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淮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11-27 13:43杨新宇苟志琳
关键词:淮河流域阜阳淮河

杨新宇,苟志琳

推动新时代淮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新宇,苟志琳

(阜阳师范大学 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阜阳 236037)

2021年10月23日,“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主要围绕淮河流域历史与红色资源挖掘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文化与“非遗”传承创新研究、淮河治理经验总结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挖掘淮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梳理总结淮河治理的经验教训、合力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新时代淮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淮河文化;传承;创新;淮河治理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1]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挖掘淮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推动新时代淮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1年10月23日,“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阜阳师范大学皖北文化研究中心、阜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报编辑部和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合办。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2],来自郑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和地方文史专家、研究生120多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研讨。会议包括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两个环节,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

一、淮河流域历史与红色资源挖掘整理研究

淮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淮河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滋养着两岸人民,见证着社会发展,推动着社会变迁。研究探讨淮河流域的历史变迁,挖掘整理淮河流域的红色资源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在淮河流域历史变迁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淮河流域的水运史、社会史、战争史、交通史、卫生史等视角展开研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陈隆文教授认为,隋唐大运河的贯通,使得东亚大陆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五大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隋唐时期形成的大运河水运体系,以黄河为中心,由黄河北岸永济渠的沁口和黄河南岸通济渠的板渚口、汴口、荥口等构成,北到海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阜阳师范大学梁家贵教授对元明以降淮北地区民间秘密结社的形成背景、活动概况及统治者的治理政策进行了梳理,认为元明以降淮北地区民间秘密结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至民国时期更为严重,不仅危及地方社会秩序,也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滞缓、文化凋敝的重要原因。亳州文化学者沈国磊利用历史地理学方法,对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之役的战争地理“淮汭”及“冥轭”“大隧”“直辕”(合称“三关”)重新解读,并以吴、楚之间的水、陆战争为背景,重建了这一战役的战争地理。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吴修申教授对1862年颍州战役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考证,认为以捻军为首的联军包围颍州城的时间为75天,而不是学界普遍认为的3个月;颍州战役中捻军使用挖地道的办法进攻,地道地雷爆破的目标是城外的寨墙,而不是颍州城墙;颍州的士绅在军事防御、粮食供应和鼓舞守城士气人心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颍州守城做出了重要贡献。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黄昆以绅权差异性颇为显著的皖南和皖北为地域比较对象,对晚清时期绅权视域下天主教在两地的传播路径、绅教博弈和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晚清乡土社会的绅权形态对天主教发展境遇具有决定性作用。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强教授对近代以来阜阳铁路交通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认为阜阳因其在传统交通中的地位,清末民初在规划或筹建铁路时就得到了一定的关注。1970年濉阜铁路通车,阜阳才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1996年京九铁路全线开通,阜阳成为重要的铁路路网性枢纽。至2019年商合杭高铁开通,阜阳开始迈入高铁时代,“米”字形高铁网呼之欲出。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家富副教授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阜阳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传染病防治运动,通过建立防疫组织、加强卫生宣传、进行疫苗接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疫病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阜阳地区的传染病防治运动为后来的卫生防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淮河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淮河儿女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淮河流域红色资源进行了挖掘和梳理。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华玮博士指出,苏维埃革命时期安徽基层政权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武装割据、改组成立和曲折重建三种路径建立起来的,建立时间迟早不一,持续时间有长有短,但安徽基层政权的实际运作取得了重要成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振军博士对淮南和蚌埠两市红色教育资源进行了比较,发现两市在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不少困境和挑战,认为要鼓励高科技与红色教育资源相结合,围绕主题,与时俱进,开发红色资源的产业效益等。蚌埠市博物馆袁梦茹认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皖北地区已经蕴育了接受红色思想文化的土壤;中共长淮特委成立并发动革命群众进行各种斗争,在皖北人民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皖北人民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延续了皖北地区红色革命的光荣传统。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援朝提出,2021年是茨淮新河工程开工建设50周年,为纪念和讴歌这一治淮工程的伟大创举,应该深入挖掘茨淮新河工程建设的历史内涵,积极推动茨淮新河工程纪念设施建设,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茨淮新河精神。

二、淮河流域文化与“非遗”传承创新研究

“淮河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淮河流域也是中国南北文化转换、交流、融合的核心地带,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在这一区域内交汇、碰撞、融合,形成了有独特区域性文化特征的淮河文化。”[3]本议题的研讨主要聚焦在淮河文化的研究述评、理论探讨和“非遗”传承创新等方面。

关于淮河文化的研究述评,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研究员从淮河文化研究的缘起、历程、重点等方面畅谈了淮河文化研究传承与创新的思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满永教授以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皖西北农业合作化中出现的“闹、退社”问题研究为例,分享了他的皖西北研究之路。阜阳师范大学吴海涛教授指出,阜阳师范大学近年来在淮河文化研究方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三个省级科研平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农民工研究中心和安徽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四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还要加大投入,优化队伍,凝聚方向,打造淮河文化研究品牌。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王启才教授梳理了《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淮河文化论坛”名栏建设的历程、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不足,并就如做好“淮河文化论坛”名栏建设,讲好淮河文化故事,打造高端传播平台进行了交流。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郭世轩教授认为,当前淮河文化研究多以地方视角、地方报刊、地方力量和地方言说为特征,具有表面描述、浅层分析、循环论证、结论独断等不足,呈现出历史逻辑的缺失,推动淮河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要深入史料,描画区域文化的历史轨迹;整合数据,重塑区域文化的立体框架;开阔视野,整合区域文化的聚合效应。中南民族大学李长中教授认为淮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淮河文化是地方性的、生活化的文化,只有通过数据库的建设才能让其鲜活地保存与呈现。建设淮河文化资源数据库不仅是文化发展和“非遗”传承的需要,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

在淮河文化的理论探讨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立柱教授从庄子看问题的角度审视淮河文化的历史发展,将淮河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认为淮河人从自然美的生活,经过七百年苦难的磨练,在理会生命存在的诸般样态之后才能进入到“美的自然”的生活境界。亳州学院陈德琥教授、谢启平副教授认为淮河文化的主体确立是历史研究形式与逻辑研究形式有机结合的产物,以艺术精神为重要表征,其内在精神特质上的“体仁”“履义”“贵和”等又带有本真情怀、行为自觉等特点,以鲜明的主体特征区别于黄河、长江文化。阜阳师范大学魏宏灿教授认为皖北文化明显地呈现出包容、思辨、通变、经世致用等哲学智慧,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表现出引领社会的风范,与徽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三峰并峙的安徽文化格局,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共同孕育了安徽文明。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胡焕龙教授从文化的大、小传统视角考察淮南地方文化源流,认为淮南文化是淮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为以道统万、追求超越,以博为怀、海纳百川,以逸为宗、创新制胜,退以为进、柔以克刚。

关于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问题,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戎龚停教授认为,在花鼓艺术的演进过程中,“礼制”与“俗化”是花鼓艺术传承创新的两条主线。陕西师范大学黄继刚教授发现,“书会”本来是民间办学读书场所,逐渐过渡为文化组织机构、民间曲艺创作队伍的称呼,其文化演进体现了“才人”和“艺伎人”两者的结合。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熊辉老师认为,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共同构成了皖西临淮泥塑重要的创作主题与文化内涵,从不同的视角理解皖西临淮泥塑的创作主题与文化内涵,对皖西非物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龚光明副教授认为淮河流域历来是水旱灾害的主要发生地,但囿于历史上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应对灾害的能力有限,因此求助于神灵,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淮河流域水旱灾害祈禳民俗;这些祈禳民俗是人们被动地追求适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举措之一。亳州学院亳文化研究中心魏小红副教授认为民俗文化作为鲜活的民族标识和文化基因,应充分发挥其对个人的情感寄托与乡愁释怀、对群体的集体记忆与家园回望、对国家多元文化的主体参与和角色觉醒等方面的价值。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曹祝兵教授运用文献分析法,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应用等方面对百年来皖北方言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经过综合分析,认为今后的皖北方言研究应注重研究的均衡性、重视与周边方言的比较研究、强化皖北方言文化及应用研究。郑虹霓教授畅谈了颍州诗词的前世今生。张云峰副教授发现,安徽临泉方言常用构式“A乎哩”的语用态度鲜明,主要表达喜爱满意之情,受此压制,“A”呈现出一定的“相对”积极性。这种以派生结构表达主观情感的方式不仅是临泉方言主要的表现手段,也是汉语其他方言普遍采用的途径方法,具有重要的类型学意义。

三、淮河治理经验总结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历史上“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南宋以来,黄河夺淮给淮河流域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新中国刚刚成立,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治淮运动,“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4]。梳理总结治理淮河的经验,促进淮河流域乡村振兴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在淮河治理经验总结方面,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认为,从先秦至北宋,淮河是我国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古老河流。南宋时期,黄河夺淮极大地破坏了淮河的自然水系,使淮河失去入海通道,给淮北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苦难。历代统治者从治河到导淮,从方略制定到具体实施,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艰难曲折的转折过程。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郭从杰教授提出,从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不同时期的治淮者大体摸索出与其时代相应的治淮举措,淮河治理的千年历程呈现出多元的时代内涵及其局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决心与毅力对淮河进行全面系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朱正业教授总结了近代淮河流域水灾治理的经验教训,认为近代淮河流域水灾频发的原因既受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水灾应对包括设立专门机构,开展水利建设,实施临灾救济、移民安置、粮食调控、钱粮蠲缓等,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王野全认为,近代以来(1900-1949)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造成苏北经济失序,生产生活遭受打击,也破坏了苏北的社会秩序,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文善教授认为,70年来,淮河流域治理成效显著,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淮河治理取得重要成就的根本保证,坚持团结治水是淮河治理顺利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坚持科学统一规划是淮河治理不断前行的重要遵循,坚持水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是淮河治理的关键所在。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范小露博士回顾了近70年来淮河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年度发文量、研究热点主题词、主要发文期刊、研究学科分布、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基金资助等7个维度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淮北理工学院孙玉杰老师根据一位普通治淮工程技工的档案记载,考察了1955年至1959年治淮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水利与政治的关系,从中管窥治淮工程建设理念的变迁。

如何促进淮河流域乡村振兴,是本次研讨会的热门话题。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朱育颖教授认为应以淮河水文化促进皖北乡村振兴,把“穷在水上、困在水上”,逐步变为“富在水上、美在水上”,将治水与兴水引入新的境界。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成博士以安徽省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淮河流域乡村文化治理的问题与破解路径,认为在新时代语境下,乡村文化治理须培育乡村情感共同体、推动乡村文化创新性发展。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吴磊老师探讨了阜阳特色小镇发展策略,认为阜阳特色小镇发展需在提升文化竞争力、产业驱动力、旅游辐射力、生活吸引力等方面下功夫。阜阳师范大学法学院伲永贵博士从政社合作的视角,以F市为例探讨了乡村治理的现状、困境及其影响因素,认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要弘扬合作服务理念、完善合作共治机制、健全法规制度,还要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组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乡村合作治理水平。阜阳师范大学商学院王萍副教授分析了阜阳“劳务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概括了阜阳农民工流动和劳务经济形成的阶段性特征,认为阜阳“劳务经济发展模式”对优化人口配置,推动生产力水平提升,拉动城市红利,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等产生了一定影响。阜阳师范大学农民工研究中心韦向阳教授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媒介素养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产生的影响,并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社区及工作场域、媒介以及政府四个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提升阜阳市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建议。中共阜阳市委党校邵梦洁老师肯定了农村干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先振兴农村干部队伍,可从锻造全面过硬的干部思想作风、强化农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调整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完善农村干部队伍的激励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会议还专设了研究生论坛,阜阳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提交了20多篇论文,其中不少论文守正创新,体现了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扎实的学术素养和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如文学院研究生许欣宇对苏轼知颍期间创作的“知颍诗”的主要内容、风格特点、地方书写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苏轼“知颍诗”题材丰富,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对后来颍州文学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院研究生何晓霖通过苏轼创作的琴事散文《杂书琴事》的分析,从琴学修养、琴学理论、琴乐故事三个方面展现了苏轼独特的琴学思想以及被贬后审美心态的变化。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王舒悦认为傅作义作为著名水利专家,在治理淮河的实践中挺身而出主持大局、主张治淮而非导淮、践行蓄泄兼筹方针,体现出深入一线实事求是、结合地域因地制宜、任劳任怨连续治理等特点,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文学院研究生李环环从当今时代的视角去审视淮河文化的发展,认为淮河文化的审美书写大致有三:依靠淮河流域作为物质载体而产生的自然美;借助诗歌文章作为有形符号而生成的人文美;依托中古文化作为文化载体而建构的思想美。

本次研讨会准备充分,安排紧凑,线上线下结合,参与面广;围绕淮河流域历史与红色资源挖掘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文化与“非遗”传承创新研究和淮河治理经验总结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讨论热烈,交流深刻;参会论文和专家发言回应意识、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挖掘淮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梳理总结淮河治理的经验教训、合力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新时代淮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N].人民日报,2020-08-22.

[2]阜阳师范大学皖北文化研究中心,阜阳市社科联.“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Z].安徽 阜阳,2021.

[3]李孝纯.让淮河文化焕发新时代的光彩[J].红旗文稿, 2020(8).

[4]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N].人民日报,2020-08-22.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Review of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YANG Xin-yu, GOU Zhi-lin

(Northern Anhui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On October 23, 2021,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Huaihe Culture was held in Fuyang, Anhui Province. A total of more than 70 papers were received, centering on such topics as the history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mining and sorting of red resource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summary of the Huaihe River harnessing experience, and the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uccessful holding of the mee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lly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when inspecting Anhui,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uaihe River culture, jointly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Belt, and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Huaihe River culture.

Huaihe cultur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Huaihe River harnessing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2.05

D231

A

2096-9333(2022)02-0030-05

2021-11-20

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淮河文化论坛’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与集成传播研究”(GXXT-2020-039);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淮河治理的基本经验研究”(SK2021A0400);阜阳师范大学省级科研平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新时代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PT2021001)。

杨新宇(1978- ),安徽太和人,阜阳师范大学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淮河文化;苟志琳,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0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阜阳淮河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淮河
首倡先行 务实创新 组建“淮河侨盟”推动多重战略叠加效应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基于SWAT模型的淮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水文响应
浅析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投鞭断流
未受监督之权难免被舆论妖魔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