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睿轩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幽默是思维的游戏,是伴随玩笑与打趣而产生的快感,它能带来欢笑,让人兴奋。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极大,是幽默培养的摇篮。玩耍与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大自然赋予每个生命玩耍的本能,它是幼儿肢体能够自由活动之后,探索周遭世界最直接的方法,它带给孩子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大大扩展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各项能力的培养与运用[1]。
幽默作为一种品质,不仅代表快乐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有益于激发人的脑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在艺术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幽默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发现人在运用幽默的同时,也在锻炼创造性思维,正如狮子在嬉戏中练习捕猎,人类也可以通过运用幽默来锻炼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证明的是,在一次完整的艺术教育课堂中,不论是在课程设计、课堂实施或课堂点评等环节,幽默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艺术学科的关联性比与其他任何学科都要强[2]。
“不协调”是与艺术教育最为相关的一种幽默形式。“不协调”指的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关联性的事物同时或几乎同时出现”。比如,用香蕉打电话这一行为会引人发笑,因为这两者原本没有关联,在看到这样的场景时,观者会感到意外,随之被逗乐,于是它就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一关联性随想游戏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有利于思维的灵活运用。当人们掌握了这一技能,就能在原本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建立起奇特而巧妙的联系,从而制造幽默。
在儿童婴幼儿时期,他们感官的发育不是单一的、单向的,而是快速的、多方位的和功能互换的。儿童玩耍行为本身具有随意性、兴趣性、偶然性和多变性,这些特性使儿童可以多角度地探索世界,而不拘泥于父母主观意识的束缚和局限,更多地启动他们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发现和探索。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认为:儿童的游戏分为实践游戏(练习性游戏)、假想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孩子会在18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尝试假想游戏并进行假想活动,这时他们便产生了幽默意识,通过玩假想游戏,孩子会对面前的真实世界进行“改造”,从而发挥想象,这也是孩子开始运用象征性思维的首个标志。比如,把棍子当作魔法棒,把石块当作金币来用。加强学生的象征性思维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透过艺术作品实现自我表达,在想象之下,圆圈不一定就只是圆圈,还可以是黑洞或者爸爸的大肚腩。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胡安·米罗通过随笔作画的方式激发自身的潜意识,并在其艺术形式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象征关系。同样,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把形状、线条和颜色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此时,随意的涂鸦便不再仅仅只是涂鸦,可以是甜甜圈或动物的小绒毛。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幽默简单而纯粹。对物体进行简单的替代或移情是幽默感产生的核心。比如,孩子可能会开玩笑说猪会“嘎嘎”叫,接着放声大笑起来,因为很显然,猪不会“嘎嘎”叫。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对幽默和创造的体验会变得更为复杂,他们把事物任意或有意地联系起来,并让其与个人情感产生关联,同时,还会在多层面建立巧妙而有创造性的联系。这样一来,由“不协调”关系带来的幽默对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杜尚的“小便池”只有在特定艺术情境中才会被视为艺术,同理,幽默的举动只有引发受众的特定情感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心理学家查尔斯· 麦基(Charles Mackay)将该现象称为“想象同化”,它指的是制造和理解幽默时所需的一种心理状态,进入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会意识到一个笑话正在展开,这时大脑受到刺激,建立起平时不会建立的创造性联系,这一心理状态与创造性玩耍和创新相关。作为成人,由于受到过相应的训练,我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进入了“想象同化”状态,但对于孩子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需要明显的暗示才能意识到眼前正发生的趣事,才能从该场景中感受到幽默,否则,该场景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甚至害怕。正因孩子的想象力具备这样的特点,所以会更容易相信并接受非真实场景,以此方式了解周围的世界。孩子相信孙悟空的存在,相信精灵具有魔法,这些都证明了他们需要在他人的引导下进入这种假想的心理状态。
在进行“想象同化”时,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玩耍,并进行创造性活动,这种为了制造幽默而形成的心理状态其实是在模仿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所需的心理状态,艺术教育者能够借助幽默让孩子进入“想象同化”状态,帮助学生进行创造和创新活动。比如,在美术课堂上给所有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构想出一位英雄的形象[3]。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老师可以给出范例:有一位英雄,只有一种超能力——消灭害虫,所以这个英雄的外形特征拥有与此项超能力相呼应的功能性构造。这个范例听起来很有趣,因为对于能够拯救人类、保卫世界和平的英雄来说,只能消灭害虫的超人未免也太微不足道了,学生被这一构想逗乐了,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够想出一个有趣的英雄形象,通过这种方式,就能为学生的思考活动创造一个有趣的虚构环境。
学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其玩耍的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开始不再局限于像“幽默”这种轻松的、能够带来乐趣的玩耍形式,他们发现玩耍也可以是严肃的,并且能挑战脑力的活动。孩子普遍从10岁便开始寻求更深刻的自我表达,以更复杂的方式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想象同化”,这时艺术成了更为个人化、敏感化的东西。也是在这一人生阶段,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产生矛盾心理。这一阶段被称为“要么作画,要么作罢”的关键时刻,如果在绘画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挫败感,他们很可能会索性放弃绘画作品的创作,而此时,借助趣味性的玩耍来挽救这一局面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大多数孩子之所以会放弃绘画创作,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绘画成果不够完美,或者说,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完美。如果老师以提供机会,鼓励探索和改变为导向对课堂进行设计,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不那么执着于自己在绘画作品创作中所取得的结果,进而帮助他们营造一个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的环境,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无须因害怕失败而感到有压力[4]。
对于2到6岁低幼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配合游戏与音效、语言肢体互动是带动孩子边玩边学的主要方法。在老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进行游戏互动的过程中带动课堂气氛,节奏性的活跃可以让孩子在安全、自然、充满愉悦的气氛下表达与抒发自己的艺术感受。那么,对于6到9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主性使他们在参与艺术玩耍时具有更明显的个性创造,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反复地、不知疲倦地探索绘画材料,感受不同绘画表现方式的趣味性和差异性,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和结果。
艺术被称为“最伟大的沟通媒介”,是一种促进表达的催化剂,能够促进孩子与外界的情感交流。由于人们可以透过艺术寻求自我表达,因而艺术创作便成了情感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我们也越发地意识到幽默与玩耍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把幽默与玩耍引入到儿童艺术教育课堂中,能够同时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儿童智力的培养过程中,有两种思维能够发挥作用,即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关,而收敛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关。发散思维由三部分构成:建立关联、自由思考和无意识思考,建立自由关联的过程同制造幽默和“不相称”的过程一致,幽默的制造、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同时拥有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就可以看作是掌握了最高级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天才的思维方式。作为艺术教育者,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它也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要素。我们可以通过幽默和玩耍来鼓励支持这一思维的养成,营造有益而有趣的课堂环境。如果直接给学生分配任务,却不提供参与玩耍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这样的艺术课堂是有缺陷的。若想让孩子充分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同时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就少不了幽默和玩耍这两大要素。
把幽默与玩耍引入到儿童艺术教育课堂中,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横向思维模式,更高效地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当学生把物体的形状同几何形状、空间意识、颜色关系、质地构造及其他许多方面进行比较时,就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学习速度是惊人的,当孩子们在艺术课堂上保持一种玩耍的状态时,他们便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并将自身的各种经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玩耍与创造力之间有直接联系。在艺术课堂中,玩耍可以很大程度地推动儿童的思维发展及其他感官能力的发展。法国作家兼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1933—2021)于1967年首次提出了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是一种打破逻辑局限,将思维往更宽广领域拓展的前进式思考模式,通过间接和有创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它的特点是不限制任何范畴,以偶然性概念来避免逻辑思维,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多匪夷所思的新想法、新观点、新事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
把幽默与玩耍引入到儿童艺术教育课堂中,能够有助于学生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不仅仅只有成人会感到悲伤失落,在不幸面前,孩子也会如此,当孩子面对悲伤和失落时,他们有时候可能会难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孩子更倾向于对成年人隐藏自己的情绪,为的是避免得到消极的回应,这一倾向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危害,而这时幽默就应当适时地发挥作用。幽默使这些让人感到不愉快的事物以玩笑的形式呈现出来,能促使人们以平常心对待创伤,也有助于抚平创伤。艺术为孩子们提供了进行自我表达的即兴讲台,而幽默就像一支麦克风,通过它,外界能听取到孩子的心声,艺术与幽默的结合使学生在情绪上和心理上有了依托,让他们能在课堂环境中更好地表达自我。
把幽默与玩耍引入到儿童艺术教育课堂中,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周遭事物,同时促进彼此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孩子能够建立有趣的联想,进行情境假设和创意性改造时,就可以开始借助艺术创作过程和作品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了,这种体验能够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在向他人展示自已的作品时,孩子会得到积极的反馈和创造性的鼓励并乐在其中。即使是在年幼时,孩子也会通过玩耍和幽默的形式与他人进行社交、建立联系。正如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亨利·瓦隆(Henri Wallon,1879~1962)所说:“有那样一种玩耍,孩子在其中自娱自乐,感觉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现实。如果一个年成人假装自己掉进了陷阱之中,孩子会感到快乐,因为他会觉得‘那个人真傻’,而这样的想法会让他感到开心。”参与这样的创造性玩耍,不仅能使孩子对周围的人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能促进彼此在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在艺术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创造性游戏的设置为孩子提供机会,接纳孩子们的各种想法和观点,用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想交流,并从交流和分享中受益。
作为少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艺术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益处无尽而广泛,若能在课堂上对玩耍和幽默这两项法宝加以利用,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松弛的课堂氛围,让孩子身在其中能不怕失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个性,这将会使得孩子在学习上全面获益。正如亨利·马蒂斯所言:“有创意的人具有好奇心,为人独立,灵活而有毅力,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娱乐精神。”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保有这些品质和精神,去拥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