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奋斗精神的文化价值

2022-11-27 00:26:39刘萍汪淑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周易君子中华民族

刘萍,汪淑娟

(昭通学院,云南昭通 657000)

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到封建制度、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经历了原始人类生产的刀耕火种,又从石器时代到青铜、铁器时代直至今天科技、信息时代,人类一切文化的发展历程、发展成果,就是一部人类的奋斗史。奋斗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

1 文化的内涵

(1)文化界说。关于文,最早指的是交错的花纹。《说文》对文释云:“文,错画也。象交文。”《周易》中:“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关于“化”字,古字形由两个背向且颠倒的人形组成,本义为“变化”,在《庄子》中释为:“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周易》:“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文化”同时出现于文中,始于《周易·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简称文化。“文化”的本义指的是“以文教化”,它表示通过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知识的教育来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变化、转化。

(2)西方文化界说。“文化”一词在拉丁语有cultura 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英语“culture”,有“栽培、种植、开发”等义。综合中西方来看,在西方,“文化”是物质性的,与农业有关,而中文的文化,是精神性的,与人类的精神文明有关。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或自然之人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包括哲学文化、政治文化、学术文化、审美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

2 中华文化中奋斗精神的内涵

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精神力量,更是中华民族创造光耀世界文化的精神动因。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内涵深刻,外延广阔,立意深远,发人深省,启示人生,给人智慧[1]。

2.1 奋斗的本质,乃取法天道,立己立人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孔子《周易·象传》,意谓天的运行刚强劲健,顺应此天道,君子应当刚毅坚卓,发愤图强。为什么“天行健”,君子就要“自强不息”?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天地,也就把握了成功之规律。因为天地万物、社会人生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变就是规律。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人应该认清变化,顺应变化,依道而行,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落伍。能顺应变化的人,生命力才是强健而圆通的。

“仁”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体仁”就是实践仁道,“足以长仁”,就是通过实践仁道,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按照儒家的精神,君子自强不息,人不但要自助,更要助人。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思想中,一个仁者,要能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因此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周易·文言》中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仁”。孔子在解释“乾卦”的“元、亨、利、贞”时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国,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2.2 奋斗的目的,内圣而外王,止于至善

2.2.1 内圣之体

一个人要能在社会人生中立得起来、站得住脚,能做到自助自立,需有内圣的功夫。曾子《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乃大人之学,乃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学。“内圣外王”也就是“内养外用”之学,是指通过充实自己内在的学问、精神的修养,从事济世救人的圣贤大业[2],这就是“知止”——确定崇高的人生目标。内圣的修养,自修身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就是“内圣”的修养,也是“明明德”之修为。

2.2.2 外王之用

《大学》之“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外王之用,就是“亲民”。南怀瑾先生说:“中国道统,是人道与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叫作天人合一,是入世与出世的合一,政教的合一,不能分开。出世是内圣之道,入世是外用,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具体的事功贡献于社会人类,这就是圣人之用。”(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由“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的“内明”之学,再到亲民,才算做到真正修、齐、治、平的功德,便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王( 用)”之致用,最后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完成人伦大道。孔子所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及中华民族的先祖圣王,无一不是走的“内圣外王”之道,最后达成“止于至善”之境。

“内圣外王”的“至善”之境,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过于高远,穷其一生,或许也难以达成。此外,古人还提出更接地气能垂名青史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事业。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范宣子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不以为然,认为这只能叫作“世禄”而非“不朽”,真正的不朽乃是“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古今多少志士贤人,通过毕生不懈之追求,皆身体力行,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扬名当世,垂范后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注《周易》,对中国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在礼崩乐坏的乱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垂宪万世,尊为圣人;孟子立德立言,尊为亚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之山,志行高洁,千古称颂;周有姜太公,助文王建立周朝,致有周八百年江山,功垂万世;诸葛亮帮助刘备达成三国鼎立之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后世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担当,血洒疆场;王阳明知行合一,外御强敌,内修心性、建立“心学”,可谓明一代圆满“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第一人。

2.3 奋斗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君子不可不弘毅

一个人要能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完成“内圣外王”的宏大事业,则必须有坚韧不拔之精神。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弘毅”指宏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宏大的志向,为国家、为社会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所以要有坚毅的品质,要有死而后已之精神,长期奋斗之意志[3]。

孟子说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谓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这样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动摇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让他可以去完成自己从前不能完成的事。古代功业有成之先贤,从田间劳作的舜帝、帮助武丁中兴之商朝名相傅说、齐国一代名相管仲、辅佐庄王独霸南方的楚国令尹孙叔敖、秦国名臣百里奚,他们在成就伟业之前,都经历了各种的苦难和磨砺。

司马迁也说过:“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孟子、司马迁都表明,只有经历过艰难辛苦磨砺之人,才能够胜任和担负起重大的责任,因为这样的人,其能力会强于常人,实力会比普通人更加强大。此外,从普通人到功成名就、事业有成,而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需要经年一点一滴积功累德而成。《荀子·劝学》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公冶长》)

3 奋斗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奋斗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滋养[4]。

3.1 奋斗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自其发端时,就有非常鲜明的奋斗求进、 刚健有为的精神特质。奋斗精神铸就了中华文明,也铸就了中华文化。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中华文化认为奋斗的本质,乃取法天道,立己立人。《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周易·象传》)。意思是天的运行刚强劲健,顺应此天道,君子应当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为什么“天行健”,君子就要“自强不息”?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天地,也就把握了成功之规律。因为天地万物、 社会人生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变就是规律。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人应该认清变化,顺应变化,依道而行,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落伍。能顺应变化的人,生命力才是强健而圆通的。奋斗的目的是内圣而外王,止于至善。传统士人通过内在“修为”和外在“亲民”,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出世是内圣之道,入世是外用,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具体的事功,贡献于社会人类,这就是圣人之用。而要“能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完成“内圣外王”的宏大事业,必须有坚韧不拔之精神,要有死而后已之精神,要有长期奋斗之意志。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弘毅”指的就是宏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刚健有为、艰苦勇敢、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3.2 奋斗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的优秀成果,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奋斗精神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正是靠奋斗精神、奋斗实践成就了个人事业,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辉煌。“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说明了古代先贤们在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始终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奋斗精神就是他们身上迸发出来克服千难万险、夺取胜利的精神力量。这种奋发有为、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奋斗力量,为后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在面对私和利的关系上,为了国家民族大义,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中“杀身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也” (孟子·告子上)的“舍生取义”,无论是“士人”个人修养,还是修身、齐家,治国思想,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为抵御外辱,为民族存亡,克服困难,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在民族和国家的大义面前,不惜杀身成仁以求“仁和义”的实现,是中华民族克服一切困难,舍身为国,视死如归,大无畏英雄主义的思想源头,也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力量源头。奋斗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视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崇高的美德。

3.3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奋斗精神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禀赋和特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必须奋斗[5-6]。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都反映中华民族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坚毅果敢、 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开垦广袤良田,战胜无数自然灾害,治理数不清的大江大河,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美好生活。这些物质成就和精神成果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开天辟地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伟大精神,并时刻激励着中华民族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战天斗地,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周易君子中华民族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君子无所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甜甜的“蝴蝶茧”
有君子之道四焉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