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璇,吴文浩,潘 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它是当代我党事业发展的法宝,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需要学习和传承的优良传统[1]。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到,新时期要做好红色基因传承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发扬红色革命传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刻认识红色基因传承的紧迫性,以思政教育为主渠道,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展示红色文化内涵,达成文化育人和思政育人融合的目标。
红色基因作为长久以来记录着中华民族发展的一种精神成果,其中蕴含的政治理念、奋斗精神、光荣传统等,都反映着我国人民选择并坚定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证明要想实现新时期的中国梦就必须弘扬红色传统的真理[2]。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红色基因和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红色传统更是时代赋予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这也表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红色基因与大学生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联。以思政教育为主要渠道,通过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要素,发挥红色文化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红色基因,也可充实思政理论内涵,促进思政育人实效性的提升,推进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快速达成。在教育实践中,以红色基因为内核的红色文化,蕴含着共产党人的信仰以及民族的优秀传统,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遗迹,汇集着更加动人的革命历史故事,展现着革命英雄的风采和奋斗精神,成为高校开展育人活动的重要支撑和依托。以红色基因为内核,将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与思政理论教育融合,可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在传递正确思想道德意识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在体验中磨炼和提升自我,使思政教育理论的学习更具有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为合理,更能取得突出的成效。
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变革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使世界处在大变局中,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挑战,使各国间经济和文化的抗衡愈加激烈,各种不确定因素地滋长,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的必然性,只有做好青年一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为国家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未来和希望。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接收到的文化和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复杂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极容易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外界思想观念的左右,出现思想问题和政治动摇。为有效预防这类问题的产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进行全面的革新,以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理念信念为核心,高效地落实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借助红色基因传承与发展这一契机,在思政教育内容中融入红色文化,可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从受压迫到站起来,再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飞跃,依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以及人民的艰苦奋斗。正是这种不怕苦不畏艰难的精神,创造着中国奇迹,也表现出红色基因和红色革命文化在当代表现出的强大力量。通过这种文化的引导,学生可形成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并明确自身承担的历史使命,自觉接受正确思想文化的引导,抵抗不良信息和文化的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内化为优秀的思想品质,形成不断前行的力量。
红色基因融合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二者不断结合的过程中需要高校教育制度上的保障,并调动多方力量,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态势,为各类活动的实施提供服务。然而,在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虽然思政育人的方法不断创新,但是机制保障却没有随之完善和优化。红色教育仍以学校单方面保障为主,使开展的教育活动灵活性不足,没有发挥传承红色基因最大的合力。具体而言,首先教育工作机制上,大多数院校将上级下达的教育文件进行形式化的阅读,将红色基因教育工作视作为政治任务,没有深层次地展开理解,还不能认识到红色基因教育的紧迫性。其次相关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于思政教育创新,需要政策、资金、教学设施上的支撑,而当前高校的扩张,使更多的资金流入到科研项目上,对于思想政治这类学科投入过少[3]。不少的实践活动因为缺少保障机制而失去活力。特别是红色基因和文化的引入,更需要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而高校没有建立可行的反馈机制,使教育效果难以跟踪,红色基因融入的实效难以长久。有的高校对于红色基因的宣传不到位,体现在校园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红色文化过少,在社会中还没有引起企业、家庭、高校的认同,不能建立起多方合作育人的局面,使红色基因的传承缺少主体,难以保障其发挥的育人效果。
红色基因自身具有先进文化的特性,它不但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历史感,还彰显出浓厚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把握其内涵,主动开展教学创新设计,使红色文化的展示更为立体和深刻,能够发挥出红色基因全部育人功效。但是分析当前思政育人工作中对于红色基因的应用,还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在理论指导上,有的教师没有利用好思政课堂这一主渠道,对于红色文化的应用,只是简单地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以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红色文化内涵。这种缺少与思政知识结合的教学方法,会使红色文化的呈现过于生硬,学生难以产生理论和文化认同。而在实践教学上,对于红色文化的展示,大多借助讲座、报告会、班会等形式,以教师单方面的宣讲为主,枯燥乏味的内容,会使学生降低学习的欲望,出现思想上的抗拒感。缺少对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学习需求的了解开展上述活动,会使红色教育成效降低,难以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最终使红色基因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变为组织者的“独角戏”,难以发挥红色基因的育人作用,也无法达到新时期下思政育人创新的目标。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性,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良好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而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来并传承至今的意识形态,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仅可将高等教育事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征程中,还可发挥红色基因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光荣传统,将高校大学生培育成红色基因的忠实传承者与实践者。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日益多元化,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基因,应把握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与新媒体传播形式,积极打造“互联网+红色基因”平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的同时,努力营造浓郁的红色思政氛围,深化思政教育成效。因此,高校应多途径、多方位宣传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及价值,提高广大教师与学生对此方面的重视与思想认知。引领师生主动探索红色基因与革命历史,多角度感受红色基因的核心内容与精髓。首先,可利用当下最流行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如微信、微博、抖音、QQ、校园网站等,将红色基因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社交网络中,加强对红色基因育人作用、功能及价值的宣传与推广力度,提高广大师生对此方面的重视与了解,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与融入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还可通过综合运用腾讯会议、钉钉、直播平台等多种渠道,积极组织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者”为主题的专题活动,带领学生重温革命历史,了解红色文化与红色经典,全方位感受红色基因的精髓与魅力。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发专门的高校思政教育红色平台,定期发布有关红色基因的文章、图片、文字及问答小活动,设置相应奖励措施,激发大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带动大学生定期阅读红色文章,参与红色问答活动,并借此提升红色基因传承的趣味性与感染力,使新兴媒体成为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立德立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也是融入红色基因,宣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5]。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思政理论课这一关键载体,积极开发红色基因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环节,既有利于充实理论课教学内容,又能够为实现铸魂育人教育目标注入精神动力。首先,应深入挖掘思政理论课教材中的红色基因资源,利用思政课激活红色基因中蕴藏的“精神密码”。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以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为依托,从不同层面深入发掘和解读红色基因,利用理论课还原红色基因历史与本源。例如,红色基因的历史逻辑主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让大学生深入体会红色基因中蕴含的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独立自主的进取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了解红色基因中的“精神密码”。其次,高校应立足于本区域优势和特色,依据思政教育与红色基因之间存在的契合点,深入挖掘能够彰显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比如,针对性发挥本区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文化的红色育人功能,结合本校办学历史与文化沉淀,包括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创新开放的进取精神等,都可作为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应用到思政课教学当中,推动红色基因向思政教育资源有效转化。此外,还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由师生共同挖掘、努力创造和提炼各类经典红色资源,包括电影、小说、电视剧、歌曲等,以情景剧表演、主题班会、故事会等多种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兴趣。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资源,具有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教育教学中应逐渐将红色基因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习惯当中,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行为上产生共鸣。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在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资源,引导大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首先,高校需要以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民族文化为基础,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红色基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同时,使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定期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红色文化基地参观调研、慰问退伍军人、走访革命旧址、参观历史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距离接触红色历史,感悟我国革命军人的伟大精神。其次,还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节、红色文化讲座以及红色文化汇报演出等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基因,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逐渐形成良好思想品质与精神观念。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以建设红色校园角、红色校园网站、红色展板、红色艺术廊等,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鼓励高校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志愿活动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亲身体验革命传统与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及服务意识,使之切实懂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长久传承与发展所形成的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红色基因,是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党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内核。将这种红色基因注入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需要从教育事业入手,利用好思政育人这一渠道,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断探索思政育人的新思路。高等院校承担着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使命,在思想认同、教育制度、文化建设上,都需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探索思政育人活动中合理融入红色基因的方法,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使红色基因能够真正的入脑入心,根植于大学生的理念信念当中,打造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