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燕,赵阶晨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很多高校和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企业和高校是合作共赢的,但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主体层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目标更加明确。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希望录用的是有经验的人员,而学校培养的学生,在这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按照不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有计划地科学培训,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企业的氛围。一直处在象牙塔内的学生,刚进入企业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很难适应企业的氛围。而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提前进入,可以打破这方面的局限。
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当前的市场竞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人才的竞争。而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可以让企业的人才储备库资源充足,让企业在人力资源的需求上得到充分的满足。通过校企有效合作和人才有计划、科学的培养,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企业的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价值和作用在四方共赢的基础上得到的体现和彰显[1]。
校企合作只有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才能达成长期合作的战略发展关系,校企双方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了使计划更具实效性,校企双方要共同分析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制定合作培养计划和进行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的专业人员,要相互经过沟通、交流和研究,设计制定出最佳的、最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内容。
校企双方在合作时,为了共同的发展,要加强计算机专业以及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高校教师理论方面基础较强,但具体实践是其短板,可以派出教师到企业锻炼,增加实践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派出技术人员到高校进修或者高校的专家派驻到企业授课,这样双方的优势得到发展,劣势得到弥补[2]。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企业和学校都明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发挥出各自的优势,让校企合作的目标更加明确,发展的方向更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规划性。其次,在资源的运用上,让校企双方具备的合作资源得到最大的有效运用。学校一方的资源是理论,企业一方的资源是实践。通过双方的精诚合作,学校可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在企业得到锻炼。企业也可以让缺乏理论基础的员工,通过学习使其理论基础得到提升。由此,让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三,为使校企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上,更具发展性和前瞻性,校企双方共同派出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组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委员会,对培养模式的优化做专题的研究,针对计算机专业发展以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需求,做专门的指导,使得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模式,是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为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也应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企业经营、生产和基本运作等方面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交流、沟通媒介,无疑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度也是很高的,对计算机人才需要的类型大致分为硬件维护、网络建设维护、软件开发、工具安装等。刚进企业的学生,不论具有哪方面的专长,到了企业都要从基层做起,遇到的事情并非是单纯的,往往是专业工作占20%,其他工作占80%。随着专业技能逐渐提升,公司领导才会陆续分配一些更加专业的事情给你做[3]。但现在的毕业生大多眼高手低,往往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却较弱,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下派的工作。真正成为一个强手,需要一个很长时期的磨炼,很多学生经不起这样的磨炼。刚进企业时,不受领导的重视,很多人就会辞职而去,这样,就会让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由此造成了企业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高校是合作中主要教育方,但在行使教育的职能和培养模式上,呈现不出明显的优势。首先,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是以传统的教授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师主导下,很难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也很难让学生去主动钻研课程。其次,高校的课堂教学,基本是以理论为主,而企业更重视的是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正是由于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校企合作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高校只有改革教学理念、整合教育资源、探索适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教育模式,才能将自己的优势有效地发挥出来,引起企业更大的关注,激发企业合作热情。
在校企合作中,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主体,如果不能发挥出其教育的积极性,那么很难培养出高素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很多教师,他们的教育观念还比较滞后,他们认为,课堂理论传授和搞科学研究才是教师的主业。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问题,他们关注得较少。正是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得目前高校教师出现了理论水平较强,但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并且,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体的评价机制,这就造成了教师只要做好自己的课题研究和课堂理论教学,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缺乏对校企合作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理论的传授,轻视实践课的教学。就计算机专业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学了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但却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员工实际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换言之,企业需要的是能做具体工作,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员工,而不是夸夸其谈,只会说、不会做的员工。由于高校在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培养力度偏弱,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程序、文化氛围,企业需要对学生进行再培训,从而,使得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让校企合作步入两难境地。
校企合作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校企合作的整体发展还是处在良性循环的状态。出了问题不可怕,只要我们敢于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那么阻力也会变成动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应对措施。
在市场经济的态势下,企业最为注重的是利润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目前,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模式有所欠缺,为了扭转这种状态,高校应该加强和企业的强强联手,在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将其置身于满足企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框架内。通过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和学生职业技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高校作为为企业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它的发展要以满足企业对人才需要为基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高校要充分和企业交流、沟通,并深入企业,切实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标准,并按照这个标准去合理地制定培养方案,从而构建出满足企业人才需要的培养模式。
4.2.1 在培养实施过程中,企业深度参与
优秀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将会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学生。这些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方法。为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要构建满足企业人才需要的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企业聘请实际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同时带入企业工作案例或任务,对在校学生进行培训指导,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文化氛围。在企业员工指导下,可以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地提升。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获得企业的认可。
企业和高校之间可以进行人员互相派遣,在劣势互补、优势互助的基础上,双方都获得长远的发展,也为校企合作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4.2.2 制定企业参与的评价制度,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参与制定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可以让评价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反映实践技能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是其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评价教学效果上,企业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面对企业的评价,教师只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主动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企业参与的评价制度将大大提高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对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要求,除了具备理论知识,还必须在专业实践技能、团队合作协调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以理论为主,在实际操作和技能应用以及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的培养上,目前还是个短板。这方面的能力,只有通过企业的实际经历,才能体验、感悟获取。所以,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在短期内,企业投入较大、获利较小,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前期的投入可以让企业获得优秀的人才储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将不断地进行探索,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被社会所接受的计算机应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