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

2022-11-27 00:26:39周宁郭婷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湖南红色思政

周宁,郭婷瑶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益阳 413000)

湖南是毛泽东思想的发源地,更是中国革命伟大的策源地,湖南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领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文化内涵,既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拓展教学形式,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本文基于湖南红色文化背景下,研究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旨在充分发挥好湖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 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1.1 理论价值

回顾历史,在14年抗战中,全国大规模会战共计22 次,湖南地区发生了6 次。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华战死的日军共计60 多万,其中毙命于湖南的多达十几万人,这些数字足以证明了湖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40 多万湖南籍的官兵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和祖国的胜利,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无湘不成军”这句话在湖南人民心中伟大而神圣。此外,湖南地区也诞生了不少伟人,伟大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贺龙、刘少奇等,都为新中国成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1]。湖南张家界、湘西、长沙等地,蕴含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有历史遗址、纪念地,也有大量的红色文学作品和影视资料。据查阅有关数据资料现今湖南省内,遗留下来的革命遗址约有1 800 多个,当中约有800 多处是重要的历史遗址、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大约有480 多处,革命烈士墓约有270 多处,这些都是以物质形态遗留下来的。此外,还有很多以精神形式遗留下来的红色文化,如历史文献资料、红色歌曲、以红色为主题的影视剧等,成为人们传承湖南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2 现实价值

1.2.1 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知

回顾百年艰苦奋斗历史,我党之所以能在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中求得生存,走向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党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革命斗争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朝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建设和发展目标而努力。因此,大学生学好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学会感恩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真正做到学史明理[2]。

1.2.2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教育的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通过红色历史文化事件,深化感受家国情怀。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全面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到革命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时期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政教育内容,结合湖南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湖南红色历史故事,多方面、多形式地呈现爱国情怀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深入解读红色文化事件,有效提升民族认同感、历史使命感。加深学生对民族、国家深层次的感受,深化家国情怀意识。

1.2.3 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伴随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涌入,当前社会出现了不少西方错误思想价值观念侵蚀大学生,崇洋媚外,思想扭曲,甚至做出严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的言行等现象[3]。这对中国未来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

2 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1 红色文化教育效力不足

红色文化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历史性、理论性,因此,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很容易将“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上成历史课,具体表现为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虽然当前,不少院校开展了网络思想教育,但对于红色文化内容的融入缺乏灵活性,网站内容更新亦不及时,难以真正契合学生实际需求[4]。这种缺少良好引导和启发的教育形式,易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兴趣度不高,重视度不够,更难以落到实际行动。

2.2 缺乏对大学生个性化考量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能充分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不同个性进行有效考量,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也存在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导致新时代大学生虽然对红色文化内容有初步认知,但是对红色文化缺乏学习热情,对于红色文化背后的内涵以及本质认识亟待深化,不能全面地理解红色文化对自身的重要影响[5]。

2.3 红色文化融入条件差异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充分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部分学校存在重视度不够的问题。高校对红色文化融入的认知、判断不同,都会直接影响高校运用红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难以真正高效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直接影响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除此,由于教学条件、硬件设施方面的制约,导致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有限。

3 湖南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原因解析

3.1 思政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红色文化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讲授、开展实践活动或网络教学等方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教育实效性均亟待增强。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创造良好校园环境非常重要,学生容易被校园文化感染,可由于学校缺少相应的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和氛围,会直接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学校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那么重视,所以导致自主参与红色文化学习以及互动积极性不高。而思政教育网站更新不及时,缺乏完善的管理,导致红色文化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初衷差距较大[6]。

3.2 红色文化认知存在差异

当代青年大学生多为“95 后”“00 后”,与革命红色文化历史相隔久远,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影视资料、文字资料去了解红色文化,难以真正理解、感受红色文化蕴涵的内涵和精神。此外,由于新时代大学生均生活在和平稳定、富足繁荣的年代,对于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宝贵精神,难以真正体会和理解。再加上大学生自身具备的个性化思维以及开放的思想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识。

3.3 红色文化融入机制不健全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尚没有针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完善的规划,未能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导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红色文化融入效果。此外,由于缺少社科研究部、党办、学生社团等各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导致红色文化挖掘明显不足,所能应用的红色文化资源有限。另外,各地高校之间、高校与红色教育基地之间、高校与社会团体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合作机制,导致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由此制约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7]。

4 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4.1 建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当提高对湖南红色文化的价值认知,制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多个方面构建相应保障机制,切实将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高校思政育人各环节。具体而言,首先,高校要多与红色教育基地、社会组织等主体构建合作交流机制,争取足够的可利用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和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共商、共建、共享。其次,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度,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优势。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积极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寻求二者精神实质契合点。在教育内容方面,一方面,适当扩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深化对湖南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配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最后,学校应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引导工作,推动专业任课教师,将红色文化与各专业知识相互结合,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多方面多层次弘扬、 宣传红色精神,促使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思践行,勇于担负起时代使命和责任。

4.2 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这一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和氛围,首先,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作用,比如,校园人文景观、文化广场、教室教学设施等,如在教室、 走廊张贴革命先辈们的名言警句,在图书馆悬挂红色文化资源图片,张贴红色标语等,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红色文化,利用红色物质文化去感染、熏陶大学生[8]。其次,积极利用红色文化构建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将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融入校训、校规内容中,强化教育,规范言行。最后,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电视、媒体等载体的作用,宣传湖南红色文化内容,通过播放红色歌曲,如《浏阳河》《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北京颂歌》《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等[9];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视剧如《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等;组织学生诵读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等活动,积极发挥校园环境优势,运用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和内涵滋养大学生的精神,提升其道德品质、政治素质。

4.3 构建丰富的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库

互联网时代,高校应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数字化资源优势来渗透湖南红色文化,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对此,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教育”模式,通过引入资源丰富的湖南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借助虚拟数字化智慧教学平台,采用VR 虚拟场景,引入永顺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 宜章县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秋收起义会师旧址纪念馆、毛主席同志故居等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开启湖南红色文化景点旅游。让学生通过VR,虚拟真实情景,触发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增强体验感,达到强化思政教学效果的作用。这一方式打破以往单一课堂学习限制,有效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在体验中深刻理解湖湘红色文化内涵。

4.4 丰富校内实训基地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高校可以充分借助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通过采风、调研、查找文献等多种不同方式创作、表演有关湖南红色故事、革命人物的艺术作品,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如湖南某高校艺术专业,通过舞蹈、音乐、编导、主持、播音等项目任务,借助“校园广播电视台”、湖南卫视节目生产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平台,师生同创作、排练、表演,演绎经典的湖南红色革命题材作品。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也增进了对湖南红色文化了解和认知[10]。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帮扶活动等,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基层,开展社会调查,切实地感受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将红色基因践行到实践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精神和本质的理解,自觉将其内化成为自身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积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影响力

积极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是推动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讲好湖南红色文化故事等方式。讲好湖南的红色故事,关键是要讲好3 个故事,即“党的创建故事”“湖南革命故事”“湖南改革创新故事”,通过不同阶段的故事,促使学生感受建党精神、首创精神等,并从中了解更多关于湖南制造、湖南科技创新、湖南土地改革等背后蕴含的活力、创新、包容的湖南特质。同时,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加大力度宣传“湖南红色故事”,提高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力、影响力,鼓励学生继续创造、书写新的湖南传奇,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积极勇于开拓,真正意义上发挥出湖南红色故事中的智慧。对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建立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定期更新发布有关湖南红色文化,例如,多样的经典革命歌曲、红色电影等内容,并融合爱国主义教育、 道德修养培养、理想信念教育等,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展示湖南英雄事迹、历史故事,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湖南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感和自豪感。

5 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将其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落实“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牢记历史、明确自身使命和责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文化育人价值,真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积极投身到民族伟大复兴中。

猜你喜欢
湖南红色思政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三线建设在湖南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湖南是我家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