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尼卓玛
(西藏那曲市嘉黎县措多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 嘉黎 852416)
西藏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牦牛养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要确保牦牛养殖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应做好牦牛养殖相关工作。疾病是目前威胁牦牛养殖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口蹄疫疾病,是影响牦牛健康生长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一旦牦牛感染此病,不仅会增大牦牛的病死率,且还可能会威胁到牦牛的奶质和奶源,进而给人们食品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就应做好相应的防控治疗措施,一旦发现感染病例,应立即封锁,避免造成大范围的传播。本文针对牦牛口蹄疫病临床特点与防控对策展开分析与讨论。
对于口蹄疫疾病而言,其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的家畜,病畜的分泌物、呼出的气体以及表皮都会含有口蹄疫病毒,而病毒会通过呼吸道或者食道进入到宿主体内。故一旦养殖场有病畜的发生,如不及时采取相关管控措施,就会造成病毒的大范围扩散,进而危及整个牦牛群。另外口蹄疫疾病还具备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夏季的发病率一般较低,但是也受区域特征的影响。此外,口蹄疫疾病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一般会3~5年流行一次,当病畜得到治疗后,临床症状可明显缓解,但是还会持续排毒4~5个月。口蹄疫病毒具有传染力强以及宿主种类多等特征,给整个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较大难度[1]。
通过对感染口蹄疫疾病病畜临床症状的分析与了解,有助于更全面地分析口蹄疫疾病,确保能够及时采取相关防控措施,实现对口蹄疫疾病的早发现、早筛查,避免形成病毒的大范围传播。口蹄疫疾病潜伏周期一般较短,牦牛在发病初期,体温会迅速升高,可达40℃左右,并且还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以及四肢无力等症状。对于初期症状比较严重的牦牛,其还会出现跛行的症状,严重威胁着牦牛的正常生长。待患病24 h之后,如一直未采取治疗措施,病牛的口腔就会出现水疱,并且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水疱就会逐步增大,直到破裂,并且在患处呈现红色糜烂病灶,影响牦牛的正常进食。如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牦牛口中的糜烂处能得到有效缓解,且随着症状的逐步减轻,病牛的体温也会逐步恢复正常。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体质的不同,病牛也会出现病情突然恶化的情况,此时病牛就会出现体温的快速升高,心律不齐以及反刍停止等症状,最后就会因心悸麻痹而导致心脏衰竭,直至死亡。因此,口蹄疫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严重威胁着牦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此外,对于年龄较小的牦牛而言,其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病情发展极为迅速,感染初期虽然症状不明显,但是病情会直接发展为心悸麻痹,最后死亡。而一旦怀孕的牦牛感染口蹄疫病毒,会直接导致牦牛流产。因此,在病情防治的过程中,就应注重对犊牛和孕牛的保护[2]。
单纯的通过病牛症状,还不足以了解口蹄疫病毒的全貌,而要想真正实现对该病毒的防治和管控,还需要理清病毒在病牛体内的感染情况,此时,就需要开展剖检病变工作。通过剖检,发现病牛的口、咽、气管、支气管以及肠胃黏膜等处,都存在明显的烂斑,并且大小肠黏膜还伴有出血性的炎症。此外,患有口蹄疫病毒的病牛,其心肌处有明显的灰白色条纹,触感比较松软,这样也就表明口蹄疫病毒可直接危害病牛的心脏处,造成病牛的心肌衰竭,最后导致病牛死亡[3]。
口蹄疫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快的特征,这样就给病情的诊断带来了难度。但是,该种疾病最早会先感染病牛的蹄部,且对于抵抗力较强的牦牛而言,其一般都能较强抵御,并且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病程就会逐步变缓。口蹄疫病毒类型一般较多,要想实现对病牛的更精准治疗,还需要了解具体的病毒类型,此时单纯地进行临床症状观察无法辨别,还需要借助实验室相关仪器等,来确定最终的病毒类型。而实验室的确诊方式,一般都是需要取病牛的舌面、蹄部、乳房等处的水疱皮或者水疱液,并将其放置在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迅速送检,避免长时间留置而受周围因素的影响。此外,为了更精准的确定病毒类型,还可以取病牛康复期的血清,对乳鼠进行中和实验,以此判定病毒的毒性[4]。
疫苗是构成疾病防护的第一道屏障。因此,通过接种口蹄疫疫苗,就能大大提升牦牛的病毒抵抗能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其中,常见的口蹄疫疫苗主要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2种,且针对不同的血清型的病毒,应使用不同类型的疫苗。疫苗的接种还需要结合当地养殖场口蹄疫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针对性接种,并且选择合适的接种时间,以提升疫苗接种的有效率。在疫苗接种完成后,还应定期的检测牦牛体内的抗体,一旦发现抗体不足,应及时补种,确保全面提升牦牛对口蹄疫病毒的抵抗能力。此外,为了降低犊牛的患病率,可在牦牛配种之前接种疫苗,这样犊牛在母牛体内就能获得一定的抗体,成活率也会大大提升[5]。
口蹄疫病毒的传播与牦牛的养殖环境密不可分,如养殖环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整理和消毒,就会增大病毒的扩散率。因此应结合养殖场牦牛的具体养殖情况,制定严格的消毒计划。要做好日常的消毒管理,定期对养殖场展开消杀,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长时间使用同一种类型的消毒剂,否则病毒就会出现耐药性和抗药性,导致消毒剂无法发挥其实际应用效果。口蹄疫病毒常发生于秋冬季节,此阶段就应增加消毒的次数,确保能够达到较高的消毒效果。在防治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环境的消杀工作,还应做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工作,定期做好牦牛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避免出现细菌滋生,以此来实现对病毒的有效防控。
口蹄疫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且主要通过病牛进行传播。因此,一旦发现有牦牛出现口蹄疫病毒的相关症状,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避免造成病毒的大范围传播。而在管理过程中,养殖场还应制定科学的卫生防疫制度,对于进入养殖场的物品执行严格的管控和消毒,严禁带入含有口蹄疫病毒的物品。为了降低口蹄疫疾病的发病率,还应对进出牦牛舍的车辆和人员等进行严格的消毒,确保给牦牛生长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不同生长阶段的牦牛其实际需求也不尽相同,相应的防疫措施也应差别对待。如对于从外地引进的牦牛,应实施严格的检疫制度,并进行全面化的检测,只有检测合格之后,才准许其进入养殖场。在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还应时刻关注牦牛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牦牛存有异常,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上报,避免出现病情的大范围蔓延[6]。
对于出现相关症状的牦牛,应立即上报,并根据临床症状表现来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于因感染口蹄疫病毒而死亡的牦牛,应进行集中掩埋或者焚烧,并且对病区和掩埋区进行彻底的消毒,确保能够彻底切断整个病毒传播路径。对于病牛待过的环境,应实施全面且彻底的消毒,可使用一定浓度的过氧乙酸和卫康等消毒药品进行养殖环境消杀,2次/d。对于其他健康的病牛,应增强对牛的饲料喂养,确保有效增强健康牛的抵抗能力,降低其感染口蹄疫病毒的概率[9]。
在养殖牦牛时,为了获得更高的养殖效益,可结合牦牛放养的实际特点,建立牦牛放养的专属区域,将其与其他放养动物隔开,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在养殖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混合放牧或者交叉放牧的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动物,应使用不同的草场进行放牧,这样就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还应加强对牦牛的管理,禁止其接触其他的牲畜,以此来降低感染的概率[7]。
对于染病的牦牛,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加重,确保其能快速康复。对于感染口蹄疫病毒的牦牛,可使用碘甘油来控制其口腔溃烂的症状。对于蹄部感染的牦牛,可先用3%的溴药水来进行蹄部洗涤,待蹄部干燥后再涂抹金霉素软膏,这样就能减轻蹄部溃烂,并且也能帮助伤口的快速愈合。若病牛口腔存有水疱或者有明显的口腔溃疡,可使用碱水和食醋来清洗病牛的口腔,待干燥后,再涂抹明矾水和碘甘油,这样能达到缓解口腔溃疡的效果。对于病牛的处理,除了给予一定的对症治疗之外,还应及时做好补液、解毒工作,及时降低病牛体内口蹄疫病毒的含量,以此帮助病牛快速康复。此外,当通过实验室诊断确定好口蹄疫病毒的类型之后,应在兽医的指导下科学用药,针对病情状况及时进行疫苗接种,降低病牛的死亡率,也能避免疫情的大范围扩散和蔓延[8]。
不断研究与分析牦牛口蹄疫病临床特点与防控对策,对于有效提升牦牛口蹄疫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口蹄疫疾病的传染率以及死亡率以及提升牦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促进西藏地区牦牛养殖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认识与了解口蹄疫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科学诊断,及时接种口蹄疫疫苗,结合养殖情况,制定严格的消毒计划,减少正常牦牛与病牛的接触,做好牦牛口蹄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确保实现对口蹄疫疾病的合理管控,避免其大范围传播,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