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池 杨文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影响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因素总体可以分为6个方面,具体包括课程教学、师生交流、学术科研、职业规划、专项技能、社会实践。在高校开展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培养类型、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上都存在差异,所以造成了培养的水平出现一定差异的现状。目前,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伴随着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面对当下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形势,如何科学改进和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目前,部分高校开设了有关体育教育硕士教学点,针对培养更高素质的体育教育硕士研究生。首先,部分高校此前缺乏培养体育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相关经验,而是按照其他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来进行体育教育硕士教学点的建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培养模式的构建中仍然存在着问题与不足的现象,阻碍着体育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同时也无法培育出大量高素质的体育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未在本科阶段接受过体育相关专业的学习,所以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一部分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效率也相对较低,最终会导致整体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够高。目前,高校对于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结构,大体上呈现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失衡,这样一来会使得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较好地锻炼其教学能力、组织技能、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教学组织问题等。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会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再者,高校目前所采取的依旧是相对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下在进行体育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其教学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师传授为主,而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内化教学知识的过程。学生缺乏在课下将知识进行重新巩固的行为,这样一来容易将知识进行不断的遗忘。部分教师会在课后布置课程的习题,能够让学生较好地将课程进行巩固,但是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及最终的教学成果无法进一步提升。同时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自身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内化与外授的能力等,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过分看重导致这些能力得不到均衡发展。体育教育硕士研究生若要转变真正能够应用到社会之中的人才,必须要能够将课堂模式进行良好运用,并培育自身构建良好课堂模式的能力。但是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之中,很难将这种能力进行体现,同时也无法将教学改革与教学新理念融入实习这一环节之中。而且由于实训基地以及校外的指导教师的风格和教学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综合目前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我将其总结为课程教学、师生交流、学术科研、职业规划、专项技能和社会实践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目前,部分高校在体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专业细化区分不够明确、课程内容单调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研究生和导师的交流是在研究生生涯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交流和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与导师的交流是最为直接、高效的方式,交流也是一个互相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重要环节。导师的创新能力和学术风格以及思维模式等,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研创作和思考,对学生长期的学习势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带动,抛开课堂教学的部分,导师的教学和生活指导也就成了研究生的“第二课堂”。
研究生作为学习生涯的新阶段,代表着更高水平的学术和研究能力,推动着研究生不断开拓、进步的主要源泉,就是在现有研究上不断地创新,追求新的视野和学术成果。但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术方面普遍存在着消极、懈怠、功利化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
纵观目前的就业形式,整体呈现出就业难的现状,尤其是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难就业、就业转行等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社会用人的竞争愈发激烈,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面对就业时的压力日趋加强,许多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着“拿学历”的目标进行学习,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并没有清晰的定位和认识。
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相比于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就业时,一项或多项个人擅长的专项技能往往是求职时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凭证。但目前部分高校,包括一些专业的体育类院校,在体育硕士研究生的专项技能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和忽视。许多学生在入学后,普遍存在专项技能水平不能程度的下降或退步。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所谓的社会实践,就是将自身在学校或平时积累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实践环节的需求是较大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竞技比赛或者相关的教学指导活动才能凸显出学习的成果。鉴于目前全国的特殊时期,部分院校所能提供的实习实践时间较短、实践的内容单调、实践环节缺乏多元化等问题,这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未来的就业是一个严重的冲击[1]。
目前,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开展,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学术性体育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两种。学术性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以培养专业领域学术科研能力为目标导向,重点培养学生从事该专业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则以专业实际应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导向,以市场和社会实践的需求为教学目标,以提高学术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其教学环节当中,社会实践环节在学生高校学习阶段中所占的比重较学术性硕士研究生更为丰富。总体来说,目前在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开展中,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比例占据82.2%,而体育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比例则为17.8%。高校对于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应当是充分掌握该专业的基础和理论知识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难发现,鉴于对两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任务不同,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应针对性制定和规划,要结合专业的性质等方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人才具体培养。
设置合理、科学的培养目标可以更好地为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保障。就目前部分高校的培养工作开展而言,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当中,部分高校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的设置已经逐渐偏离了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需求。
在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过程当中,课程的设置是尤其重要的,体育研究生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深化与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增强对专业的理解能力。从专业课程出发,应该紧紧抓住当下时代的重点发展趋势,但目前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当中,并没有对课程做出科学的规划和探索,这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上较为落后和单一。部分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来设置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这对于高校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新时代下,研究生的培养发展必须落到实处,不能天马行空,要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之上不断追求教学上的创新。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时间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较短、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缺乏健全的培养模式和体系,所以,深化改革高校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培养的建设是目前对于体育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共性和重难点问题,对体育领域人才培养和输送,体育未来蓬勃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现阶段部分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调查发现,较多高校在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中,都没有对课程的设置做出科学规划,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社会脱节,严重影响了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效果。高校在对于体育专业的办学以及教学过程当中,要牢牢把握社会市场的实际需要,应该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以及方法去应对和实施,做到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盲目的一体化教学方式。从社会来看,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并没有因此而改变,面对人才市场的不断涌入和扩充,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面对的压力和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校应当着重加强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让体育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书本和课堂,而是做到课程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这就需要一大批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来为这个目标服务。学校可以通过增大理论课程的深度、增加和改善专项技术练习的时间和环境、开设综合体育课程等,努力提高校园课堂教学质量,可以适当地引入体育+模式,与其他专业进行互通互融,拓宽体育教学的边界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历已然成为迈入社会,进入理想岗位的敲门砖,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后会倾向于读研继续深造,但在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后,就会松懈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忘记了初心或者改变了初心,保持着“混学历”等心态开启研究生的学习生涯,认为只要完成毕业论文就完成了学业,忽视了自身的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科研水平的拔高,也缺乏和导师积极沟通交流,甚至和导师基本上没有学术上的交流。这对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质量下降是一个十分主观的因素。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除了上课时间,课余时间真正做学术的学生很少,尤其是在体育专业,部分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专项技能,从而忽视了做科研的重要性,保持着“理论无用论”的心态。然而,正是因为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使得这个专业的学术研究也较为复杂,体育本身的重点在于“动”,这就要求导师在学术入学阶段就积极把握学生的心理。体育研究生也应该同其他专业一样,有自己领域的科研项目,导师要积极指导、引导学生,以鼓励为主,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造成学生惧怕、抗拒权威的心理,从而导致两极对立,这对于导师和学生而言都是重大的损失。硕士研究生从本质上来看,并没有社会的经验和阅历,因此,缺乏导师的指导,是很难真正意义上掌握正确的方向。导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力求创新,在科研领域不断寻求突破。因为导师的创意和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新成才有重要的影响力,导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理念等,学生和导师的沟通交流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意义重大,要引起双方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也就要求高校和体育专业的教师必须明确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以实现终身学习为理念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责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我们要在培养活动中,将上述职能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目标的统一性要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在当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理念,这也同时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符合时代背景的新要求,由于不同的硕士研究生所学习的专业、学科、技能等都有所不同,这也就迫切要求高校必须探索出一条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于人才所提出的时代需求。高校应当在遵循学科的客观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适应社会变化的基础之上,根据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设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在保证教育质量高效的前提之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科学的教学和指导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加大对学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实践学习比重,让学生在积极地指导下,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多元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联系,缩短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适应过程,让高校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业或学习生涯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如今,我们正在积极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培养硕士研究生也是全社会乃至于国家的一件大事,应当在制度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健全,教务、纪检部门等应当共同协作,在学校、导师、学生这条线上,设计相应的规章制度,强调和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义务。例如,在体育教学当中,作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果不具备起码的体育精神,在比赛或者活动中进行不正当的行为,应当严格制止。目前,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优化上进行了完善和改进,采用更加优化的方式和途径来开展体育专业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体育教学方向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顺应了时代潮流、社会、市场以及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弥补了当下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偏低、实践技能不足等现实问题。体育教学方向的专业学位教育要获得大众的了解和认可,必须要充分结合社会、高校、家庭三个不同层面,在国家层面有利的政策下、在高校不断开拓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家庭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监督下进行,才能使得体育专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重视,才能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现阶段,考研人数年年创新高,这说明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以及更高学位、学历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具备体育专业教学的高校也在逐年增加和扩招当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时代的变化,还是现实社会的需要,发展和完善体育专业学位的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具备十分优厚的条件以及体育专业前所未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未来的就业方向更加侧重于教学实践、管理和解决实际教学组织问题等,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素质以及相应的业务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在教学设计、开发和研究小本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偏离教学的实际目标的现象。鉴于当下特殊的原因,许多高校原定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当中的课外实践活动也被迫取消,这就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目前高校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普遍采用的是理论大于实践的培养模式,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本身接触课外实践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加上一些原因,使得近年以来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外实践能力相较于前些年的体育硕士研究生产生下滑的趋势,这对于当下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这就要求国家、高校以及教师及时调整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培养模式,将理论课程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争取在保证教师和学生双方人身安全的基础之上,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和环境,可以通过高校或者教师的推荐等方式,组织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在体育方面的视野以及学生自身的学术研究都有相当大的帮助,有效地培养出理论+实践综合运用的高质量体育教育人才。
当下,全球正处于智能时代,这就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例如,云课堂、翻转课堂等,将现代化信息的红利运用于日常教学当中,既可以提高学术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避免当下特殊时期所带来的教学不便,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环节,加强对于高校课程的开发程度,以学生未来的规划为前提,针对学校、学生个人特点等发展方向进行校本课程设计,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生活和学习,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创作、专业学术论坛,阅读大量文献以及论文选题等,积极充实理论储备,不断开拓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视野,积极生活,将理论和现实生活充分结合,尽可能展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