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研究进展

2022-11-27 01:15常平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常平华 张 武

人类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人地关系问题,人地协调观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情况,人地协调观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中人地协调观素养,是实施新课程亟待考虑的问题。

一、内涵解析

大部分学者都是从人地协调观的内容来对人地协调观的内涵进行解析,另外一些学者则关注到了人地协调观的表现、不同维度、层次与行为。从内容来看,人地协调观包括“人对地”“地对人”“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从表现来看,人地协调观包括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灾害、发展、科技等角度。从不同维度来看,蔡凌[1]从要素、程度、表现三个维度建立了人地协调观的具体内涵体系,其中要素是基本组成内容,程度是要素的水平分层,表现是程度的体现。从层次来看,苗成兵[2]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研究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宏观视角指的是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地和谐并共同解决环境问题,中观视角是从国家层面来强调人地和谐,微观视角是从个人层面强调保护环境。从行为来看,李岚[3]认为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不仅包括树立共生思想,而且要在行为上落实。

二、水平划分

新课标依据简单熟悉的情景,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现实中的自然环境问题将人地协调观划分为四级水平。许多学者都对新课标划分的学业质量标准的四级水平进行了详细说明。而欧阳子豪[4]从区域视角出发,将人地协调观横向划分为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际联系。

三、人地协调观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从人地协调观本身的特性来看。人地协调观本身的特殊性是其培养的一大挑战。人地协调观属价值观念,难以量化,所以在其培养和评价方面都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从人地协调观在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位来看,人地协调观与其他三大核心素养并不是完全分离的状态,它具有灰度性和融合性;另外,人地协调观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不能及时获得反馈。

(二)从教师的教来看。学者从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还很片面,对其内涵认识不够全面,没有将人与地联系到一起;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来看,许多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并没有重视起来;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内容来看,忽视了内容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并且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从教学方式来看,过多的强调以书本为基础的教育,缺乏实践形式的学习;从教学目标来看,一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并没有考虑到价值观层面;从教学评价来看,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传统,不能用来评价新的人地协调观,所以在评价内容、评价试题、评分标准等方面都需要革新。从教学条件来看,邬凯燕[5]以河南省汝南高级中学为例,发现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研学旅行并不能得到真正实施。

(三)从学生的学来看。学者主要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价值观形成、水平以及人地协调观的落实方面来研究学生的现状。从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来看,葛志远[6]通过对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发现高中生能够区分人、地要素,但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不够全面,仅具备初步的人地协调价值观念。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水平来看,刘德康[7]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中生的资源观、人口观水平相对较高,环境观、生态观和发展观水平较低,并且不同年级、不同地区间水平不同。从人地协调观的落实来看,学生会用所学的人地协调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会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缺乏实际行动力。

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认识到人地协调观的价值,增强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意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是教育部门要允许学生外出进行实践活动。二是学校注重良好环境的营造,包括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物理环境主要指学校的硬件设施;心理环境包括创设开放氛围,开设集体活动,进行情感交流。三是学校可联合相关企业,建设实践基地。

(三)优化教学过程。现有对教学过程优化的研究比较多,学者主要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另外一些学者具体研究了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方法、主题式教学法。从学情分析来看,要优化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学情分析,正确分析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已有水平和认知路径;从教学目标来看,要设定明确而详细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形成;从教学内容来看,要选择能够体现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及素材,并且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从教学情境来看,良好的情境能够强化学生的代入感,教学情境要以实际背景为例;从教学评价来看,要采用多种教学评价形式,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表现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教学方法来看,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四)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可通过信息技术多样化呈现地理知识与原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可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展地理实践活动,模拟真实的地理情境,让学生深度学习。

(五)注重与地理学科其他核心素养的融合。人地协调观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并不能孤立存在,而是贯穿于其他三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所以要注重与其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从区域认知来看,要结合区域来进行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从综合思维来看,要创设良好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地理实践力来看,要体验过程,从做中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提出的几年内,关于人地协调观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然而,目前该领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以下提出几点,以期在未来研究中能够进一步关注。一是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课程资源,一方面缺乏专门的教材,另一方面,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不足,缺乏经典案例。二是关于人地协调观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关注如何充分发挥人地协调观在地理学科中的价值。三是人地协调观与其他三大核心素养相互联系,所以不能孤立的看待,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三大核心素养的结合。

猜你喜欢
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