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徽
(广州市从化区河滨小学 广东广州 5109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革命文化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主题,这类题材的课文承担着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的重大使命,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为了突出其思想教育意义而忽视文学性,使课堂失了“语文味”。脱离了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是泛泛而谈,在教学时,应该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悟人物形象和美好品质融为一体。要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与感染。要想在课堂上既不脱离语文课程的性质,又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对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类题材课文特点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如何制定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统编语文教材的革命文化题材内容从年段上来看,是从一些篇幅短小、道理浅显易懂的故事开始的,且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大都为小学生熟知的革命伟人、英雄。前六册书的课文以单篇呈现,如一年级的《升国旗》《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的《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八角楼上》《刘胡兰》、三年级的《一个粗瓷大碗》《我不能失信》。随着教材“双线组织”的特点,一个单元内开始出现围绕单元主题编排的多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安排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三篇课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安排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六年级上册更加凸显,在“革命岁月”主题下编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这些课文数量上的从少到多,形式上的由分散到单元整合,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密不可分。中高年段的学生无论是在情感认知的发展上,还是基于课外资料对革命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上,都相对成熟于低年段学生。因此,在课程目标上也存在着学段差异:第一学段要求“初步懂得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第二学段要求“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三学段则进一步要求“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目标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儿童认知的成熟过程,从而形成编排方式的差异。
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革命伟人的“小事”
教材中选编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如《朱德的扁担》中,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佳节,受人民爱戴;《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主席痛失爱子,经过艰难的内心斗争后,毅然决然地做出将毛岸英安葬朝鲜的批示。通过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细节,或反映出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或展现不搞特殊、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又或是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意在使学生从一个个故事中效仿榜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树立伟大的人生理想。
2.革命英雄的“大事”
教材中还选编了许多革命战士为取得革命胜利,顽强斗争、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故事。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的英勇无畏、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的义无反顾、董存瑞炸碉堡的挺身而出,无不彰显着为革命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脉脉相传的红色基因,激励了一代代的青少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要将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相融合,以读文、赏句、查资料、联系生活、拓展阅读的教学策略达成这一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还要会默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中通过分步骤、有层次、有目的性地读,不仅可以增加识字量,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是尤为重要的,如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一课。通过指名读、分任务读、男女赛读、听老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读出课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国旗、国歌的热爱之情。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通过重点词、长句子的朗读,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有利于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句子“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不仅能够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的爱戴,也能激发学生对于伟大领袖的崇高敬意。中高年级更多强调默读,通过有一定速度的默读,把握课文大意,梳理故事脉络,在文字的情感传递中感受革命文化的熏陶。
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强调单元内部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目标意识,准确定位训练点来落实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品人物形象,悟思想感情。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教学时要结合课后习题,聚焦课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其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变化。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通过毛主席收到电报后“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的动作描写、内心斗争时“目光流露出无限的眷恋”的神态描写、下定决心时的语言描写“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感受到他失去爱子的悲痛心情和抉择的艰难,体会他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过“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精神,感悟董存瑞舍生取义、敢于牺牲的美好品质,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可以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请教他人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生平经历和历史事件的特定背景,为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做好铺垫工作。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多次提到“中华不振”一词,通过课前查阅历史资料,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背景资料也可以在课中补充,在《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了诗歌写了延安的哪些方面之后,教师适时出示资料,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特殊地位,从而帮助理解“追寻延安,到底是在追寻什么”这一问题。除了文字的背景资料,多媒体在解决课文因时空跨度大带来的困难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优势。比如《黄继光》一课,通过影视作品《决战上甘岭》片段,让学生仿佛置身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经历两方对战的惊心动魄,真切感受黄继光为了胜利不惜英勇献身的高尚品质。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出示长征路线图,感受二万五千里路途的遥远曲折,展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的图片画面,体会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时,也要注重课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对于时代变化带来的观念改变,更要坚守本心,传承优秀的红色基因,以应对纷杂的社会环境。如对于“雷锋精神”的弘扬这一话题,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学习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身边还有哪些向雷锋这样助人为乐的人。通过分享讨论明确新时代也需要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并且结合时代特点和需要,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为人民服务》一课是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言的一篇演讲稿,文中没有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没有感动人心的具体历史事件。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选取各行各业代表性人物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的突出事迹,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为了增强的思辨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为“我心中的抗疫英雄”写颁奖词、“新时代还需不需要保持‘清贫’辩论赛”,甚至是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如“画一画”我心中的抗美援朝英雄、“重走”长征路等等。
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提倡整本书阅读。课内的学习是阅读的一部分,教师要有意识将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向学生补充推荐更多的读物。教学《小英雄雨来》后推荐阅读整本书,以一本带多本,阅读更多关于革命小英雄的书籍,如《闪闪的红星》《少年英雄王二小》《小兵张嘎》等。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山处处埋忠骨》《朱德的扁担》《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课文后,围绕“革命领导人”开展主题阅读,推荐《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故事》《少年周恩来》等书籍。将动静阅读相结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学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授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在强调其对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忽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的,要关注文本的表达特点,课堂切勿脱离“语文味”。《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类现代诗歌体裁的课文,不仅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点。“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顺着弯弯的小路”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从心底里真诚地呼唤着雷锋叔叔。“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像茁壮成长的小树”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能使事物形象化,连续四个“追寻你”不仅句式工整,语言也亲切感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同时达到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你认为黄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雷锋?用高度概括的词语来总结人物形象和人物品质是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这一定要基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也要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勿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简单地进行精神说教,否则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枯燥无味、“假大空”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绝不是几个高度概括的词语能够简而化之的。由于时代背景造成的故事和人物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感,一定是需要教师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将一些“高大上”的精神内涵“接地气”化,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思想教育才能够深刻和持之以恒。
总之,革命文化教育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一大重要任务,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更是发挥教育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载体。统编教材如此重视革命文化教育内容的编排,作为肩负着培育“三有”新人责任的新时代语文教师,我们更要认真领会顶层设计的精神实质,把握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内涵,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策略,实现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