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连福,王亚丽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以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征程,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中,必须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发展路径,即在实现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的过程中,坚持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避免陷入“偏门致富”“一条腿走路”“躺平”“养懒汉”“同时、同步、同等富裕”等误区,同时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四对辩证关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包括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渐进富裕等方面。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崇高理想,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就共同富裕的覆盖面而言,其追求的不是一部分人或者一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全体人民合法权益。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787。恩格斯强调,要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308。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能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5]54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35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回答了“谁的富裕”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蛋糕”做大,不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7]3,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举全国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把“蛋糕”分好,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缩小地区、城乡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满足全体人民在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民生需要,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旨归。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到那时,“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670,让他们能够共同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要求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9]153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0]323。这要求我们既要实现人民“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富裕,也要实现人人“知礼节明荣辱”的精神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回答了“何种富裕”的问题,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筑牢经济基础;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为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提振精神动力,进而推动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有机统一。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11]242,“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2]。因此,从实现途径看,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劳动、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及共同奋斗。这种方式既不是搞“平均主义”,也不是搞“大锅饭”,更不是搞“劫富济贫”,而是通过倡导和鼓励全体人民勤劳致富、创新致富,让全体人民群众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中实现人人富裕,共创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建共享才能走向共富,回答了“如何富裕”的问题。恩格斯指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资料。”[4]326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汇聚全体人民的劳动结晶,让他们发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本领和才智,才能为共建共享共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归根结底是由全体人民不懈奋斗创造出来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共同富裕必须能够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全体人民辛勤劳动,营造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环境。当前,通过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强人民的发展活力,给人民创造更加公平的条件,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10]215-216,努力使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让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各尽其能,在共享中各得其所,在共富中和谐相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由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部分组成。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个人全面发展、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未来社会将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但同时,他们也深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共同富裕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形态,必然也是一个动态、渐进、长期的过程,必须要坚持目标导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逐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12]这科学回答了“何时富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正确判断,同时强调“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10]214-215。为此,我国制定了共同富裕路线图,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时期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发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探索借鉴可推广的有益经验,为逐步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憧憬的“全面小康”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迈进。为了圆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避免陷入“偏门致富”“一条腿走路”“躺平”“养懒汉”“同时、同步、同等富裕”等思想误区,确保共同富裕的实现真正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基本经济制度作为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13]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同时要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避免社会陷入“靠偏门致富”的误区,避免形成“靠资本掠夺”的风气。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首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保障人民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渠道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其次,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最后,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进而实现共富。同时,要鼓励和帮助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对“偏门致富”及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理,努力在社会中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良好风尚。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随着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更加凸显,并在量和质上提出了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1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广泛多元,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还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因此,推动共同富裕,要避免陷入物质富裕“一条腿走路”的误区,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4]3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21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提到,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2],再次强调了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核心内涵之一,并对其实现路径提出了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巨大理论勇气、永恒价值追求和高超政治智慧。历史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提高,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都满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必须坚持让广大人民共享精神文明发展成果,让人民享有更为充实、更为持续、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也是共同富裕的贡献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因、源泉和动力。党和政府在顶层设计、宏观政策上支持得再多,如果人民自身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意识和行动,不仅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反而会助长“干部干、群众看”“等靠要”“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富裕”“事事不求己而求诸人”“躺平”等思想,甚至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幸福需要奋斗,共同富裕更需要奋斗。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避免陷入“躺平”“养懒汉”的误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经过8年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5];并且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中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投身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通过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贫困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贫困群众“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依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脱贫攻坚战的完成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充分说明,奋斗是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和通往幸福生活的阶梯,必须鼓励人人参与、辛勤劳动、共同奋斗,积极引导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中焕发热情、释放潜能,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共同富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让每个人都能在共同富裕中过出精彩人生、实现梦想。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9]25其中,“实事”是基础,“求是”是关键。这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既不可能一蹴而就立刻实现,也不可能齐头并进、一同实现,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稳步有序推进,坚决避免陷入“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等思想和认识误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12]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从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到带领全体中国人民顺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从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到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最终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实现共同富裕。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拔苗助长,始终坚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新的征程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坚持从整体维度、时间维度、发展维度、推动维度等方面,厘清全局与局部、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效。
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实现的是14亿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一处都不能落下,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同时富裕、同步富裕。这要求必须从全局上推动共同富裕,承认时间先后、富裕水平、富裕程度等各方面差异,不搞“均贫富”“一刀切”。通过重点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突出问题,统筹做好就业、收入、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工作,努力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幸福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12]要能厘清“全局”与“局部”、“全面”与“重点”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安排部署,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纲要,提出一套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当前,关于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仍然存在缺陷,包括共同富裕的具体标准尚不明确、不同群体富裕程度的动态识别缺乏依据、促进共同富裕成效考核体系仍不清晰等,这些都无法有效保障推进共同富裕的工作成效,必须在顶层设计上制定相关指标及考核评估体系。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国家统计局2020年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生产总值525 752亿元,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22 246亿元,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13 29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31元。”(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2-28)[2021-11-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同时,不同行业群体收入差距仍然显著,低收入群体比重过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相对偏低。因此,必须要正视三大差距问题,通过完善相应制度安排,推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迈进。
“先富”与“共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社会工作能力存在差异,不可能做到平均主义、同步富裕。“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16]155根据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中央强调“让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374。实践证明,鼓励一部分辛勤劳动、合法经营的人和群体先富起来,能够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激励效应,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7]152。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齐头并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先富”与“共富”之间的关系,扎实推动14亿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并不是搞“劫富济贫”“杀富济贫”,而是通过发挥先富地区和群体的示范作用,把先富地区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通过制度化安排在区域、城乡、群体之间进行配置,引导和激励未富地区和群体把握发展机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次,先富提升效率,共富保证公平。通过政策支持先激发部分地区和群体的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让一切知识、劳动、技术、管理和资本充满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后,先富强调过程,共富指向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18]为此,要通过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由“共同”和“富裕”两个词组成,实现“富裕”需要靠高质量的发展,不断把“蛋糕”做大,这对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共同”需要靠制度性的安排,把做大的“蛋糕”分好,这对分配(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与分配是一对辩证关系,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8]581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12]实现共同富裕不能离开效率与公平,要坚持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人民公社、吃“大锅饭”,忽视了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导致动力缺乏、共同贫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16]364,要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之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在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收入差距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加至2007年的13 786元,增长了40倍。但伴随的是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2003—2007年的基尼系数均保持在0.4以上,2007年为0.484。”[19]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效率。基于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首次把公平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提出“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强调“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要求不断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
共同富裕关系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即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促进“蛋糕”做大,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也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促进“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放任”政策,还是凯恩斯主义推行的“政府干预”政策,都没能规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通货滞涨”的怪圈,反而导致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问题频现。反观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市场经济的长处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结合,既讲“辩证法”又讲“两点论”。通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好“加法”和“减法”工作,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方面,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是说市场起全部作用,也不是说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无所作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9]77,有利于推动市场各类主体有更多的活力和空间去创造财富、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坚持发挥政府作用,即政府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持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21]150即在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市场公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22]94-95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积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发展支撑、有力的精神引领、良好的制度保障、稳固的民生基础。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能够实现国家自强,科学发展能够实现永续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在实现共同富裕新的征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造福广大人民为目的,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发展支撑和发展保证。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要“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14]238,“是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22]58,是要实现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发展,是持续做大做强“蛋糕”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遵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14]24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着力点。通过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努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步伐,构建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巩固和壮大实体经济的发展动力。其次,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先人才和创新团队主力军,着力破解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中的“卡脖子”难题,进而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方向转变。最后,要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构建“双循环”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做到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新的征程,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持续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在立足国内大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开放包容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同世界各国一起共享发展机遇、共同繁荣发展。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23]13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日益活跃、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阻碍着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必须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层面凝聚和巩固起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共识,提振精神力量,补足精神食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准则。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作用,促使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首先,要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2]72,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应该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入宣传其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思想,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要积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程,持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全体人民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牢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坚持用道德模范先进榜样激励人民。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营造起崇尚榜样、关爱榜样、尊重榜样、学习榜样的浓厚氛围。要坚持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温暖、感召、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在社会中培育知荣辱、讲正气、肯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最后,要坚持发挥多元主体联动作用教育人民。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首先关注青年群体,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教育引导作用,用正确的思想、行动、方法教育青少年,用春风化雨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用新风正气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努力把青年群体培养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21]217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如果仅是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做大“蛋糕”,不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分好“蛋糕”,那富裕惠及的只是少数人,这将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背离。为此,必须加快构建一套体系完备、行之有效、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进而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241首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安排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24],不断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其次,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重点发挥“市场、政府、社会”三轮驱动作用。发挥市场在初步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物质充足;发挥政府在再次分配中的调节矫正作用,通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补偿机制等方式对收入进行二次调整,实现社会公平;发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在第三次分配中的帮扶作用,鼓励他们自愿通过募集、资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对其他弱势群众进行帮助,从而对社会资源再次分配,促进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和谐稳定。最后,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要坚持精准施策、抓住重点,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向中等收入行列。要以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等群体为重点,为他们提供创业增收的环境,帮助其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此外,还要增加对高收入群体的制度规范,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和禁止非法收入,逐渐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愁难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22]73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要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任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帮扶和保障低收入群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民普及、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这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着力点,是解决我国地区、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获得感不够的关键举措,是维护人民利益、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保障,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稳固的民生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围绕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教育方面,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不断提升农村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实现教育公平。住房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完善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场提供多层次需要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多主体、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医疗方面,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将医疗资源重点向基层地区、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重点解决好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养老方面,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4]37。积极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水平,兜住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方面,提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鼓励更多的青年和农民工掌握多项就业技能,帮助更多人群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同时,要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强体育强国建设,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全民健康发展,扎实推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和社会条件。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合理的分配制度为动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起点,以全民共享为旨归,谱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