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医交融”教学改革研究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

2022-11-27 00:20李锟鹏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交融医学院校医学生

李锟鹏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在“健康中国”规划的实施背景下,医学院校要树立“大思政”理念,思政课教学应契合医学院校特色,结合医学生身份特征、文化需求与认知规律,深化“德医交融”教学改革,为培养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德才兼备医务工作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德医交融”教学理念的理论释义

关于“德医交融”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实践与研究均始于笔者工作的广西医科大学,在前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是基于最新“德医交融”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基本的理论溯源与相对全面的内涵解读。

1.1 “德医交融”教学理念溯源

经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检索,“德医交融”教学理念最早由笔者所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秦桂秀教授提出。2016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刊发《德医交融营造“大思政”氛围》理论文章,专题介绍广西医科大学“德医交融”教学改革,此后在山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右江民族医学院等高校教师学者中逐渐兴起了“德医交融”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据考证,广西医科大学自2015年开始在全国医学院校率先开展“德中有医、医中有德”的“德医交融”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行“三三三”制教学改革(即理论课教学、实践学习、自主学习的三分制教学改革),加强理论讲授、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完善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PBL)、基于团队进行以解决问题目标的教学模式(TBL)的学习方式,全力培养高素质医学生。

1.2 “德医交融”教学理念的内涵解读

医学院校的教书育人环节最为重要的就是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与医德教育,正确处理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事关医学院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完成情况。学者邓海龙认为医德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关系可以分为“德医分离、德医并进、德医交融”三种情况,德医分离是医学院校过去长期存在的也是最为失败的一种培养方式,指的是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完全脱节,双方的从教人员人为地建立学科隔阂,仅单一的从事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多指传统医学院校重医学教育、轻德育的状况。德医并进指的是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从教人员认识到了二者结合的重要性,能够初步在教学中互相弥补单一学科知识教育的不足。[2]德医交融是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交流、融合与融通,是医学院校“德中有医、医中有德”教育理念实践的最优模式,其既符合当今教育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进的要求,也是“大思政”视域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契合性

在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德医交融”的教学改革,其主要依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契合性,也就是主要表现为二者在教育资源素材的融通性,教育价值旨归的统一性以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

2.1 教育资源素材的融通性

教育资源代表着教育行业的传承与发展的物质特性,也是古今中外学科先驱教育实践经验的物化总结。医学教育有其丰富的中西医教学素材,思政教育也有其浩瀚的思政教学素材库,德医交融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学科专业隔阂、主动建立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发掘共通共享的教学资源。教育资源这一概念源自教育经济学的“范围经济”理论,该理论提倡通过压缩物质性教育资源的投入,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教育成效,而共通性教育资源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成本,践行“德医交融”教学理念的前提就在于医学专业教育能融入德育素材,思政教育能运用医学案例,实现教育资源的双向融通与运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为“德医交融”教学理念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系统优化理论也要求实现医学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的联通融合,实现医学院校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2.2 教育价值旨归的统一性

“教育脱离政治的观点都是资产阶级伪善的说法[4]”。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科作为“学问的分支”,是从混杂的知识体系中界定自己研究领域与知识形态的门类,学科的分类与学科方向的凝练是促进知识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学科的分类不应成为影响各门学科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统一的隔阂,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价值旨归的一致性。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教育,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期望和规定。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无法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教育必然是含有阶级性的,医学专业教育与科研活动都离不开思想方向指引、道德价值判断与伦理情感规制,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上的内在逻辑统一性是培养“大医大德”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价值认知前提[5]。

2.3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

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人类认识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对思维感性的压倒性胜利,受科技工具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科门类的划分日益细化,各学科间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重合度日益减小,育人目的的整体性逐渐淡化,当代教育工作者人为制造的学科鸿沟日益加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育人目的上的重合领域,也就是同心圆日益缩小。[6]面对这种教育的异化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7]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共进就是要实现课程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育人目的上的三维统一,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研究学生的个体性的思想行为的同时,更应关注青年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应跳出思政课堂的单一场域。学者何红娟认为“教育共同体”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共进的基本依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加强沟通建构合作共同体,通过互动协作构筑实践共同体,立足求同存异形成精神共同体,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政育人模式在教育观念上的矫正, 师资队伍上的扩充, 教育场域上的拓展。

3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医交融”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教育部在全国医学工作会议上指出,医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加强医德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立足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的,在医学院校探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德医交融”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事关新时代社会主义医学事业的合格建设与可靠接班人的培养。

3.1 打造“德医交融”特色思政课教学团队

广西医科大学自2015年开始“德医交融”思政课教学改革,现将具体举措介绍如下:发挥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正视医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诉求,打破人为设置的学科壁垒,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打造“德医交融”特色教学团队。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重视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在思政课中引入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学者,结合思政课专题教学要求,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医学专家(辅)”思政课教学团队,借助医学专家的医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深入挖掘“医学思政”的育人元素,拓展人文医学的学科视域。“德医交融”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建立医学专家与思政名师的“双核育人”机制,使医学教育回归原本属于医学本质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8]“德医交融”特色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在医学院校教学改革中突破学科专业壁垒,助力国家新医科、新文科等交叉学科建设的有力举措。

3.2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嵌入“医学素材”

医学的发展就正如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那样“爱人与爱术是并行的”。“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失去了人文精神,医学教育就失了灵魂。”[9]坚持打造“德医交融”线上思政金课,常态化开展“德医交融”系列特色课程建设。以笔者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为例,围绕教学大纲规定的导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等教学要点,编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德医交融”教学专题,分别为(导论)马克思主义与医学生成长;(唯物论)世界观与医学人的存在方式;(辩证法)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与生死智慧;(认识论)反映、选择、建构与医学人的认识能力;(价值观)医学人追求: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谜与医学批判性思维;(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中西方医疗卫生体制比较;(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医学生的理想追求等七个教学专题。“德医交融”教学改革以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协同推进,坚持以点带面,持续建设6门“名师示范课堂”,利用学习通、易班、UMU、对分易和微助教等线上教学平台,拓展网络思政育人空间,探索建设“德医交融”互联网+优课平台,通过录制战疫育人系列思政微课,请战疫英雄走进思政课堂,并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德医交融”思政育人选修课程群,先后开设《健康中国理论与实践》《中国医疗队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死亡哲学》《医学与社会》《十大名医》《医学美学》等特色选修课程,利用“5+N”(5门本科生必修思政课+多门“德医交融”思政人文选修课)课堂主阵地激发医大青年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3.3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中融入“医学元素”

医学思维方法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由于医学生学制较长,医学知识的专业性较强,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生习惯于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情境教学模式,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9]2013年以来,我国思政课教学普遍单列了实践学时,过程考核的加入克服了以往思政课仅以笔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唯一指标的缺陷,持续开展“德医交融”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打造“医之德法”“医之感动”“医说原理”“走近医家”“健康中国”等思政课实践活动品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设置“医之德法”专题,通过与武鸣区人民法院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邀请法院一行到学校进行流动法庭的案件审判,通过在学校建立“模拟法庭”,重点关注重大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相关案件,对学生开展生动地医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设置“医说原理”专题,由于哲学包罗万象,是一切学科的总和,“原理”教研室教师立足医学院校特色,与医学专业教师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哲医交融”相关问题的研究,产出了《精准骨科3D打印技术的方法论思考》《医学3D打印技术是求真向善臻美的统一》《鼻咽癌放疗并发症防治的矛盾分析》等研究成果,通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与解读医学知识、医学研究成果,培养医学生的辩证思维。实践课时通过让学生用医学知识、医学研究成果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医学生的辩证哲学思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设置“医之感动”专题,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围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需要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让学生通过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坚定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道路的信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设置“走近医家”专题,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战胜天花、鼠疫、血吸虫病、非典等各种疫情的真实案例,介绍中国近现代涌现的爱国医学人士与爱国壮举,总结出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经验,充分发掘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10]《形式与政策课》设置“健康中国”专题,通过对比中西方医疗卫生发展道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坚定支持党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交融医学院校医学生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真美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