田婷婷
青海省格尔木市动物检疫站,青海格尔木 816099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引起的一种母猪繁殖障碍传染病,该病毒可导致妊娠前期胎儿发育受到影响。健康母猪可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感染该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特点。20世纪60年代,猪细小病毒首次从死胎中被分离,且被证明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该病在许多国家广泛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母猪出现流产、死胎、畸形胎、分娩周期延长等症状。猪细小病毒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及母猪繁殖,对我国生猪养殖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猪细小病毒易与猪乙肝病毒混合感染,从而造成疾病诊治难度增加,给我国临床疾病预防带来极大困难。
猪细小病毒是一种DNA 病毒,其隶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该病毒粒子没有囊膜和磷脂,直径18~20 nm,成熟的病毒具有20 面体等轴立体对称。猪细小病毒对热、酸、碱不敏感。80 ℃条件下,5 min 内可使该病毒失活,在4 ℃时极为稳定。在pH 3~9 环境下稳定存在,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抵抗性较强。另外,该病毒对甲烷、紫外线不敏感,长时间紫外线照射下才可杀灭该病毒,但该病毒对漂白粉或氢氧化钠极度敏感,可使用其作为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1]。造成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体——猪细小病毒能够凝集豚鼠、猴、小白鼠、鸡等动物的红细胞,其中对豚鼠红细胞凝集效果最好,因此临床上通常使用该特点进行病毒检测。
猪细小病毒对我国生猪养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 个方面:一是对母猪受精卵细胞的影响,二是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猪细小病毒可感染任何年龄段的家猪和野猪,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该病毒的母猪。其次,感染猪细小病毒的母猪所分娩的死胎、弱胎、仔猪及子宫排泄物中均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另外,感染的种公猪也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其分泌的精液、精细胞等在配种时容易感染后备母猪。
发病的猪舍是猪细小病毒的主要存在场所,该病毒在环境内可存活长达数月,若杀菌消毒不彻底,在放入健康猪群时仍有极大的可能被感染。仔猪主要是由被感染该病毒的母猪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公猪、母猪等主要是通过接触污染物造成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猪细小病毒病多发于春、夏季节,一般具有地方流行性。该病毒主要感染仔猪和胚胎,胚胎死亡率高达80%以上。另外,该病的感染率与年龄相关,随着仔猪年龄增加,感染率逐渐上升。
患细小病毒病的母猪并不发病,初产母猪在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妊娠期母猪被感染后,主要症状为产死胎、畸形胎、弱胎、流产等。新生仔猪体质较弱,死亡率较高。被感染的母猪再次受孕成功后无法正常分娩。妊娠期不同阶段内感染该病毒,临床表现不同。妊娠期45 d 感染该病毒,母猪会出现流产现象。妊娠期60 d 感染该病毒,母猪多会产死胎。妊娠60 d 后感染该病毒母猪可正常产仔,但仔猪多携带病毒,可作为传染源感染正常仔猪。另外,携带病毒的仔猪自身生长发育出现问题,表现为生长迟缓。健康仔猪在感染病毒后主要表现为腹泻、体温升高、酸中毒、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死亡[2]。
首先,可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其次,可根据该病的病理变化进一步诊断。感染猪细小病毒的母猪病理主要表现为胎盘钙化、子宫内膜出现炎症,胎儿出现畸形。剖解死胎可发现其皮下出血,胸、腹腔内有红色渗出液,肝脏、肾脏肿大。最后,可通过常规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其进行确诊。采集患病仔猪的肾脏等器官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采用PCR 技术、分子杂交技术及荧光免疫试验对病毒进行鉴定。血清学检测通常采用血凝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3]。
目前我国对于猪细小病毒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肌肉注射头孢药物,每天注射2 次,连续注射3 d。对延时分娩的母猪可采取注射前列腺烯醇,避免造成母猪出现子宫内膜炎。
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主要以免疫预防为主,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提高妊娠期母猪繁殖率的主要方法。猪细小病毒的血清型单一,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因此使用疫苗免疫是目前控制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市面上的猪细小病毒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和活疫苗。活疫苗较灭活疫苗,可维持较长的免疫时间。妊娠前母猪可进行接种免疫,增强妊娠期抵抗力。注射一段时间后可进行抗体检测,若抗体浓度过低,需进行第2 次接种。
弱毒活疫苗是指通过人工处理使其失去对宿主的致病力,但仍保持较好的免疫原性的病原体制成的疫苗、该疫苗具有免疫效果强、产生抗体的速度快、用量少、成本低等优势。因此,最早开展对猪细小病毒弱毒疫苗的研究。另外,猪细小病毒弱毒活疫苗对于妊娠期的母猪也可接种,且不会引起繁殖障碍。大量研究表明,妊娠期母猪只有在接种大剂量的弱毒株病毒才可造成胎儿感染,因此弱毒活疫苗安全性较高。目前,我国的细小病毒弱毒疫苗主要采用的毒株为细胞培养适应株、低温细胞传代育成株、低温细胞传代育成株经紫外线照射后再传代育成株以及自然弱毒株4 种。其中,细胞培养适应株最先应用于临床。其次,低温细胞传代育成株在接种后不会产生病毒血症,但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高浓度的抗体,提高机体对猪细小病毒的抵抗力。传代育成株制作的弱毒疫苗目前已成为我国商品化弱毒疫苗,但弱毒疫苗随着在猪机体内不断传代,可能会存在致病的潜在风险。
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是目前预防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该疫苗具有安全性高、抗体浓度高、保存方便等优点。目前,我国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主要分为单价灭活苗、二联疫苗、多联疫苗和亚单位疫苗4 种。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常用的灭活剂主要有甲醛、丙内酯、二乙烯亚胺、福尔马、氢氧化铝和油水乳剂等,不同灭活剂制作的疫苗效果不同。使用甲醛作为灭活剂制作的灭活疫苗,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浓度,但抗体保护性差;使用福尔马林作为灭活剂的灭活疫苗免疫原性好且安全。目前,我国单价灭活苗主要以氢氧化铝、油水乳剂等为灭活剂的疫苗。除猪细小病毒外,猪瘟病毒等病原体也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因此,研发二联和多联疫苗可有效简化免疫程序,降低免疫接种时出现的临床应激,更适用于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随着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亚单位疫苗可有效解决多联疫苗免疫期短、保护率低等安全问题。亚单位疫苗主要是通过将猪细小病毒的VP2 基因插入载体内,表达的VP2 多肽能够组装成具有完整的血凝活性和免疫原性的类病毒样颗粒。在接种疫苗后母猪能够产生高浓度抗体。目前,我国将乳酸无杆菌作为载体,构建2 种重组干酪乳杆菌系统,既可诱导局部免疫,又可诱导体液免疫,且可达到食品级水平,口服免疫更安全、更方便[4]。
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是目前预防猪细小病毒感染最常用的2 种疫苗,但随着我国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猪细小病毒疫苗也正处于不断的研究和开发中。核酸疫苗和活病毒载体疫苗是目前新型猪细小病毒疫苗研究重点。核酸疫苗和传统的疫苗相比,具有生产成本低、稳定性强、免疫效果好、规模化生产难度低等优势,被称作第3 代疫苗。核酸疫苗在接种后能够诱导母猪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免疫时长。外源基因的导入可在机体内长时间不断的表达蛋白抗原,因此能够不断刺激母猪机体产生持久的免疫应答效果。另外,核酸疫苗通过携带多个抗原基因可以构建多联疫苗,大幅度提高疫苗的接种效果,实现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目标。其次,核酸疫苗不会出现毒力返祖的现象,因此安全性更高。活病毒载体疫苗主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原基因和启动子序列插入到另一种病毒基因组内,从而构建以活病毒为载体的疫苗。该疫苗可随着载体病毒的大量繁殖而不断表达,从而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免疫应答反应。因此,能够大大延长免疫时长。但目前该疫苗的生产技术较为复杂,且生产成本高,仍处于研究阶段。
首先,养殖场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引种频率。如需引种,需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对新引进的猪群做好隔离管理,在确定无感染病后才可进行混群饲养。其次,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可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福尔马林溶液等定期对猪舍、运动场等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另外,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员、车辆等也应及时进行杀菌消毒,禁止非饲养人员随意进入猪舍。针对猪群不同时期及时调整日粮、营养配比、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保证营养供给均衡,从而有效提高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加强养殖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防范意识,一旦发现疫情,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做好相应的隔离和治疗工作,对病死猪及其排泄物进行无公害化处理。日常增加对猪群的观察,做好相应病情记录。最后,定期对猪群进行疾病的检验检疫工作,避免猪细小病毒病的大规模暴发。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导致母猪出现妊娠困难,严重制约养猪业的经济发展。该病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病毒感染症状相似,在实际生产中诊断困难。因此,要求广大养殖人员加强业务水平,做好日常防范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减少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率,提高我国养猪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