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林,陈和强,张俊杰,朱 庆
(甘孜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康定 626000)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总面积15.3万km2,占全省面积的31.5%,其中草地面积为944.38万公顷,辖18个县(市),289个乡(镇),2 181个行政村。其中纯牧业县5个,半农半牧县(市)13个,总人口110万。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历来对稳藏安康、文化交融、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畜牧业在全州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甘孜州覆盖面最大、城乡关联效应最明显、助农增收作用最强劲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始终为全州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生态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42.4万头(只、匹),畜牧业产值69.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或动物体内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甘孜州包虫病的病原主要有2种:细粒棘球绦虫(CE)和多房棘球绦虫(AE)。
包虫病在全州18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石渠、色达、德格、白玉、理塘5个纯牧业县的危害尤其严重。截至2015年底,人的病例已分布全州81.59%的乡镇,威胁人口高达80.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3.65%,全州人群患病率达1.72%,石渠县患病率高达12.09%。据全州3次动物疫病普查汇编资料显示,甘孜州动物包虫病平均感染率为47.57%,其中:1981—1989年16个县调查统计,牦牛的感染率为13.89%~91.76%,平均感染率为62.83%;绵羊的感染率为19.37%~90%,平均感染率为43.43%;山羊的平均感染率为32.76%,犬只感染率达17.39%~65.45%。据测定,包虫病感染牛的胴体重平均减少13.58 kg;感染羊的胴体重平均减少0.76 kg;羊毛产量下降0.2 kg。全州因包虫病造成畜牧业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约9 000万元。
该州包虫病的流行因素复杂,防控难度大。主要传染源犬、狼、狐等终末宿主数量庞大、污染面广;泡型包虫病中宿主啮齿类动物分布广,种群数量大;石渠、色达等纯牧区囊型和泡型包虫病混合感染普遍。
包虫病的严重危害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5年6月4日,第32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研究包虫病防治工作,会上对包虫病综合防控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吹响了动物包虫病防控攻坚战的号角。
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启动以来,中央及省、州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各级畜间包虫病防控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并亲自带队深入该州开展调研、指导、督查,国家、省有关业务部门、省内外大专院校专家也多次深入甘孜州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为包虫病畜间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015年11月全州攻坚行动动员会召开后,按照《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2016—2020)》和《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要求,为打赢包虫病防控攻坚战,甘孜州一是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包虫病防控专家组成员,为包虫病综合防控攻坚战行动提供了技术保证。二是全州构建起了州—县(市)—乡(镇)—村包虫病四级防疫网。在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州级成立了以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为组长的“畜间传染控制及灭鼠草原建设专项行动指导组”,各县也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建立了州、县、乡、村四级包虫病防控网,确保“针有人打、虫有人驱、鼠有人灭、无害化处理有人监督”,为全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行动提供了防控力量保证。三是制订并印发了《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畜间防控及草原建设灭鼠专项行动方案》。
1)主动配合,形成联动。州政府制定颁布了《甘孜州犬只规范管理办法》,全州严格执行“123”限养政策。按照“见人、见房、见户、见犬”的标准,农牧部门主动作为,与公安部门互通信息,在扑杀犬只无害化处理、犬只移动监管等方面积极主动配合,形成联动。2015年以来,全州公安部门共处置扑杀染疫和疑似染疫犬14.434 4万只,每一次扑杀工作开展时,农牧部门都积极协助配合公安部门对扑杀的染疫和疑似染疫犬只无害化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监督工作,并对污染场地进行消毒处理。
2)强化驱虫,杀灭病源。推行强制性定期驱虫,各县(市)结合实际确定犬只“驱虫日”,投放优质高效驱虫药物,实施“犬犬投药、月月驱虫”。落实犬粪无害化处理措施,修建犬粪专用处理池,督促指导犬主对驱虫后1周内的犬粪进行收集,采用焚烧、深埋、药物消毒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2015年以来,全州累计开展犬只驱虫776.181 2万只(次),犬只驱虫覆盖率为96.13%;共建设犬粪无害化处理池2.515 3万个,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犬粪3578.219 1万余次,进一步规范了犬粪无害化处理。
全州按照“对存栏羊只进行全群免疫,首免一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的技术要求和“五统一、五不漏、五到位”的工作方法,采用羊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对羊只开展强制免疫,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评估免疫成效,对群体免疫密度低的实施补免。2015年以来,全州累计免疫羊852.296 1万只(次),做到了应免尽免。各县还逐步提高了环保意识,开展行业自律,对使用后的疫苗包装瓶进行了回收处理。
一是充分发挥7个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职能,严格查证验物,加强对牛、羊和犬等动物的移动监管,并与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和果洛州等毗邻地区开展犬只和牛羊移动监管联防联控,阻断疫病传播扩散。二是按照《甘孜州犬只规范管理办法》,积极协助公安部门对扑杀犬只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推进牛羊定点屠宰场建设,已建成牛羊定点屠宰场11个,在建6个,向定点屠宰场(点)派驻官方兽医实施屠宰检疫,严格牛羊屠宰检疫,对检出的病变脏器进行无害化处理。四是对无定点屠宰场的地方和牧民自宰自食部分,建立有偿回收制度,开展有偿回收和集中无害化处理。截至2021年9月,全州无害化处理牛羊病变脏器1.979 1万套(其中石渠0.91万套),其中有偿回收牧民自宰病害内脏1.25万套(石渠0.865万套),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2016年以来,以高原鼠兔、青海田鼠为主要防治对象,结合草原植被恢复与人工种草等工作,实施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物理扫残、安置鹰架等技术措施,采取毒饵诱杀、器械捕杀、招鹰猎捕等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通过组织鼠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在牧区重点做好对农牧民定居点及外周1 km半径内实施灭鼠并恢复草地植被,有效控制鼠类密度。全州累计开展草原鼠害治理942.77万亩(1亩≈666.7 m2),完成定居点鼠害治理300个,平均灭效达95.6%;并对害鼠造成的秃斑区域进行平整,采用人工补播的方式开展种草抑鼠示范2 000亩。
2017年5月,启动实施了“石渠县啮齿类动物包虫病感染情况调查”工作,共完成鼠类剖检2 707只,发现阳性、可疑鼠类452只,送检病料135份。道孚、炉霍等县也开展了调查工作。全州共剖检鼠类 2 777只,初步摸清了石渠等县鼠类感染包虫病的情况。
强化动物疫控中心包虫病实验室建设,配备专职检测人员,规范实验室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州级病原学诊断检测和县级免疫学检测能力。设立省、州、县定点监测点,采取定点监测和随机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牛、羊、鼠和犬等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进行监测。定期开展疫情分析会商,评估防控成效,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包虫病科学防治提供依据。2015年以来,全州累计开展犬粪抗原检测3.112万份,家畜血清学检测1.587万份,鼠检测0.277 7万只(次)。
一是强化宣教培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形式,对基层防控队伍开展专业培训;深入乡村、农牧区定居点、屠宰场和牲畜交易市场等,对广大农牧民、从业人员开展包虫病防控宣传和健康教育。2015年以来,全州累计开展宣传培训398期,培训各类人员4.3万人(次);编发藏汉双语防控知识手册、挂图等9.07万册(张)。二是加大防控科技攻关。联合省动物疫控中心、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开展了犬只精准驱虫、牛包虫病疫苗田间免疫试验、畜间快速诊断检测技术等项目的研究推广。
总结提练了“以犬驱虫、羊免疫为核心,以切断犬粪虫卵污染环境、环境虫卵感染牛羊、牛羊病变脏器感染犬传播途径为关键点,以家畜免疫、检疫监管、流调监测、鼠害治理、能力提升、宣教培训和防控保障八项措施为抓手”的动物包虫病防控“238”模式。
犬只感染率由2016年时的16.50%下降到0.60%(石渠县0.79%)。家畜感染率由2016年时的10.27%下降到5.57%(石渠县8.84%)。
3.2.1 家犬规范驱虫覆盖率
2016年以来,全州完成登记管理犬规范驱虫776.181 2万只(次),平均驱虫覆盖率96.13%。
3.2.2 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情况
2016年以来共检出、回收病变脏器1.979 1万套,无害化处理1.979 1万套,处理率达100%。
3.2.3 定居点及外周1 km半径内灭鼠开展情况
目前只有石渠、德格、甘孜、白玉、色达进行了定居点及外周1 km半径内100%灭鼠,其余各县(市)定居点及外周1 km半径内灭鼠的项目未能开展。
3.2.4 牲畜内脏喂犬控制情况
全州牲畜内脏喂犬控制率均为100%。各县市所辖的乡镇中均未出现牲畜内脏喂犬情况。
3.2.5 屠宰场宰杀牲畜检疫率
全州牲畜屠宰检疫率为100%,其中除石渠、德格、巴塘3县已建成牛羊定点屠宰场未投入使用和白玉、炉霍、九龙、丹巴、海螺沟景区管理局五县一局暂未建成牛羊定点屠宰场外,其余县(市)开展屠宰场牛羊定点屠宰检疫率均为100%。
3.3.1 齐心协力、联防联控,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综合施策”的防治原则,建立健全“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区域联防、专家指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严格责任追究,把包虫病防治工作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与农牧民惠农补助挂钩,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基本形成动物包虫病防治工作新机制。
3.3.2 源头防控、建章立制,有效阻断疫病传播链
以犬只规范管理为破冰之举,制定出台地方包虫病防治规范,创新传染源管理模式,开发家犬管理信息系统,与包虫病综合防治信息有效链接,资源互通共享。按照“见人、见房、见户、见犬(畜)”的标准,将现有家犬信息及存栏牛羊信息等录入包虫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犬只和牛、羊等动物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有效阻断疫病传播链条。
3.3.3 狠抓宣传教育,全民防治氛围逐渐形成
以“拍好一部健康教育宣传片、编好一套藏汉双语宣传资料、培训一批藏汉双语宣讲队伍”为全民健康教育抓手,大力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进牧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寺庙、进家庭“六进”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等群众“听得懂、能理解、可接受、愿意办”的宣传教育方式,让广大农牧民主动接受和配合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养成“勤洗手、爱卫生、喝开水、吃熟食”的健康好习惯。同时紧紧抓住寺庙僧尼这个关键,通过抓广泛性宣传、抓代表性寺庙、抓有影响力的僧人,大力在寺庙中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宣讲工作,并将包虫病防治纳入宗教界人士培训内容、“同心同向”工作内容和寺庙达标升级等重要内容,切实化解工作阻力,让广大僧尼逐步认识到包虫病疫情的危害性,积极支持配合包虫病防治工作,形成良好的全民防治氛围。
3.3.4 统筹全州、聚力帮扶,防治能力有效提升
统筹全州防疫资金,重点向疫区县(市)倾斜,有力保障疫区县(市)防治工作顺利开展。联合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草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并抽调市、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组建动物包虫病防治专家服务队,汇聚全州力量,定期赴疫区县(市)开展包虫病防治技术指导和志愿服务工作,培训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全力帮助疫区县(市)解决防疫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高、设施滞后等实际困难,有效提升综合防治能力。
3.3.5 加强科研、联合攻关,防治技术不断创新
国家、省、市(州)、县通力合作,各级专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提高全省包虫病防控能力和专业队伍能力为目标,强化科研,创新技术,从科学技术层面为包虫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共同开展了防控策略及措施、包虫病流行与生态环境关系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构建了动物包虫病疫苗评价体系,创新了一批传染源控制、中间宿主监测及干预的现场应用防治技术,包虫病防治局面形成了以科研带动防治,以防治促进科研的良好态势。
3.3.6 精准聚焦、综合施策,防治试点见成效
五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农牧部门的艰苦努力工作,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取得了“六到位”和“五个转变”的成绩。即实现了包虫病防治到乡、到村、到户、到人、到犬、到畜,以及由单兵作战向多部门协同配合转变,基层部门等、靠、要向积极主动参与转变,寺庙公开反对向积极支持转变,传染源难于管控向有人管、愿意管、规范管理转变,群众由过去落后的卫生习惯向良好的健康习惯转变。2018年石渠县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验收,其余17个县(市)通过州级中期评估验收。2020年石渠县顺利通过国家终期评估验收,其余17个县(市)通过州级终期评估验收。
虽然甘孜州的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传染源管控难度大。犬只繁殖快、控制难,加之受独特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制约,实现持续有效管控传染源难度较大。
2)泡型包虫病防控较为薄弱。当前,全州囊型包虫病得到初步遏制,但泡型危害程度深、防控成效不明显,野生终末宿主、中间宿主的感染水平维持在高位,泡型包虫病防控已成为全州包虫病防控工作的难点。
3)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严重滞后。全州18个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均无独立产权的办公用房和防疫物资储存库房;州级兽医实验室面积不达标、设备不足且老化、生物安全不符合要求,县(市)动物疫控中心无独立的办公场所,除石渠县外,各县均无县级兽医实验室;州、县均无疫苗冷藏运输特种专业技术车辆,致使各类疫苗质量难以保证;全州各县均未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收集点,因病、因灾或不明原因死亡牲畜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置,极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暴露和扩散;户用小型犬粪无害化处理池(特别是远牧点)还不能全覆盖。
4)防控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是前几年国家、省重点保障石渠的防控经费,未能兼顾其余县(市);另一方面是2021年的包虫病综合防治资金投入只有原来的1/3,难以保证包虫病综合防控工作的持续开展和已取得成效的巩固。
5)防控力量薄弱。甘孜州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任务繁重,但18个县级动物疫控中心现有编制218人,相比2009年兽医体制改革时的277个编制,调减了59个。混岗、空岗现象普遍。各县(市)都存在动物防疫专业技术人员混岗使用的情况,目前全州18个县(市)现从事动物疫病防控的只有85人,平均每县4.7人;甚至好几个县在岗人员只有1~2个人,空岗缺人十分严重。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农牧民发展养殖业对畜牧兽医技术的需求。
1)各县要认真落实《甘孜州犬只管理办法》,严格推行家犬限养、拴养、登记政策,及时处置流浪犬、无主犬。
2)州、县包虫病综合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应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指挥部成员单位紧密合作,切实加强泡型包虫病防控工作。
3)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机构包括兽医实验室、流调监测、冷链体系和应急保障等在内的基础设施。
4)请求国家、省每年为甘孜州解决包虫病源头防控工作经费3 000万元。
5)适当增加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的编制,根据辖区面积、交通状况等确定县、乡两级人员编制,县级动物疫控中心不少于20人,每个牧区乡镇兽医站不少于5人,农区乡镇兽医站不少于3人。
6)适当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待遇,建议将少数民族地区村级动物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 000元,实行中央和省8:2的比例分担,同时把村级防疫员依法纳入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