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洙 井文倩 王 娟 席 磊 吕慎金*
1.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新农科背景下区域综合大学涉农专业在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新时代农业发展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四新概念从2017年开始谈起,而在2019年“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上明确了其含义,指明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改造、适应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协同育人机制等改革方向和实现途径[1-2]。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综合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承担老区高素质畜牧科技人才培养及现代畜牧业科技成果产出与推广的重要孵化基地,面对新形势下畜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现代化养殖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完善和解决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相对滞后的问题以及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无法胜任新时代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需要等弊端[3]。因此,加快推进动物科学学科建设与交叉科学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与内涵建设是综合大学涉农专业建设“新农科”的基础。
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有1 亿多人,其中养殖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6.1%,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13%的年均增速。预计到2025年,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禽肉和禽蛋实现基本自给,养殖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50.0%,超过种植业的比重,成为农业中总产值第一大产业。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4]。但是,畜牧业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畜牧生产环节中存在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2)家畜品种良种化程度低,生产水平不高;3)畜牧生产现代化、集约化程度偏低,畜牧生产安全风险隐患大;4)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不协调;5)草场建设投入不足,草场严重退化,饲料资源紧缺;6)养殖户普遍存在缺乏技术,新型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不够[5]。
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不高,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为了改变此种现状,迫切需要加快动物科学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满足生产一线对建设人才的需要。从社会发展趋势看,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将使畜牧业的科技水平、生产技术和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现阶段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面临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知识产业化、学习终身化的时代,畜牧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的巨大变化迫使我们必须加快现代动物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建设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我国畜牧业正在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畜牧业发展的引擎,而山东省作为我国生猪、家禽、饲料等生产大省和强省,越来越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中心。自1992年以来山东肉蛋奶年总产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饲料工业产值1 561 亿元,兽药产值144 亿元,屠宰销售额2 200 亿元,均居全国首位。山东省畜产品可满足1.5 亿人消费需求,禽肉产量占全国的1/6,常年生猪外调1 000 万头,养殖、饲料、兽药、屠宰加工、机械装备、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已达万亿规模。到2025年,规模化养殖比重88%,科技贡献率70%,畜产品精深加工率40%,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高,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建设见效成势[6]。目前,全省畜牧从业人员达600 多万,60 多万户农民依靠畜牧业走上致富路,但是,由于畜牧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养殖户普遍缺乏技术,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需求。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出现了畜禽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宠物养护的新兴产业,原有的疾病防治、动物生产已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另外原有的方案只重视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提出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畜牧业生产与管理及相关服务产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家畜遗传育种、畜禽养殖、动物环境卫生、动物营养与饲料等职业能力;能从事推广生产新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校企协同,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地、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探索“岗位群划分—素能分解—方向凝练—模块划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实施过程中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能力成长为主线,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模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行业、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直接对接;应用技术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等育人方向与行业需求直接对接;要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项目;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互通、教学资源的互补以及教学内容的互融,形成“校企合作、多维互动、逐步递进”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以“综合职业素质能力”提升为中心,融入专业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对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双创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1)课程体系。以岗位群的需求为导向,认真分析新型岗位动态变化及核心技术发展趋势,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借助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2 个课程平台,开发专业核心和技能拓展的模块化课程。确定动物繁殖技术、动物现代育种技术、饲料加工技术、现代养猪生产技术、家禽饲养与禽病防控技术、反刍动物饲养管理技术、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技能拓展;课程实施模块化设计,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师资力量和校内校外实践条件优势,及时吸纳动物福利养殖技术、智能养殖技术、减抗养殖技术等方面的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适应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需求,满足具备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
2)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血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搭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媒体、校园+企业文化、行业素养”五个课堂和“制度、师资、平台”三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五个课堂”贯穿、“三个保障”协同育人一体化机制。培养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富有红色文化、行业文化、爱岗精神、“一懂两爱”等方面的职业特质[7]。
3)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础技能训练—岗位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拓展—综合技能提高”,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基础技能训练采用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以校内外技能训练中心为平台,围绕企业实际项目或委托项目为基础完成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交叉和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交叉的实验实训,并将技能大赛项目内容融入实验实训。岗位技能培养采用“科教结合”教学模式。以专业教师为主导,行业一线技术人员为辅助,构建科研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融“产、科、教”于一体,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科研工作室,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8]。职业技能拓展培养采用“N+1 结合”模式。学生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及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站完成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打破专业限制,激励学生在不同岗位、不同工种进行生产性实训。在校期间学生通过训练平台完成“N+1”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训练,至少取得1 个以上岗前职业等级证书,拓宽就业创业本领。综合技能提升培养采用“轮训顶岗”模式。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训实践基地完成职业综合技能提升训练。在不同岗位轮训实训期间,在“教师导师+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真实创新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精神[9]。
4)素质教育体系。以立德树人、多元化发展为宗旨,完善学校、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合作模式,构建以“职业+人文”素养并重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筑红色育人特质的沂蒙精神溯源等校园文化环境和营造快乐成长环境的校园人文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加强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多元化教学管理,实现学生立德树人、多元化发展;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心理健康育人格局,让学生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品德。把学生不同性质的劳动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激发学生自愿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并且通过志愿服务、熔炼营活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提升综合素养能力,实现“一懂两爱”的职业特质育人[10]。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通过校企共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增加国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比例,为学生系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导师、企业导师教师队伍,在专业课程或实践课程中大量融入思政元素,提高育人育德能力,强化“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涉农专业育人环境;并且结合沂蒙革命老区特质,强化沂蒙精神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红色育人氛围,举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沂蒙精神讲座,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红色文化素养;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系列团体活动、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摄影比赛、畜产品加工制作以及企业组织的企业文化节等具有品位、特色的修身教育活动。
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依托“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现代农业专业群”平台,设置与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模块,在不同模块融入现代信息、农业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搭建“互联网+”智慧畜牧双创新模式,校企协同构建动物科学专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双创实践”的“四位一体·岗位导向”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教师要从兴趣入手,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倡导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为大中型企业、畜牧业服务的一线高级技能人才。通过调查、座谈可以看到,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科学化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教育从以学科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模式转轨,将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根据市场需求,细化专业方向,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一方面学校要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培养用人协议,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要求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制订,进行订单式培养;另一方面,学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深入了解行业和企业对高等学校的职业能力需求,确定专业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此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培养目标更符合社会需要[11]。学校负责进行系统的理论与技能的培养,根据企业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目标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明确的方向,由企业负责实践环节的落实,真正做到校企联合。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依托国家级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199 号)、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现代农业专业群、教育部“农校”对接等5 个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实践技能培训。并且,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实验室开放项目、创业训练及实践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创新“以练为战+以考促训+以训提能”人才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极大提升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考研率稳居前列:2017~2020 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分别为28%、34.32%、34%和53.08%,专升本率分别为52%、87.5%、50%和72.3%;二是学科竞赛屡创新高: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取得突破,共获奖25 项,其中获国家奖励12 项(B类一等奖2 项、二等奖8 项、三等奖2 项),省级奖励共13 项(A 类一等奖2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1项;B 类一等奖2 项、二等奖5 项);三是创新创业效果明显:共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4 项,其中国家级20 项、省级13 项,高级别项目占61.1%。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 项,毕业生注册公司8 家。并且,在校期间学生参加各类教师科技创新活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创新创业兴趣,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不仅培养了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2]。在“新农科”建设大好背景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应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定位与“新农科”建设相适应,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理实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等动物科学专业各教学环节。为进一步强化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多维互动、分段递进”培养机制,专业教育与畜牧行业发展紧密对接,创新“以练为战+以考促训+以训提能”人才培训模式,极大提升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造就更多服务于现代畜牧业发展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