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创新文化功能

2022-11-27 15:42范玉刚
关键词:文化产业消费文化

范玉刚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旨在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社会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这一战略部署和中国所处的新方位、国内外形势变化、国际局势的波诡云谲以及世界秩序“东升西降”的变化密切相关,更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逻辑必然与发展大势所趋,是中国发展战略的主动作为和“先手棋”。 就构建新发展格局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 ……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1]。契合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处于深刻调整中。这使得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明确提出2035年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关乎“两个阶段”安排的战略部署。 相应地,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需要自觉增强新发展阶段意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发挥创新文化功能以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作为契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受到现代信息文明技术驱动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亟需强化其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创新文化功能,使之自觉担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发挥促进产业升级、蕴蓄创新意识和培养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引领社会风尚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把发展重心落在促进文化价值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上,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创新文化价值导向,从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合力推动我国逐步从国际文化发展的贡献者向引领者转变。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文化产业自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亟需强化文化产业的新发展阶段意识。 立足新发展阶段,文化和旅游领域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融入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构建新发展格局,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近年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对保持社会活力、人民福祉和繁荣发展的独特作用,世界各国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文化部门为全球经济和本国国民生产总值带来的红利。 联合国在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十年行动中,对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寄予了厚望。 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文化和创意部门表现出极大的韧性,一系列抚慰人心的文艺活动更是深化了人们对挑战和机遇的认识。 在中国抗疫实践中,“以艺抗疫”不仅彰显了艺术家的家国情怀,还以艺术的力量唤起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一定意义上,文艺和文化产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有着重要支撑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2021年首次发起联合倡议,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融入疫情防控期间及之后城市恢复和发展计划,并在5月21 日发布的文件中介绍了《城市、文化和创造力》行动框架,旨在通过培育可持续生态系统,使文化和创意产业能够充分发挥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城市活力、社会包容和创新,驱动城市变得更加有活力和创造力。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美国公开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不断加剧。 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本身就是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也是改变世界战略格局和人类文明秩序的现实力量。 事实上,中国是靠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世界大国,立足于深厚的文明传统和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中国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世界大国崛起的“国强必霸”之路,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了陷入某些美国政客叫嚣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 新的历史语境下,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也逐渐适应这种变动,中国成功抗疫的举措和对国际社会的援助赢得了世界广泛赞誉,也暴露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创造的“两大奇迹”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 洞悉国内外发展大势,面对波诡云谲的复杂国际形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依然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重大判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2](P5)。 一方面,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在全球抗疫中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显著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现实条件。 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文化建设日益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突出地位。 基于此,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多样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世界史一再表明,世界大国崛起的最后一役是文化价值之争,因其在崛起过程中,能够超越地方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而诉求一种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从而有效提升了民族文化的位态,意味着该国有能力在世界体系和文明秩序中表述自己,使自身的文明追求上升到人类文明的普遍形态, 从而在世界秩序变化和全球治理中赢得广泛国际认同。同时,21 世纪以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的凸显业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作为重要力量之一的文化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战略格局重组,成为国际权力体结构性变动的重要因素,这使得文化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维度和关键词。 正是这种双重要素的叠加,使得文化建设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国之大者”之一。 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舞台上的位态, 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要对此增强自觉意识。

新时代新方位的使命担当促使文化产业在深度融入国民经济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信息文明条件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际竞争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新的历史机遇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战略布局上,文化产业发展要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全国一盘棋,在把握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中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在整体上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新格局。 在动能培育上,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在健全文化产业体系过程中,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不断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 深入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发展,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提质升级。 完善旅游公共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在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要自觉胸怀“国之大者”,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需求。 契合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的新方位,文化产业发展日益显现出对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意义,一度成为世界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主导权争夺的主战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全球化舞台上的位态和命运。 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如果缺失文化产业的强有力支撑,文化话语权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仅难以实现对民族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更无法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甚至难以保障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神圣。 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文化产业成为丰富文化市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二、双循环格局中文化产业的创新文化价值导向

新时代新方位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P24)。 这既是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也是对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规律的基本遵循。 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国家需求,亟需强化双循环格局中文化产业的创新文化价值导向。 作为合乎时代机缘出场的一个重要概念,创新文化的内涵不止于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文化创新,而是一种全方位的观念创新和价值创新,旨在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强化文化产业在有效畅通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中的创新文化功能,是在契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文化功能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整体性文化观和系统性观念与思维方式,使不断健全体系的文化产业成为开创中国文明新形态的坚强支撑力和新动能之一。

(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促使文化产业自觉成为社会创新意识的策源地和产业高级化的孵化器

文化产业天然具有创新基因,对产品创新的冲动有利于形成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和促进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普遍提升;同时,文化产业以内容为本的特性有利于其以创新文化价值导向带动关联行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创新意识。 相对于“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人口红利和科技创新力量支撑,“十四五”时期更多地依赖优质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全社会浓厚的创新导向的形成,以高质量人才体系支撑产业高级化,进而保障供应链和价值链安全可靠。 一定意义上,这也是2035年率先实现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逻辑必然。 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出现变化。 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出现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的重要性凸显,自主创新成为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内驱力。 惟有在创新文化价值引导下,不断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经济活动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有机衔接,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大循环的流转。 在此过程中,文化产业要以其创新文化价值导向和战略性视野与前瞻性布局,自觉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原创技术与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延伸拓展的孵化器。

在文化经济发展的大历史逻辑、文化业态不断创新的现实逻辑叠合下,经由不断健全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之一。 文化产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特征之一,就是创意引领和高端产业驱动,这使其在经济形态升级中往往发挥促进作用。 通常,文化产业作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主要体现在:以创新文化形成舆论导向,以文化新业态、产业新形态充分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以产业群的集聚形态打造创新人才的蓄水池,最终以创新创意人才培育、人才红利、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人才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特别是产业高级化提供支撑。 放眼全球,在世界舞台和全球经济格局重组中, 文创独角兽企业竞争激烈。 一定程度上,独角兽企业的数量意味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创造能力。 国际上对独角兽企业的定义通常是设立时间不少于10年、估值10 亿美金以上的企业。 当下,中美两国的独角兽企业占全球的80%以上。 自2019年以来,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开始超过美国,表征着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开始大幅提升,科技实力更加坚实,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参与国际竞争的步子更加稳健,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开创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文创独角兽企业的竞争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甚至有可能影响世界秩序的变化与人类文明的跃升。

当下,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网络动漫、网络文学、网络综艺、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流量大增,用户规模、日均用户使用时长节节攀升,一批VR 文化旅游产品在网上传播,数字文化科技企业已成为文创领域的领军产业,产业的高端化、引领性和先导性特征明显,代表了文化产业创新的演进方向,从而成为产业高级化的孵化器。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导产品与服务形态,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应用生成的文化新业态产品,已成为满足大众美好生活需求的主流消费品。 目前,中国形成了足以和美国竞争的文创互联网企业航母舰队,这些企业早已不是当年的小舢板,成长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骨干力量。 中国文创航母舰队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区块链、移动网、物联网、大视频,以跨领域、打破行业边界的创新驱动构建了文化经济新形态,促使文化产业日益迈向高级化。 由此带动文化产业领域中某些传统行业如出版业、演艺业、旅游业、影视业以及游戏产业等的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实现结构整体优化,在向着数字文化产业迈进中巩固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文化产业作为引领国家创新战略的文化场,必然形成一系列版权资源和数据资源,只有完善版权保护机制,才能有效激励创新,使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常态。

立足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自觉成为创新意识策源地、产业高级化孵化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文化产业何为?这取决于其能否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创新能力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取决于在实践中其能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要素合理集聚,促进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化运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从现代化逻辑骨架重构来看,新基建是一项关乎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数字中国、智慧中国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文化新基建为文化现代化搭建了底层体系架构和相互关联畅通的基础平台。 文化新基建作为支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着力建设以5G 为代表的数字文化技术公共基础设施,包括5G、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大数据(Big Data)等。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做了相应安排,旨在适应沉浸体验、智能交互等趋势,促进文化装备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加强标准、内容和技术装备的协同创新。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超高清、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等核心技术装备的创新发展。 支持文物和艺术品展陈、保护、修复设备产业化。 鼓励研发智能化舞台演艺设备和高端音视频产品。 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装备水平,加强文化产业数据中心、云平台等“云、网、端”通用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文化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平台、 互联网创业和交易平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鼓励建设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文化双创服务平台。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创新文化价值导向贯穿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功能的自觉。

(二)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文化产业以创新文化价值导向成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

所谓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既要有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逻辑骨架,又要追求高品位高情感的心理平衡。 具体言之,是指在社会生产力普遍提高的背景下,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充分体现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有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融入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已超越了点、面的集群化发展,越来越注重产业链、产业带、区域化(如大湾区)布局,甚至越发注重迈向更高境界的良好产业生态建构,这使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 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以创新文化理念驱动产业高级化趋势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的方向主要是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大力培育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当下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本身就是文化新业态涌现的现实,数字文化新业态将从文化科技创新中孵化,数字文化科技不断滋生文化新业态,生成了面向场景创新、增强文化获得感的VR 游戏、在线逛展、沉浸展览、特效电影、智慧旅游、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新业态, 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者。 当下,云音乐、云录制、云展览、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短视频、电商直播、网络游戏、互动性广告、数字文化产业等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如一部手机游云南,因其能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极大增强了大众旅游体验的自由感。 我国文化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演进,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在发展态势上形成了颇具规模、中国气象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新梯形结构与层级模态①;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双线交错的复式结构形态。 一条线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下(由国家行政机构合并后以职能推动为主导转变为以有为政府与市场灵验驱动下有效市场的共同促进)的流行时尚文化、山水实景演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全域旅游、特色小镇、非遗的市场化运作、民俗与旅游度假山庄等业态,以多样化文化娱乐形态满足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差异化需求;一条线是数字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产业引领作用的发挥,以文化产业形态的高级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呈现为文化创意主导下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的跨界融合发展。 在实践中,双线交错的结构形态多呈现为文化体验场景的塑造、沉浸式审美体验产品的创意开发等。 事实上,正是文化产业结构演变和发展模式的渐趋成熟,奠定了文化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中担当使命的现实基础。

(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文化产业以创新文化价值导向自觉成为提高社会开放水平和政府开放能力的促进者

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不能为了产业而产业,或将自身等同于一般性产业,而是要有经济发展大格局和社会大视野,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形态的升级和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的社会价值诉求,自觉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力量,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夯实文化经济基础。 经验表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开放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是社会开放、文化创造活力无限的结果。事实上,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高尚的价值感召力,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文化产业要在提高社会开放水平和政府开放能力中自觉以其全球交流互动的特性成为促进者。 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文化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坚持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协同推进、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并重,构筑互利共赢的文化产业合作体系,培育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依托多边经济治理机制,推动形成更多跨区域、跨国界、跨领域的文化产业合作多边机制,形成我国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当下,文化产业面临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塑与再造中寻求定位的问题,亟需增强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链建构意识,深刻认识其对文化价值传播的影响;同时,在发展视野更迭中,文化产业的整体跃升要实现由功能发挥转向价值创造,契合国家需求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文化引领者”角色,经由价值发掘、价值发现,进而实现价值创造的使命担当。具体言之,处于历史上升通道的民族文化往往以超越性追求诉诸于价值的普适性,不断发展出为全球消费者供给主流文化消费品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在价值共享中实现民心相通。 在此境遇下,文化产业既要立足于国内大循环,更要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不断增强海外运营能力,在参与国际大循环中促进中国政府开放水平和开发能力的提升,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观,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深化国际旅游合作,持续提升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国际认同,推动我国逐步从国际文化发展的贡献者向引领者转变。 改革开放40 多年以及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的文化成就表明,我们是在开放语境下不断学习、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并在互为主体的平等对话基础上成长为世界大国并迈向世界强国,开放是其中的关键词。

(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文化产业以创新文化价值导向自觉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促使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我们亟需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的作用。 说到底,无论文化业态如何丰富、文化产业形态如何多姿多彩,文化产业都是以内容为本,是对价值的传播和消费。 因此,要树立内容为本先于技术为王、渠道(平台)为王的创新文化观,有效遏制技术狂欢与资本独舞现象的泛滥。 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发展既要见物也要见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坚决遏制平台垄断,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尤其是在产业体系健全中谨防资本对创作主体的侵蚀、对艺术想象力的破坏。 事实上,文化产业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传播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文化产业发挥社会功能、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也就是说,这既需要政府在生产端引导技术创新、激活内容创新、完善内容监管体系,也需要企业在遵循市场灵验机制下的社会责任担当,更需要消费者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旨在以合力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生态。 同时,政府还要以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培育有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追求的消费者,促进文化业态和消费结构升级,支持文化产业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在要素自由流动中促进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

立足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内容创新为着力点,以增强文化产品的价值感召力为诉求目标,不断以审美趣味的提升、向上向善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引领社会风尚。 当下,某些文化现象提醒我们,面对如火如荼的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风生水起,要理性客观地审视流量经济和平台资本主导下的文化新业态的审美情趣、立场、伦理观、价值观,不能追逐“流量为王”的无底线放纵,更不能任由技术狂欢、资本独舞,而是在回归文化“以文化人”“文德教化”“以美育人”的本性中,把文化内容创新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使文化产业自觉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担当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护体的文化产业,经由在创意环境、沉浸式体验场景以及音乐、电影等多样化艺术产品的塑造中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传播来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作为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推进内容,文化产业要在蓬勃发展中发挥育新人、举旗帜、聚民心、展形象的作用,在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中形成政治、经济的轴心同构,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三、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文化价值导向引领文化消费

尽管这两年遭遇疫情,但大众对文化获得感的追求依然热烈,文化消费方式日趋多元。 事实上,疫情防控常态化没有抑制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和享受,文化的地位依然处于时代上升通道,国家“软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时代要求。 因此,在新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2](P50)。 契合时代需求,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文化消费是拉动内需、维护国内市场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数字化技术应用下新兴文化业态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千禧一代、Z 世代等群体显现出极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使文化产业的新动能效应凸显。 21 世纪以来,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从社会的边缘走到历史前台,不断从思想宣传的小圈子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 这种变化不仅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还成为引领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价值导向的有效载体和路径。 因此,借势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关领域深度融合的历史机遇,需要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文化价值导向积极引领文化消费。

(一)契合文化消费的代际转换特点,在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中引导供给侧改革,在文化生产中强化创新文化价值理念的融入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高品位的消费,尤其是文化消费不仅关乎经济价值的实现,还影响精神文明的价值导向和社会风尚。 因此,立足大众消费的代际转换,引导文化消费结构升级,使得消费什么和如何以消费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变得迫切起来,满足大众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问题凸显。 契合大众从排浪式消费迈向个性化消费,以及国内中产阶层消费群体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90 后、00 后人群代际转换带来的新兴消费群体的成长(千禧一代、Z 世代),使得满足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成为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导趋势。 而且,作为消费群体的新兴力量,90 后、00后还创造出大量新的消费热点,这一群体消费的文化指向明显,喜好圈层化,消费观高端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明显,尤其注重体验式、互动化、可视化、社交化的消费内容。 在此境遇下,如若不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缺乏高质量、高品位和个性化产品的有效供给,特别是忽视对文化内容的有效评估,仅仅注重所谓需求侧的满足,就无法在引领消费导向中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在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循环的主要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唯有有效供给能力强才能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进而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形成强势需求能力。 这之于文化产业发展就是强化内容管理与消费导向,在悄无声息中把创新文化理念融入文化生产,在有效供给与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之间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动态平衡。 立足改革开放40 多年积累的巨大市场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只有不断健全体系和迈向产业的高级化,脱出资源配置的低端化、粗糙化,以文艺精品生产引领大众消费,使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朝着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方向无限趋近,才能既壮大社会主导文化形态,又能充分满足大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随着“文化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中效应的日趋显著,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消费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文化消费不仅是拉动内需之策,也是引领社会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有力举措。 因而,在全社会倡导何种文化消费观,形成一种健康理性的消费文化至关重要。 本真意义上的消费文化,原本就有着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的警醒和批判意味,以及对何谓好的消费、恰当的消费方式的引领,这与文化产业发展重心要落在文化价值增长上有着某种同构性。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凸显文化产业的创新文化价值导向,旨在表明对文化产业、消费文化的理解始终要强调精神价值优先,要强化以文化价值为轴心来健全文化产业体系,这是文化产业担当文化使命的要义所在。 健康的文化消费不会仅停留在感官娱乐的外在满足上,而是在实用性、功能性消费基础上,通过审美体验和文化获得感深入发掘其内在的深层精神价值,从而在摆脱物质消费的虚无感、获得更高的精神体验中,指向以人为本诉诸于自由感的审美消费。 面对巨大真切的文化需求冲动和文化消费潜力,着力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才能有利于增强社会主导文化的竞争力,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夯实“软实力”基础? 从供给侧来看,疫情既加速了文化产业各个行业的优胜劣汰,也使文化产业不同门类的业态特征更加明显,新技术应用本身的助力作用非常显著。 同时,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也启示我们,要充分考虑传统性内容消费的云端变化与文化获得感的衰退,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应用,也就是说文化内容的云上展示要有一个限度。 一方面,2020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就已经高达67%,网民规模9.4 亿,特别是网络原住民群体崛起,其个性化、网络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攀升,这需要我们合理引导代际群体的文化消费趣味;另一方面,新基建、产业深度融合等进一步畅通了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的痛点,有效提升了大众文化消费的体验感,文化产业的有效供给得以保障。 这些因素促进了产业供给结构、新业态培育、固化消费习惯、数字化治理水平等的优化,推动了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也培养了消费者对高品位内容的消费惯性,特别是圈层化消费群体对品质化付费意愿的提高,引导了从娱乐消费向知识消费的升级趋势。惟此,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着力推动15 种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重点涵盖线上服务模式、产业数字化、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为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形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体现了强烈的以数字化技术应用重构产业发展逻辑的诉求,把优化产品供给、培育新型业态、深化文旅融合、激活消费潜力、构建产业生态作为重点发展内容。 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都是以数字化促进文化产业体系健全的着力点。 2020年中宣部文改办在《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中指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将从供给端、生产端、需求端、云端发力构建体系,明确了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国家文化专网、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化文化生产线等重点建设任务,旨在以文化大数据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以科技应用水平的提升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文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文化内容的充实,这使得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与文化消费的动态平衡问题格外凸显。 文化消费的特殊性不在于简单的满足,而是在满足需求中的提升与价值引导。 也就是说,在不断满足新兴消费群体的需求侧变化中,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并以创新价值导向引领供给侧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在健全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体系中,把创新文化价值内化于大众文化消费的潜移默化中。

(二)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文化价值导向引领文化消费趋势

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进入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表征,并以资源配置方式和产业运作方式与人的精神心理需求的强烈内在关联,而有别于一般性的产业形态,由此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特征。 “使其既有追求经济价值增长的一般生产特性,故而要求以技术应用来提升生产效率、以金融资本的运作实现体量和规模扩张,全面考量投入与产出比,必须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同时,文化产品润泽人心的价值感召力表明,文化产业又有着回归文化本身诉求精神自由的‘非生产劳动’的特性,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更为决定性的力量,必然在强化有为政府的作用中要求文化治理能力的提升”[3]。 文化消费的价值导向对文化生产的精神自由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文化生产力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增长,更是着力于一个民族艺术想象力、文化创造力、审美品位等文化价值的提升,归根结底倒逼文化产业增强成为社会创新策源地的自觉意识。 作为当代文化资源积累、文化创新的一种主导方式,发现价值、传播价值和创造价值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自觉,因此要树立文化消费本身就是文化体验、价值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理念。 因此,强化文化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创新文化功能,需要从文化生产源头上增强成为社会创新文化策源地的自觉意识。

实践表明,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需要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价值导向的积极促进,需要充分释放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大众消费正在从数量型消费升级到质量型消费,不断追求更高水平和差异化的消费。 契合大众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带动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网络社交、智能穿戴设备等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消费产品的更新和丰富。 当前,随着人的需求的上游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文化消费日趋活跃,尤其是随着代际人群Z 世代群体的崛起和社会新阶层的涌现,带来了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由生存型的排浪式消费向发展型的个性化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升级,由实用消费向符号消费升级。 相应地,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也由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及带动产业变革和创新驱动,不断迈向经济发展与社会建构,“为人”的消费意识日益增强,文化的公共性、社会性属性凸显。 在此过程中,大众的消费理念进一步升级,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消费是大众生活的常态。 同时,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进一步普及,体验新场景、远程应用等新消费业态层出不穷,消费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 等技术应用驱动下,文化产品日趋丰富多元,满足着大众发展型、享乐型、分众型、虚拟型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在提高大众消费品质和注重精神满足中促使中国迈向消费强国,展现出一个有理想和精神追求的民族形象。 实践中,大众消费升级不只是产品和服务升级,也是消费场景升级。 一是线下消费场景逐步向线上和虚拟化拓展,打破了原有文化消费的时空限制。二是线下文化消费场景自身的迭代和更新。如曾经功能单一的传统书店纷纷转型为多元化业态的“文创综合体”,就是典型的文化消费场景的升级和再造。 伴随文旅4.0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沉浸式文化体验成为增强大众文化获得感的基本方式。无论是主题乐园、水上乐园、特色小镇、文旅演艺,还是商业空间和居民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沉浸式场景已成为增强大众感官体验的标配。 在数字化战略和多重产业政策红利刺激下,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渐趋活跃,5G、文旅融合、电商、社交、垂直领域、VR、IP、AI、整合营销等成为数字文化投融资市场的新热点,在资本介入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力度与方式空前,一些数字化文化企业已形成新业态竞争优势,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尽管文化产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逐渐复苏,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增速迅猛,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但总体上国内市场内需拉动作用弱于预期,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在总体上陷入外生动能不足的增长迟滞期,愈加需要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文化价值导向意识。 基于此,有学者指出,“资本从影视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撤退,由注意力经济模式推动的文化市场日渐乏力,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预期中的‘文化+’消费升级由于疫情影响也显出疲态,被产业寄予厚望的文化科技融合带动效应也尚不明显”[4]。 如何破解发展困境?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需求变化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升级,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言,坚持“双效统一”的文化产业作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创造”者之一,在新时代应增强其成为社会创新意识的策源地、产业高级化的孵化器的自觉意识。 文化消费的价值导向要求文化产业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应自觉成为蕴蓄创新意识与价值引领的推动力量,旨在全社会形成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与社会舆论环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5]。 伴随社会生产力进入高度发达阶段,人类文明必然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迈进,文化进步和对创新文化价值的弘扬成为时代的要求,文化产业要在回应时代之问中自觉成为社会创新文化的策源地。

四、结语

处于新时代新方位,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善治,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常态化要求,越发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支撑与创新文化理念的引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被寄予厚望。 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形态,文化产业生成于市场、成就于市场灵验功能的发挥,市场有为同样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市场的创新冲动和文化产业的文化创新属性赋予文化产业一种独特功能。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达阶段的“价值创造”的策源地,成为全社会创新文化意识的激发器。 但在实践中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使文化产业在“低投入—低产出”的初级发展阶段徘徊,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据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数据显示,我国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尚处于低水平阶段。 从近两年的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来看,2019年的分值比2018年略有增长,在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化扩张放缓的同时,高质量发展潜移默化地成为增长的主线。 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3 个:一是连续两年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分值坐标第三象限区间,这不仅拖累了全国的整体分值水平,也显示了金字塔格局的区域发展差异; 二是从具体指标来看,连续两年在“投入水平”和“产出品质”上,其得分差异最大的二级指标分别是“人才供给”和“创新效益”,这揭示了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的软肋;三是连续两年的分值对比中,在8 个二级指标中只有“主体结构”一项得分是相对下降的,导致这个现象的主因是文化企业多样性指标大幅度下滑(17.3%,10.2%),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比重基本持平(1.75%,1.748%),而文化企业数量比重大幅增长(8.5%,13.2%),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也有所提升(0.19%,0.27%)[6]。 从这一指数及其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洞察,创新文化意识及其价值导向已经在根本上制约着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潜在制约因素,亟需强化文化产业的文化使命担当。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文化建设,除了对政治、经济、社会与生态领域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对其他领域的支撑与辐射作用,成为中国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新发展格局的行稳致远需要一种新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引领,使之进一步丰富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当前,中华民族正以一种昂扬奋发自信的姿态和新的文明形态屹立在世界舞台上,昂首阔步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其对世界进步贡献的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7]。 这一现实境遇要求我们必须有效洞察和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挑战, 尤其要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开风气之先的创新文化价值导向,使中华民族始终葆有创造活力,这其中不可缺失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功能的发挥。

注:

①金元浦先生在演讲中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由文化创意新航母发展模态、创意企业大发展的独角兽模态和培育千百万创客的满天星斗模态等3 个层级构成的创意经济的新梯形结构。我个人认为,这个判断可靠。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消费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谁远谁近?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信用消费有多爽?
新消费ABC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