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与治疗

2022-11-27 09:06阿布都拉木努尔
养殖与饲料 2022年5期
关键词:螺旋体羊场病羊

阿布都拉·木努尔

新疆伊犁州伊宁县农业农村局,新疆伊犁 835100

羊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因钩端螺旋体病原感染而引发的羊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病原感染后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且主要寄居在血液、组织液中,对血细胞、组织黏膜细胞有着非常强的破坏力,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黄疸,全身广泛性出血,血尿,皮肤黏膜水肿坏死等症状。妊娠期母羊感染后还会因子宫黏膜的功能减退而出现流产,临床危害较大[1]。

1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的一种,显微观察类似“问号”的外形,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但大多数情况下着色较差,只有采用镀银法染色时着色较深,能完整看出其形状。外形上钩端螺旋体比较细长,中央有一根轴丝,螺旋丝从一端盘绕至另一端,整齐而密集,在暗视野下观察显示为细小的珠链状。钩端螺旋体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水塘、污水沟、湖泊、沼泽地、淤泥坑等有水存在的地方很容易分离到,环境适宜时能存活数月甚至1年,这个特征使得该病主要流行于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羊场。北方地区在高温多雨的春夏季节也会发生流行,尤其是放牧羊群临床报道率较高。几乎所有的恒温动物都能感染该病原,除了动物外,人若不慎饮入未煮沸的河水或池塘水也可能感染,因此该病人畜共患。不良环境因素不利于钩端螺旋体的生存,其本身的自然抵抗力也较差,只适合pH 7.0~7.6 的微碱性环境中生存,有些地区水质过碱,有些地区因污染而水质偏酸时,钩端螺旋体基本分离不到,这个特征也是该病常呈地方流行的主要原因。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发生疫情时,加强场内环境消毒能及时控制疾病的扩散[2]。

2 流行特征

羊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呈现地方流行特征,以潮湿多雨季节以及坑塘较多的地区羊场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每年6-9月是最易流行的季节,南方发病率高于北方。所有感染钩端螺旋体的动物都是该病的传染源,包括病羊、潜伏期感染羊以及其他感染的动物,如猪、牛、犬等。病原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也可经消化道侵入,公羊感染后可通过交配方式传染大批母羊,人工授精时若输精器械被污染,或多只羊使用同一根输精管也会为该病的扩散提供条件。由于病原在血液中分布集中,故吸血性寄生虫等也能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如蜱虫、蚊虫、螨虫等,叮咬过感染羊的虫体重新叮咬健康羊时就能将病原注入其体内,这也使得本病在夏季最为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免疫疫苗或注射药物时,针头未严格消毒也能传播本病。钩端螺旋体侵入动物机体后,先进入血液,最后定位于肾脏的肾小管,在其中生长繁殖,间歇地或连续地从尿中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如水源、土壤、饲料、围栏、饲喂工具等,健康羊接触后便可感染。不同动物间可呈现出交叉感染的现象。刚下过雨的地面常蓄积雨水,数日不干时就能分离到螺旋体。农村地区常年蓄水的死水坑,如果羊只饮用其中的水或人在里面洗澡时,也能感染本病。各种日龄和品种的羊都能感染并发病,但以幼龄动物感染后发病最严重。

3 临床症状

羊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主要和羊的单次感染量、日龄、品种、免疫状况以及羊场管理等因素有关,短则在感染后的48 h 即可表现症状,长的能达3 周以上。根据疾病发生的缓急程度不同,该病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2 种类型。

急性型发病突然,潜伏期一般在1 周以内,起初体温升高,可达40 ℃以上,由于血细胞被大量破坏,感染羊很快就表现出黄疸症状,血液检查可见胆红素升高,全身黏膜黄染,眼结膜、尿液、鼻液等都发黄,尿色暗淡,其中有大量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胆色素。皮肤表现干裂、坏死和溃疡,若混合有其他病原菌感染还会有化脓的表现。病羊一般出现症状后的4~6 d 就会死亡,病死率高达70%以上。

亚急性型发病较缓,起初同样出现体温上升,采食量下降,前胃迟缓,黏膜有黄染,之后精神高度沉郁,常独卧于圈舍一角,反刍次数减少或停止。母羊泌乳量下降,有些甚至停止,乳色发黄,有些里面含有凝血块。妊娠期母羊感染后,由于病原对子宫黏膜造成破坏,胎盘组织变性,继而发生流产。流产症状可以和全身症状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不表现全身症状。亚急性型的病羊死亡率较低,多数在带菌2 个月后症状逐渐好转。

4 预 防

4.1 加强疫苗的接种

疫苗免疫对羊钩端螺旋体病能起到一定预防效果,接种后体内能产生中和性抗体,对入侵的毒株进行杀灭。钩端螺旋体和别的病原不同,其血清型较多,根据抗原结构成分的不同,目前已发现19个血清群,每个血清群下又可细分多种血清型,目前已知的有180 多种。不同动物感染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会存在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动物也能感染多种类型的血清群,这个特征导致该病免疫防控时,只有使用多价的疫苗接种才能提高防控成功率。临床上对健康羊群免疫时一定使用多价疫苗,虽不能保证对所有血清型毒株都能起到免疫效果,但至少已经接种的毒株类型产生抗体后可免受感染。

4.2 切断传播途径

羊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较多,消化道、血液、黏膜接触、交配等都会引发病原的扩散,故切断传播途径应采取多样化的综合措施。饲料和饮水应确保干净卫生,饮水可采用饮水器,淘汰露天的饮水槽,这样水源通过管道封闭运送,减少污染。饲料应放在料槽中饲喂,禁止随意抛撒地面饲喂。加强场内环境消毒,钩端螺旋体对大部分的消毒剂都敏感,消毒能大大降低环境中的病原数量。夏季做好蚊虫的消灭工作,夜间可点燃兽用蚊香进行驱离。同时为了减少媒介传播,建议每2~3 个月对羊群整体驱虫1 次,消灭体表寄生的蜱虫、螨虫等。免疫疫苗或注射药物时,针头要么严格消毒,要么使用一次性针头,防止血液途径传播。种羊场定期对羊进行检查,发现血液或尿液中有钩端螺旋体时及时治疗,同时停止配种。被体液污染的饲养器具应及时消毒,闲置时最好搁置在太阳光下曝晒,通过高温和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将病原体杀灭。

4.3 做好传染源的隔离和防控

虽然病羊和潜伏期的感染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但由于钩端螺旋体可感染多种动物,使得自然界有很多潜在的贮存宿主,凡是感染了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对羊的健康都可产生威胁。啮齿类动物就是主要贮存宿主之一,尤其是鼠类动物,感染后很多呈健康携带状态,这些野鼠在草原上的活动范围还较大,其排出的尿液中含有病原,死亡后尸体也能对牧草形成污染,放牧羊群很容易通过该食物链而感染,因此,在传染源隔离和防控上,羊场管理者的重点除了病羊外,还应加强场内所有疑似成为传染源动物的管控。建议养殖场进行封闭式管理,除了羊之外,禁止混合饲养其他动物。母羊呈现群发性流产时一定要第一时间检测,同时流产的胎儿、胎膜、胎盘组织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地面喷洒火碱消毒。

4.4 提升羊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羊舍粪便一日一清理,清理前先将羊群赶出,清理完毕后对地面喷洒消毒液消毒10~20 min,之后再让羊进入。每周至少进行2 次场内环境消毒,消毒剂可使用价格便宜、杀菌谱广的新洁尔灭、火碱等。如果周边有养殖场不慎发现疫情,则一定要在场周围道路撒生石灰粉,外来车辆和人员一定彻底消毒后再允许进入。病羊尸体需要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焚烧或深埋,防止病原扩散。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对每一名员工进行监督,制定必要的奖惩措施。场内有死水坑的羊场应及时将水坑填埋,如果水坑过大无法填埋,建议在水中撒生石灰粉或倒入酸化剂,使水成为过碱或过酸的水,从而将其中滋生的螺旋体杀灭。雨季过后第一时间清理路面积水,同时注意加强地面消毒。

5 治 疗

治疗羊钩端螺旋体病需对因和对症同时用药,对症方面可使用强心、利尿的药物促进病原体从体内排出,对因方面可使用对螺旋体敏感的药物对体内病原进行杀灭[3]。可对病羊静脉输入葡萄糖生理盐水,促使血管扩张,同时肌注安钠咖或樟脑磺酸钠,使心脏泵血能力增强,利于增大肾血压而排尿,同时还能降低病死率。症状表现严重的可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 辅助改善症状。皮肤有坏死的区域先用0.1%的高锰酸钾水进行局部清洗,之后涂抹红霉素软膏进行抗感染,溃疡严重者可辅助涂抹地塞米松进行消炎处理。对因治疗主要为通过使用对钩端螺旋体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青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利高霉素等是治疗该病的首选,由于病原菌主要分布在血液和组织液中,建议通过注射的方法给药,药物能直接进入机体组织,通过血液流动到达全身,能快速杀灭血液和组织液中分布的螺旋体病原。

6 讨 论

随着我国养殖不断集约化、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羊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基层羊场的重视,使得钩端螺旋体病近些年的发病率大为下降。但个别地区羊场由于管理不善仍持续有感染的个例出现,因此,羊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仍不能放松。农村地区很多家庭农场式的小型养殖场除了舍饲外,白天会将羊群赶出到野外放牧,这种半舍饲半放牧的养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养殖成本,但野外的河水、坑塘水很多是钩端螺旋体的聚集地,导致羊群感染风险很大,经常发生该病的羊场建议改为纯舍饲模式,实在无法改变的尽量在放牧时让羊饮用流动的河水。饲草选择方面,草叶表面有霜、露、雪、雨等的禁止饲喂,带有大量泥土的草禁止饲喂,夏秋季节以新鲜青绿饲料为主,冬春季节以青贮饲料为主。需要提醒的是,羊钩端螺旋体病人畜共患,兽医在对病羊进行治疗时一定做好自我防护,疾病流行期间若出现全身无力、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症状,第一时间到医院就医。

猜你喜欢
螺旋体羊场病羊
福建省北部地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及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老年白内障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特点及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诊断、预防及治疗
山东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分析
种羊场生存发展之路
基于SolidWorks的食品物料螺旋输送机螺旋体的模态分析
浅谈规模化羊场夏季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试析羊场寄生虫病的危害及其防控技术
团结的班子
绒山羊尿结石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