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学校的几点思考
——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

2022-11-27 11:55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建设学校

刘 斌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职业教育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1]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3]职业教育迎来了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向类型特色鲜明,办学水平、治理水平、服务能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迈进。[4]

2021年12月,《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城融合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的意见》的发布和全市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天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正式进入4.0 阶段,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5]天津职业大学作为在全国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天津高职教育的龙头院校,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就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从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到“双高计划”高水平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的理念、模式、经验和改革成果,引领着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标杆城市建设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双高计划”建设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平台,融入“一基地三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和“津城”“滨城”双城建设,为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城市建设中贡献“职大方案”。

一、树立坚持党的建设和学校治理能力的标杆

(一)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新修订的职教法草案也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为制度规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系统谋划、科学制定加快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奋力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见效,将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培养培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计划,提升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本领,提高思想敏锐性、工作前瞻性和落实穿透性,增强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担当作为,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落实好“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百分百落实到党组织、百分百党组织落实建设任务要求的机制设计。

(二)落实职教大会精神,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出台了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部省共建职教高地、标杆,为各地方、各学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可以有效解决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明确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6]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和项目,落地落细落小;《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作为全国职教大会配套文件,进一步巩固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对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作出了总体安排。职业教育从深化改革到提质培优,再到高质量发展,其中存在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既相互衔接,又逐级递进,构建出“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完整的政策框架。

(三)激发“三全育人”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氛围。遵循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既要落实思政工作根本任务、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又要注意结合专业特点、文化氛围、学生认知、个性差异,采取多样性的方法、独特性的路径,将守正创新落实到学生的思政工作中,使思政工作高度高、特色创新梯度好、教育效果厚度实。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在教育内容上充分体现天津发展实际和专业特点,教师要掌握具有时代感的学生话语体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开展教学,用“接地气”的语言讲出“高大上”的理论,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有意思”。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施课程思政全覆盖计划。[7]高水平建设好、发挥好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天津市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作用,深入挖掘相关产业、行业、职业中的思政元素,构建能够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库。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安排、系统谋划每个专业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定位,让每门课程、每个实训项目、每个专业活动和每个学习时段都能够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让每一门课程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审美立美的统一。

利用实践教学学生热情高、成效显著的特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建立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在内的实践教育体系,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合作企业资源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在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和学生顶岗实习基地,聘任一批德高望重、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劳模、能工巧匠做企业兼职辅导员,做到学生素质培养三年不断线。

(四)强化法治保障,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学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形式下具有职业院校特征的治理体系建设。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坚持依法治校,依据法律法规和职业教育发展及时修订学校章程。紧盯关键领域,依法制定、逐步完善、认真执行以章程为核心的各级各类管理制度体系,指导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开展。发挥课堂主渠道、学校主阵地作用,做好学校师生的法治教育,筑牢依法治校坚实屏障。正确处理学校与区域政府、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学校的发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格局。深化基于专业群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内涵建设,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自主权,释放二级学院的发展活力。系统总结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开展线上教学、线上线下联合教学组织、管理经验,完善维护学校安全稳定、风险防范、矛盾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校园风险防控能力。

二、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创建高水平高职学校

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为引领,部市共建创新发展标杆为契机,进一步激发活力、深化改革,高质量完成“双高计划”和“提质培优”的任务和项目。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具有天津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打造紧密对接天津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支撑产业升级、技术变革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部市共建的机制优势,通过打造一批标杆项目,形成一批国家级和市级标志性成果,努力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利用好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计划、对口帮扶院校、京津冀“双高计划”建设联盟、津雄职教发展联盟等院校合作平台,探索专业建设联盟、教学共同体等新型方式,推广“职大模式”,推动跨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坚持类型定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系统研制实施具有天津特色、体现学校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技能教学标准、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条件标准。

大力推动“三教”改革,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积极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加快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参与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准确把握德智体美劳的内在整体性、系统性和统一性,构建“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职业能力清单化、课程模块化、教材活页化、团队结构化、评价多样化,强化“五化”的协同与融合。充分利用好“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提升课堂活力、效率和效果,组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构建劳动教育综合体系,成立劳动教育教研中心,加强劳动通识课程的研究和建设,统筹谋划、系统设计课上课下、学校企业家庭的劳动教育内容。制定体现专业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规范劳动课程教学;开展高品质的活动传授美学知识,陶冶审美情操,感知和鉴赏身边的美,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以“工匠素质训练园”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结合职业特点,深化职业教育特色的体育课程改革。

(三)积极推动职教本科,做优双层次职业教育

深刻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内涵,认真总结学校四十年扎根职业教育、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经验,按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认真梳理学校现有专业的基本情况,提炼办学特色。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深入调研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分析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积极申请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办学资格,统筹设计职教本科的专业布局,联合龙头企业分批申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顺承衔接,形成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体、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引领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审辨式思维、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支撑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要。

(四)完善督导评价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将完善教育教学督导体系和持续改进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作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的主要途径。从评价理念生本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四个维度,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评价“四化”改革。不断完善从培养目标、毕业标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等多层级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升级涵盖人才培养“四阶课程”、德智体美劳五育、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联动的教学和课程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

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从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师生互动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课堂质量,特别重点关注产业学院校外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发挥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学校发展质量年报等制度的作用,充分调研与分析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改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三、树立服务高水平发展的标杆

(一)提高政治意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适应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战略是职业教育的使命追求,也是增强教师家国情怀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发挥自身的品牌优势、师资队伍优势和技术技能优势,将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融入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协助雄安新区精准实施,委托学校制定的《雄安新区职业教育强基提质培优引领行动计划(2021—2025 年)》,构建起支撑新区建设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持续建设京津冀“双高计划”建设联盟、津雄职教发展联盟和津雄职教论坛等合作平台,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持续开展对新疆和田地区和云南红河州的职业教育帮扶;发挥科技兴农、技能惠农等优势,为周边乡村开展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烹饪工艺培训,以科技创新助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

鼓励教师围绕制造强国、乡村振兴以及“双碳目标”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紧缺领域的专业建设,高水平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专业,结合“双碳目标”的实现,调研相关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和知识、技能要求,开设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二)对接天津产业发展,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基于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城市功能定位,对接“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主动融入制造业立市、“津城”“滨城”双城发展以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主动对接天津市十二条重点产业链、各人才联盟,调研天津发展重点领域、产业分布和市场规模,详细分析相关职业岗位需求、技能需求及从业人员现状,根据业态变化、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遵循组群逻辑,组建相互关联、有机聚合的专业集群。重点打造眼视光技术、包装工程技术2个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国家级专业群,2 个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市级专业群,6 个“天职”特色鲜明的校级专业群,形成“2-2-6”三层级专业群布局。形成完善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度超前专业布局,撤并淘汰职业岗位消失、特色不鲜明、就业率低、供给过剩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吻合度,提升专业集群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效能。

(三)服务企业技术升级,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任务,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和重点内容,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接天津“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8]利用万人名师、技能大师、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高素质专业教师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等资源优势,发挥包装生产线工程中心,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和增材制造技术推广中心等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作用,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技术研发和服务团队,围绕关键技术、核心工艺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及工艺难题,助推企业发展。在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和北辰区科技园分别设立天津职业大学科技园,对接服务区域的重点产业,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并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充分转化为教学资源,大力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坚持教育培训并举,服务技能天津建设

发挥学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利用校内企业培训中心、实训基地以及培训资源和师资优势,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服务技能社会建设。建设滨海新区津职职业培训学校和天职津南职业培训学校,服务滨海新区港产城教融合发展和产教融合城市核心区建设。全面对接产业升级,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面向企业职工、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和社区居民等开展高质量培训。

发挥教育部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培育基地和全国重点建设的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作用,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教育理念、教育理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方法等培训,推广“双高计划”建设、提质培优、创优赋能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突出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功能,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素质提升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要,打造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线上线下培训平台,推进“互联网+社会培训”模式提质增效,推进“一群一品”精品培训项目。高水平建设“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因地制宜开展育儿、养老、健身、绘画、摄影等培训,提升社区民众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品质,打造终身学习的品牌项目,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五)加强对外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模式

落实习近平主席“全球发展倡议”,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实施世界水平专业群打造计划,引入国际行业标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标准、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依托接触镜教育者学会(IACLE),引进国际教育资源、认证标准和考核试题库,鼓励学生参加全球接触镜水平测试,并获得国际接触镜验配证书,教师进行资深教育者认证。旅游酒店等相关专业通过世界旅游组织的认证。

进一步深化泰国汽车维修技术培训中心和加拿大瓦涅尔学院增材制造培训中心的建设,推进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和马来西亚相关院校的合作交流,合作建立海外分校和培训中心。拓展“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模式,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开发与制定,加大国际化课程开设力度,打造国际知名的专业群。

做优做强南非鲁班工坊,充分发挥鲁班工坊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助力中国技术和产能走出去,将南非鲁班工坊建成非洲鲁班工坊的标杆。启动哈萨克鲁班工坊建设。充分发挥全国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和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欧洲分中心)的作用,深化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研究,开展鲁班工坊建设立项、认证和评价,建立数据库,对已认证的鲁班工坊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和效益评价,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四、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标杆

(一)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吸纳社会资本多元办学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和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学校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优势,对接产业发展,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合作育人为根本、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与业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合作。企业发挥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学校发挥品牌优势、教育教学优势,探索共建共管产权清晰的实体性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化运行的校内实训中心,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与中企大象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瞄准“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基于大安全理念,在滨海新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设立应急与安全工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创立将二级学院延伸到产业园办学,学院与产业园融合发展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为大安全领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引进企业资本、课程资源和管理经营理念,在校内建设实体化运营的附属特蕾新幼儿园,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结合学校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建设,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打造“产学研用创”一体化平台,培养更多掌握先进技术技能的制造类人才,支撑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服务制造业立市。探索创新公办学校引进社会资本办学的治理体制机制,为全国提供多元化办学的样板和标杆。

(二)锚定城市发展格局,服务“津城”“滨城”双城建设

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是天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9]这是全面提升天津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促进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天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专业类别最全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应该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建设,牵头组建由政府相关部门、各产业(人才)联盟、职业院校参与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形成政府主导,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对接滨城各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成立产业学院,形成对应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的产业学院集群,将学校的专业发展深度融入到“滨城”建设中,并赢得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难得机遇。

助力北辰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探索“以教促产、以产兴城、以城强教”的“产城教”融合发展新模式,实行“一园一策”,打造“园校”命运共同体。助力津南区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与津南区共建“产城教融合工作站”,重点围绕园区互联网经济、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开展“产城教”融合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形成一批职业教育的理论成果,服务天津市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在全国起到可复制、可引领的示范作用。

(三)完善“四模式”,提升校企合作内涵

着力丰富“建立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校内企业培训中心和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四模式”的内涵,聘请企业真正深度参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加强对合作项目的运行管理。重点推进与万新光学集团、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业内龙头企业的合作,着眼天津“1+3+4”产业体系建设,以瑞普产业学院为基础,拓展与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作,建立面向天津重点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学院;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特蕾新学前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扩大雄县特蕾新学院附属幼儿园规模,拓展其实践教学功能;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弘扬天津传统饮食文化,做特“津菜学院”;以林肯(中国)培训中心为样板,吸引更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建设校内培训中心,将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标准融入课程;以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为标准,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使其成为撬动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翘板。

加强校企合作“四模式”的保障和管理机制研究,以机制为牵引,保障合作项目良性、长久运行;加强对各产业学院企业内跟岗教学的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完善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指标,定期开展各项目的效果评价。

五、树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标杆

(一)强师德铸师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促进学校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要求,将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对广大教师不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关心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关心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关注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发现和发明。发挥师德楷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发掘和宣传身边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弘扬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鼓励广大教师为学校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将个人的职业发展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中,成就自己的“出彩人生”。

(二)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教师是根本。学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普通高校毕业,要想摆脱多年传统教育的影响,进行课程改革和课堂革命,首先必须进行自我“理念革命”。引导教师树立现代的职业教育理念,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指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立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扎实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培养教师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模块化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引导教师用现代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研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形成教学改革成效的同时收获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落实好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遴选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业内头部企业,挂牌成为学校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规范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项目审批、实施监管和结项验收的各个环节,让企业实践产生实效;鼓励学校教师中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在企业设立大师工作室或教师工作站,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为企业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鼓励教师承担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协调发展。

改革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将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彰显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有效驱动力。构建起“家国情怀彰显度、学校发展贡献度、教育教学满意度、校企互动活跃度”教师评价的“四度”指标体系。突出“双师型”导向,将体现专业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双师素质纳入指标体系,将企业实践经历和成效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

(三)坚持结构化导向,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落实“三教”改革、实现课堂革命的保障。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应该具有多元结构化的特点,包括教师专业特长、专业能力、校企来源和授课性质的结构化。专业特长的结构化,体现在团队要由从事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组成,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卓越课程教师;专业能力的结构化,体现在由高水平的团队负责人、骨干教师和辅导教师组成;校企来源的结构化,体现在团队包括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性质的结构化,体现在由理论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组成。

多方协同、多措并举,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培养校内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名师、传承绝技绝活的大国工匠和技能大师,作为教学创新团队的负责人,通过团队建设带动骨干教师、年轻教师树立现代职教理念、提升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设立校内流动岗和企业导师等机制,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参加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规范教学行为,提升实践指导能力。

六、树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一)以规范为引领,加快智慧化校园建设

以《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为引领,以职业学校信息化标杆试点学校为目标,按照规划建设智慧化校园,促进学校治理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加强校本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连通各类应用系统,实现学校治理体系智慧化。打通学校各类人员、各类活动数据的屏障,与合作企业间实现产教融合数据共享,加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力度,提升数据应用的水平和效能,促进学校管理的流程再造,提高党务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效能,为学校发展和决策提供及时、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

(二)融入数字技术,构建学校教育教学新生态

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加快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一方面要锚定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新业态、产生的新职业的人才缺口,找准技术技能精准坐标,创新性地开发新专业;另一方面也要紧跟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数字化转型,加快完成传统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积极探索数字化背景下的校企协同,校校协同、专业协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变革,促进协同育人和学生个性化培养;探索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深度融合,创新线上线下结合、打造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教学新模式,挖掘和发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中的作用。通过数字化推动考试方式和教育评价方式改革,建立涵盖全学段、全过程,囊括学业水平、技能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多元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保障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

以高质量数字教学资源、完善的共建共享机制,高水平数字化教学能力,保障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一是利用好“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二是做好三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升群”改造,三是补齐薄弱环节,建设四阶课程、美育课程、劳动课程和培训课程全覆盖的数字教学资源,特别是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建设,四是建立教学资源质量客观评价和资源更新机制。建立校企协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教学资源建设与更新,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真实的实践案例纳入教学资源,构建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开展师生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应用能力培训,开展各类数字技术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制作,建立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

七、树立提升职业教育形象及影响力的标杆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伙伴

提升职业教育形象是2022 年国家职业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10]良好的社会形象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的集中反映。学校要提升形象就要在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服务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能力上下功夫,让企业高质量发展依靠职业教育,成为“企业离不开”的合作伴侣。

(二)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树立学校良好的口碑

全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校园文化,厚植工匠文化,营造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彰显工匠精神的现代校园文化,聘请“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非遗传承人建立校内工作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精神标杆和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秉承“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弘扬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建立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体系,加快“工匠精神体验馆”和“工匠素质训练园”建设,深入挖掘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中的作用,成为学生“出彩人生”的起跑线。

充分发挥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作用,结合基础教育“双减”和学生素质提升、劳动教育,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让广大学生及家长真正了解职业教育,认知职业、体验职业,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学生感觉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形成“上大学首选高职”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舆论宣传,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

全校教职工要树立品牌意识,将品牌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让每一位毕业生都成为学校流动的品牌。畅通学校影响力的传播渠道,利用各种社会媒体、特别是学校自身的新型媒体广泛宣传学校发展、改革成效、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成果,深入挖掘和宣传学校毕业生以及合作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成就出彩人生的典型故事,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颁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未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落地,让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加有法律保障,《教育部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城融合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的意见》的发布,为学校创新发展搭建了平台,学校要抓住机遇,落实各项建设项目的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高等教育,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学校,为天津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职业建设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职业写作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五花八门的职业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