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琪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135)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党的十九大对其具体要求和实践路径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及要维护海洋权益……,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海洋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现实层面来看,国家发展、世界格局、人类命运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所以海洋之人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军力量的增强、海上贸易的增多、海洋资源的再开发等一系列举措都表明了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正在迈向新征程[1]。事实上,建设海洋强国是一个长期工程,它不仅需要海洋军事、海洋科技等硬实力的支撑,还需要海洋文化意识这一软实力的保障。青年是未来海洋事业的建设者,是未来海洋科技的创新者,是未来海洋权益的保护者,他们的海洋文化意识会直接关系到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行。况且,他们的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复杂的国家形势和网络舆论背景下,很容易受到错误言论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海洋文化意识,若任之发展,则很有可能会被利用,损害国家利益。由此可见,帮助青年认识自己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角色担当,提高青年群体的海洋文化意识刻不容缓[2]。
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再到英国、美国,他们都在一次次海权的争夺中不断强化着国民海洋文化意识,并借助海洋实现了国家崛起;而近代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不仅限制了人民对于海洋的了解与探索,也惨遭了从海上而来的多重侵略。据统计,西方列强共84 次从海上入侵中国。历史充分证明,海洋关乎民族兴衰和国家强盛,世界强国无一例外不是通过充分利用、 经略海洋形成对海洋领域的强大控制力。观察这些国家的国民可以发现,他们从小就接受系统的海洋文化意识教育,所以无论是海洋科研,还是海洋开发抑或是海洋权益,这些国家都具备着充分的国际话语权。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我国实现全方位崛起的必由之路。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马汉在《海权论》中强调:“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3]所以说海洋文化意识是我国制定海洋政策的内在依据,是海洋战略实施的先导,是海洋战略实现的助推器。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上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海洋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第二空间场所,更是未来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所以世界各国越来越依赖海洋都将目光转向了海洋,并加大了对海洋的资源开发和海洋维权的重视程度。据统计,在“蓝色经济”的时代,我国海洋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长高达10%,且我国出口的运输通道有85%都依赖于海洋[4]。近年来国际上,我国的海洋权益被侵占、环境被污染、资源被掠夺,尤其是美日等国家的遏制,严重地干涉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威胁着我国的海洋空间,使我国的海洋国际形势陷入一种被孤立和被围堵的困境,海洋安全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源。所以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客观需要,培养海洋文化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海洋文化意识内在的冒险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使得他们树立全球视野,主动走向世界。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势在必行。除了海洋硬实力,还需要相应的软实力与之相匹配。青年作为未来海洋强国的建设储备军,了解青少年的海洋文化意识现状,对开展海洋文化意识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管辖海域面积总计300 万平方千米,但可惜的是大部分青年只对“960”这个数字有概念,众多青年错误地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只有960 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认为中国是“纯内陆国家”,而300 万平方千米的海疆完全忽略不计。这实质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海洋国土意识淡薄。同时,众多青年对海洋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渔业和交通运输业,他们错以为中国只是依靠“陆地”资源,而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对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全无概念,这实质上反映了当代青年对海洋价值认识不全面。令人惋惜的还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少有人知,对于“钓鱼岛”“黄岩岛”的历史也是无所了解,甚至会觉得“中国地大物博,没有必要为争两个小岛大费干戈”。这实质上反映的是当代青年海权意识不强。据2017年海洋文化意识发展研究报告统计,我国各地海洋文化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只有63.71 分,近一半省份不及格,这实则反映了出大部分民众的海洋文化意识淡薄,而其中青年又占到很大比例。对比国外青年的海洋文化意识,我国青年的海洋文化意识相差甚远,与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很不相称。
2.2.1 历史原因
纵观我国的历史文化,青年海洋文化意识淡薄可以找出其历史原因。首先,自古以来,中国将海洋与“灾难”连接。海洋所引起的自然灾害难以预防,不仅威胁人的生命,还对经济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他们极度排斥海洋,编造很多海洋威胁方面的传说,提到海洋,古人就有一种负面情绪。连黑格尔都曾评价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国家;其次,一直以来,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丰富的陆地资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中国人无须从事海上贸易就可以维系家庭生产。受到农耕文明的影响,形成了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在国人心里,海洋就是“取其通航、鱼盐之利”[5],海洋文化意识自然就不强;再者,中国古代时期,主要的威胁来自少数民族对于陆地疆域的占领,中央政府忽视了对于海洋的管理,即使近代被侵略以后,社会精英们逐渐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但是“以陆为重”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虽然曾经我国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盛世,也有“郑和七下西洋”的盛举,但我国还是进入了“有海无防”的困境,这种思维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时期才有了些许改善。基于以上的传统思想,农耕文明和陆疆管理模式下,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我国人民都忽视了海洋的意义。
2.2.2 现实原因
除了以上所谈及的历史原因,我国青年海洋文化意识淡薄还有诸多现实原因。其一,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也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战略地位,特此颁布了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引导青年的海洋文化意识。但是都没有能够落到实处。纵观近这100年的日本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方面对海洋文化意识教育和海军教育的投入可以看出,他们将海洋文化意识教育直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所以日本的“蓝色文明”在日本青年群体中根深蒂固,对比之下,我国政府在海洋文化意识方面的投入和执行力度远远不及。其二,海洋文化意识教育缺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系一直对海洋历史和海洋文化意识这3 方面的内容涉猎较少。海洋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地理和生物两门学科,而且知识都较为浅显,教育者更多以“陆地疆域”为主开展的教育,注重更多的是海洋生态和海洋资源的讲授,对于海洋权益和海洋的政治功能较少触及,再加上中国的高考教育制度使得历史和地理等副科教育不受重视,文理分科更使得青年的知识面变窄,这种长期忽视海洋自然与人文知识的教育结构难免会淡化海洋文化意识。其三,海洋文化意识宣传滞后。虽然“海洋强国”“海洋命运共同体” 等词汇在政府报告中频繁出现,但是纵观当代的流行书籍和电视电影等,抑或是日常所处的生活环境,都很少出现海洋元素。而且除了覆盖面不广,宣传手段和方式也较为单一和有限的,这一系列因素都使得众多青年仅仅能够获取一小部分海洋知识,而关乎海洋战略和海洋安全等并不能形成一种系统的认识,甚至会觉得海洋与自己的联系较为遥远。
青年是树立海洋文化意识的关键,是主力军,该群体的海洋文化意识直接影响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进程。只有提高青年群体的海洋文化意识,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到海洋的作用和地位,才能够激励他们在海洋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权益维护等方面有所作为,积极投身于海洋强国建设。而且青年群体海洋文化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带头作用,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和外溢效果,由此推动整个社会海洋文化意识的增强,从而更进一步地迈向海洋强国。基于前文对于青年海洋文化意识淡薄原因的分析,提高青年的海洋文化意识需要沿海和内陆地区统筹协调,具体可以从教育引导、 舆论宣传和实践探索3 方面开展。
虽然国内对青年的海洋文化意识教育开展了相关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年对海洋的认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较为局部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海洋文化意识教育体系,所以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 借鉴其他国家海洋文化意识教育的经验来构建我国的海洋文化意识教育。就教学内容而言,一些涉海类的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开发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专业课程中有机地融入海洋文化意识教育,比如,针对青年开展涉海类的《中国航海时代》《大国航路》等海洋类教材。对于非涉海类的院校,利用好思政课普及范围广、具有教育持久性的优势开展多层次的海洋文化意识教育,将海洋国土意识、 海洋权益意识及海洋环境意识等融入4 门通识课中去。比如从马克思主义的海洋观、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代中国受侵略史和“一带一路”“粤港澳”和“长三角” 等角度实现理性知识和感性经验的融合。就教学形式而言,除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显性地开展海洋文化意识教育,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用好海洋案例,通过一些有趣的海洋实例引导青年在探索中去系统地分析海洋,从而提高青年群体的提升海洋情怀[6]。当然,我国的海洋文化意识教育起步较晚,很多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百年的经验。要构建我国的海洋文化意识教育,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经验。但要注意的是我国的海洋文化意识教育体系要坚持姓 “中”、姓“社”、姓“党”原则,以此为海洋强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大力弘扬海洋文化,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的作用[7]。对此,增强青年的海洋文化意识教育可以从3 方面入手。一是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比如,打造海洋相关的纪录片,将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海洋故事、海洋文化、海洋传说以画面形式展示出来,也可以通过海洋科普作品和海洋类的影视作品引导青年关注海洋、了解海洋、探索海洋。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电影《美人鱼》、纪录片《大国崛起》和小说《老人与海》等优秀作品的经验。二是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引领和建构作用,通过海洋类的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和抖音的传播优势引导舆论,将一些科学性的课题转化为公共性的话题,进而给青年感性的刺激和理性的启迪,让他们以感官的刺激切身体验海洋乐趣和获取海洋知识,进而自觉地在传播活动中表达自身“海洋体验”所形成的海洋态度以及海洋观念,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环境[8]。三是发挥海洋博物馆和海战史馆的作用。海洋博物馆和海战史馆中蕴含着大量的海洋元素,对于宣传海洋成就、科普海洋知识、告知海洋形势具有重大作用。为此,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海洋博物馆和海战史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要提高讲解员的素质,选拔海洋文化意识较强、政治素质较高的讲解团队。
为提高青年的海洋文化意识教育,除了教育与宣传这类依靠教育者和宣传者的主动性发挥,还需要一些可以直接作用在青年主体的活动,所以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海洋认知实践活动、海洋文化实践活动和青年海洋社团实践活动。海洋认知实践可以通过带领青年走出课堂,参与专门机构体验海洋的魅力。比如,有计划地组织青年到驻地的海军部队、中国海警开展夏令营活动,参观舰艇装备,进行海上航行、海上救生训练等活动,在体验海军、海警部队的工作生活中,体会海军、海警官兵的大海情怀和奉献精神。海洋文化实践活动是利用世界海洋日、 中国航海日并开展主题海洋文化活动,或者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环境,进一步使得青年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勇于探索的海洋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9]。青年海洋社团实践活动就是鼓励青年建立海洋社团、海洋兴趣小组,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海洋文化意识教育活动,举办“蓝色大讲堂”“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文化节” 等趣味性和吸引力强的活动,使青年在浓厚的海洋氛围中了解到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海洋文化意识。
青年强则国家强。我国要持续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作为海洋强国战略的推动者和可持续力量,我国青年就必须要自觉承担起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任。而在青年海洋文化意识普遍淡薄的今天,提高青年海洋文化意识教育尤为迫切,所以我国应该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实践探索3 方面做好青年的海洋文化意识培育工作,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充分期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