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苗乃树,许 宁
(1 潍坊市寒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61100,山东潍坊;2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250100,山东济南)
现代农业装备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是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国际农业及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的焦点。《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明确了农业装备是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之一,且确立了潍坊市建设全国领先的智能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潍坊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了一批智能农业装备龙头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优势,为建设国际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潍坊市农业装备产业发展强化统筹规划、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品牌建设等措施,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产链协同,要素集聚,本地配套率已超90%,“龙头企业+本地园区化配套”模式实现全面推广。现已构建高端引领和适用型产品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着力打造国际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促进农业装备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世界级先进农机制造业产业集群。
潍坊市区位优越,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农业装备生产总量最大、研发水平领先的产业基地,被评定为“智能农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潍坊市农业装备产业已成为以动力装备、谷物收获机械为主,其他农用机械同步发展、门类齐全的优势产业,培育出潍柴雷沃等根植潍坊、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与世界级影响力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及谷合传动、山东悍沃、山东帅克等国内顶尖农机配套企业,配套完备,产链布局合理。据山东农机协会不完全统计,潍坊市现有规模以上农机企业360 余家、农机及配件企业650家,销售收入超360 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35%。潍坊市现有农机企业各区市分布如图1 所示。
(1)中心坊子区以潍柴雷沃、山东帅克、谷合传动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借助智能装备产业园、高端农业装备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重点发展新型高效智能大功率拖拉机、节能环保型中小功率多功能拖拉机、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机、大型智能精量电驱播种装备、液压翻转犁等智能农机产品,以及大型轮式拖拉机用电液提升器、转向驱动桥及其悬浮系统、农业装备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寒亭区先进制造工业园,以潍柴动力为核心,重点发展高效、智能、低排放发动机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产品。
(2)东西两翼农机生产企业以中小规模企业和新兴农机生产企业为主,在潍坊市智能农机装备基地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东翼”包括诸城、高密、安丘、昌邑等地,高密市围绕科乐收农业机械(山东)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高效谷物联合收割机、大型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等产品,诸城市重点发展农机零部件产品,安丘市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效、智能、低排放发动机产品,昌邑市重点发展农机零部件产品。“西翼”包括寿光、青州、昌乐、临朐等地,其中青州市重点发展高效低污染植保机械、蔬菜精细作业技术装备,寿光市重点培育和发展园艺技术装备、设施农业装备,昌乐县和临朐县重点发展农机零部件产品。
(3)创新区域协同合作发展机制,立足于各县市区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优化全市农业装备产业布局,引导区域间产业整体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特色集群。致力于在产业升级合作、要素资源配置、产业链完善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探索,培育整机-农机具和整机-零部件两个配套体系,努力打造上下游产业链集聚、产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的智能农业装备产业基地。
潍坊市将新型高效智能大功率拖拉机(117.6 kW 以上)、节能环保中小型多功能拖拉机(29.4~58.8 kW)、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机械、大型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耕整地种植机械、高效低污染植保机械、蔬菜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与装备等产品作为重点培育产品,将高效智能低排放发动机、大型拖拉机无级变速器、大型拖拉机电液提升器、转向驱动桥及其悬浮系统、精准作业智能控制系统等作为关键核心部件。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饲料收获机械、秸秆压捆机、粮食烘干机及其零部件的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国际农机企业集群化程度不断提高,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及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装备产业集群。潍坊多家龙头企业积极建设基于未来的海外业务运营平台,全方位整合全球高端资源进行属地化运营管理,在世界农机工业领域具备了一定竞争力和知名度。潍柴雷沃作为潍坊打造国际化高端农业装备基地的一面旗帜,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持续扩大欧洲、非洲、东南亚等海外业务,2020 年雷沃大中功率拖拉机出口量全国第一[2]。此外,潍坊浩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成立了对外合作事业部,部分中小型企业依托行业促进组织成立了农机产品(零配件)出口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联合开拓海外市场。
一是龙头企业实力强劲。培育了潍柴动力、潍柴雷沃重工、科乐收、华龙机械等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较高。潍柴动力内燃机销售收入超过潍坊市内燃机行业总收入的90%,而潍柴雷沃谷物收获机占全国市场份额达70%以上,盛瑞传动研发的8AT 变速器填补了国内市场中农用自动变速器的空白,改变了国际厂商长期垄断的局面。
二是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装备产业收入(含内燃机)占潍坊市机械装备产业总收入的55%,且综合增长率远超过全国平均增长率,农业装备产业是潍坊市支柱型产业。围绕主导龙头企业,产业链牵引协同效果十分显著。从整机到零部件、从创新研发到生产制造、从要素采购到产品营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90%以上的产业配套都能在集群内部实现。
三是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潍坊农业装备众创空间、潍城区农机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载体,以及农业装备标准化技术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涌现,推动创新要素从单一的个体创新向网络化的集群创新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人才引育政策开放。潍坊市始终坚持实施开放的引才育才政策,着力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目前已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互动氛围,通过“龙头企业+人才团队+创新项目”的人才吸附体系,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实现协调发展。
潍坊市农业装备产业发展从快速增长进入新常态,对标国际化发展趋势仍存在四大短板。
产业结构有待持续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偏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低的状况依然存在,支撑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项目只有龙头骨干企业全面参与,其他企业参与度浅,产业趋同现象在一些县市区比较明显[3]。
企业创新能力不均衡。新产品、终端产品和成套产品少,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研发平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缺少高水平专业研究机构及人才承接平台,“潍坊制造”品牌效益未完全显现。
行业秩序不够完善。潍坊市是山东农机制造的聚集地之一,拖拉机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生产的农业机械以传统型的为主,重复生产较多,行业同质化无序竞争造成的产能过剩长期存在。
企业国际化程度不够。潍坊市多数农机制造企业参与国际合作能力较低,能够主动“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国际贸易及外资引进等深层次合作方式寻求转型升级的企业较少,专业促进机构有待进一步发展。
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入攻坚期,保障粮食、食品、生态三大安全任务艰巨,可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机工业的发展关乎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全局[5]。潍坊农业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聚焦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产品,凝聚多方资源,培育行业发展促进机构,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形成助推合力。
(1)以现代传动与控制技术为核心,向大型、高效、智能型联合作业方向发展。同时兼顾不同种植区域需求的功能柔性化,实现区域特色化、规模化和高效益。
(2)融合信息、网络及数字化技术,向高端智能化农业装备方向发展。发展传感器及其智能感知技术、总线技术,集成多元信息感知、自动导航、视觉识别、智能决策、自动调控等技术,实现感知数字化、作业自动化、控制智能化[4]。
(3)向全程及全领域的方向发展。全面满足粮食、油料、糖料、纤维等主要农作物,以及优势经济作物、林果蔬菜等的种子培育、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储运、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全过程机械化需求。由单机走向全程化,由单种作物走向全面化[5]。
(4)行业竞争加剧和市场全球化。创新国际合作和海外业务模式,通过积极整合国际产品技术、研发资源及国际市场,加快形成专业化、集成化的全球运营体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依托山东省农业装备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潍坊市需及时准确掌握发展新阶段,深入贯彻发展新理念,主动融入发展新格局,着力突破关键技术,提升制造水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重点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农业装备产业链,建设竞争力较强、产业集聚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集群[6]。
(1)合理布局产业,推动产业链条整体、协同发展。骨干企业重点攻关高端农业装备和卡脖子关键技术;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以生产设施农业与园艺机械、蔬菜机械、畜牧机械等农机具、补短板产品为主,或成为骨干企业的配套厂商:以实现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共赢。
(2)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建立试验检测平台,加强关键、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创新联盟等,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具备重点产品设计、验证和检测评估能力。
(3)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通过对传统生产装备的升级改造及工艺能力建设,推行先进智能制造,提升农业装备质量和可靠性。持续深化企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加速智能生产线及数字车间建设进度,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4)坚持节能环保,推动绿色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目标,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