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旦旺姆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雄章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 康马 857500)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产业,正是因为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草地现状,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西藏地区的畜牧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牦牛、黄牛、藏绵羊、臧山羊等优良的养殖品种得到了认可,也为牧民带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老化单一,产业链条延伸不深,精品加工行业存在短板等问题,西藏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转型的迫切问题。本文主要分析西藏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西藏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收益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草地畜牧业发展状况好,牧民收入就高,可以说畜牧业是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在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下,西藏地区的畜牧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据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统计显示,西藏地区草地面积120 097.55万亩(1亩≈666.7 m2),天然牧草占85.86%,是全区面积最大的地类,那曲、阿里、日喀则3个市草地面积占全区的85.39%。此外,统计数据显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共8 895.65万亩,湖泊水面面积超过56%,冰川及常年积雪面积占34.93%。由此可见,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个个大牧场,加之水源充沛、气候适应,动物缺乏天敌的侵扰,游牧、放牧成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
截至2021年上半年,西藏地区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67.9亿元(现价),牲畜存栏1 849.85万头,同比下降4.5%,其中,生猪存栏43.24万头,同比增长54.8%,牛存栏672.32万头,同比增长1.3%。总体而言,西藏地区的畜牧业发展状况比较稳定,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提供比较平稳,经济发展的态势良好。
近年来,新冠疫情对西藏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发展形势相对平稳,畜牧业发展龙头的第一把交椅稳如泰山。
1)牲畜出栏率较高。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地区草地养殖业的出栏率居高不下,甚至还具有大幅增长的势头,牛、羊、生猪养殖呈现出良好的养殖态势,牧民的经济收入具有保障。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西藏地区牦牛出栏147.67万头,比2015年同比增长25.18%。
2)畜牧加工产业状态良好。西藏地区草地资源充足,草地畜牧养殖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赢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当前,西藏畜牧加工产业发展态势较好,牦牛肉加工、手工牛肉加工、有机肉类加工、奶产品深加工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西藏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此外,随着网络直播带货平台的推广和发展,很多畜牧产品通过网络直播的途径,销往全国各地,也大大增强了西藏地区畜产品的销量,提高了畜牧产品的口碑。
3)畜牧养殖产业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藏民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始转变放牧、养殖的方式方法,逐渐优化传统的游牧方式,在草地放牧的过程中,时刻注重生态的保护,实现了科学放牧、科学养殖。众所周知,西藏草地生态环境较脆弱,生态损坏的修复难度较大,尤其是冻土层的破坏会导致生态失衡,依赖自然修复遥遥无期。近年来,西藏地区的牧民在政府的指导下,坚持科学放牧、科学养殖,注重对畜类疾病的防控和治疗,大大减少了畜牧养殖疾病的大规模暴发,牲畜的出栏量长期稳定增长,很多畜牧养殖发展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或者是公司。勤劳的牧民通过政府的支持政策,结合自身的养殖经验,形成了很多各具规模的畜禽养殖产业,大大增加了牧民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藏民采用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加之藏族人民积累的丰富养殖经验,近些年西藏畜牧养殖行业鲜少出现大规模的病疫,整体畜牧养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西藏地区草地畜牧发展行业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西藏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西藏地区的牧民养殖理念已有提升改善,草地放牧与草场保护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西藏地区的草原超载放牧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很多牧民长期以放牧生活为主,人均牲畜占有量居高不下,且放牧的养殖习惯难以改变,存在过度放牧、竭泽而渔的现象,造成草场沙化、盐碱化,草场畜牧能力退化。加之西藏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草场的恢复较慢,制约着西藏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发展,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天然草场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城市、河谷附近的天然草场出现了退化的趋势,加之森林采伐过量,恶劣天气影响,鼠虫灾害的发生,牧场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破坏。例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甘南藏族自治州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草场出现了严重退化的现象,作为藏族地区最重要的天然草场,草场退化为畜牧养殖业敲响了警钟。
西藏地区畜牧业发展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畜牧业半自然经济的发展态势导致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产业的辐射和带动,畜产品加工的整体水平较低,市场距离较远且发展的后劲不足。一方面,西藏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很难进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牧区交通不便,多以分散的个体放牧为主,游牧习惯长期存在,制约着西藏地区畜牧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发展,牧民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存在冲突,发展备受掣肘。另一方面,西藏地区牧民生活较分散,信息沟通不顺畅,畜产品和生活物品的交易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珍稀的藏红花、冬虫夏草等农副产品存在有价无市的现象,受高额利润的诱惑,个别商贩操控农副产品的价格,影响西藏地区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西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在畜牧养殖行业中存在“重放牧、轻流通,重存栏、轻出栏”的观念,在牲畜产品的销售中,更加重视直接出售,忽略了产品的深加工。一方面,藏民的市场观念淡薄,“惜牲”观念影响深远,牧民不愿意将牲畜卖给宰杀加工的生产企业,导致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较差。另一方面,部分牧民以牲畜的占有量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牲畜的出栏率,制约着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延长了牲畜出栏的周期。
首先,畜牧养殖良种更新的速度较慢,加之受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疾病的干扰,牲畜品种繁育以对抗高寒的天气为主,牲畜的品种对抗自然环境的能力较强,但是牲畜体型较小,生产性的用途较小,经济效益差,制约着畜牧产业的发展。其次,畜群的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该地区的放牧仍然以家庭为单位,牲畜的繁育率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畜群中公畜、母畜的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畜群的整体繁育率。最后,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受传统放牧习惯的影响,畜牧业的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靠天养畜的思想根深蒂固,培育种植草料饲养程度较低,冬季牲畜膘情下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饥饿情况,进而导致牲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弱。
西藏地区天然的环境造就了畜牧养殖行业的发展态势,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草地畜牧业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精耕细作。
草地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重点应是坚持合理放牧,提高天然草场的承载能力。一方面,应加大草场保护的宣传力度,对牧民的放牧、养殖给予足够的关心,提供适当的帮助,及时向牧民公布天然草场的畜载能力,坚持退牧还草、禁牧轮牧相结合的思想,切实保护好天然草场,避免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抓好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建设的进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扩大人工草场的建设力度,解决冬季草畜矛盾。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人工草场,稳定草料生产,保证牲畜的粮草安全。同时,还需要在草场附近建设水利设施,方便牲畜饮水,同时还能够提高草场的畜载能力。此外,牧民应该结合天气状态,适当地喂养饲料、干草料,避免牲畜对草场的过度破坏,同时也要形成抵御极端天气预警机制。
针对畜牧养殖产业链条单一的问题,创新畜禽养殖产品的加工模式,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首先,提高畜牧产品的深加工的能力,延长产业链条,积极迎合东部沿海地区消费者的口味,扩大产品的销量。其次,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改善加工工艺,提高屠宰加工工艺,选择藏民能够接受的加工技术,从而能够保证畜产品尽快打开市场,保证原材料的稳定性。最后,企业应该推出更多的肉制品、奶制品,形成新的销售热点,延长畜牧养殖业的产业链条,真正做到畜产品深加工。
西藏地区草地畜牧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牲畜良种,培育更多的高产良种,培育具有抵抗疾病侵扰的养殖良种。一方面,牧民应积极根据市场的需求繁育、监测、管理畜群结构,积极引进外来良种,提高整体畜群的质量。此外,还要将优良品种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胚胎移植、冷冻精液等技术,不断提高畜种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畜牧草场的疫病防控工作,建立疫病监管体系,保证畜产品的质量,让肉质产品的质量口碑得到提高。
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毁坏恢复的难度大,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扮演好草地畜牧业发展引导者的角色,在促进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合理保护天然草场,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一方面,根据草场的畜载能力,合理引导牧民开展放牧养殖,对于生态恢复难、破坏程度大的天然草场,需要开展禁牧工作,给天然牧场提供休牧的机会。另一方面,做好牧场恢复工作,引导游牧、放牧,针对草场恢复中的突出问题,应该成立专项科研小组,切实做好生态恢复工作,让西藏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草地畜牧业作为西藏地区的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经过多年的发展,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问题和短板,应该通过坚持合理放牧,提高草场承载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畜产品深加工;优化养殖良种,增强畜种抗病能力;合理引导,保护西藏地区天然草场等措施进行解决,以促进西藏地区草地畜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为西藏自治区经济繁荣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