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临床常见心血管性疾病,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缺血、缺氧引发心肌细胞坏死所致,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剧痛等,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为临床针对AMI患者常用治疗术式,可有效开通病变血管,缩小梗死面积,但术后易出现支架内血栓不良事件,影响患者预后。研究[2-3]指出,PCI术治疗AMI患者后,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减轻机体血栓负荷,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提高预后。替格瑞洛属新型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减轻机体心肌细胞、血管内皮损伤,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同时能发挥抗炎、抗凝、抗血栓作用[4-5]。但临床对其治疗AMI剂量选择尚无明确定论,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82例行PIC术治疗的AMI患者,旨在分析不同剂量替格瑞洛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8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44~75 (59.37±7.48)岁;发病至PCI时间:2~12 (6.76±2.23) h;Killip分级:Ⅰ级10例、Ⅱ级19例、Ⅲ级1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5~76 (60.54±7.31)岁;发病至PCI时间:2~12 (7.11±2.13) h;Killip分级:Ⅰ级9例,Ⅱ级18例,Ⅲ级1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AMI诊断标准[6];伴胸闷、胸痛等症状,且持续时长>20 min;无精神疾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既往手术史;凝血功能异常;过敏体质;下肢动脉闭塞;全身感染性疾病症;严重器质性疾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
1.3 方法 2组均行PCI术治疗,术前予以阿司匹林(BayerSpA,国药准字HJ20160684)300 mg和替格瑞洛(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928)90 mg口服。PCI术方法如下:局麻,术区进行常规消毒,铺巾,自右侧桡动脉入路,穿刺置入导丝,并沿导丝插入鞘管,创建血管内通道,置入造影导丝及导管(沿外鞘侧进行)至冠脉口,注入造影剂,明确梗死相关动脉后插入导丝至远端,沿导丝置入药物涂层支架系统,压力泵加压,撑开支架。2组患者术后36 h均予以阿司匹林100 mg/次口服,1次/天;氯吡格雷75毫克/次口服,1次/天。另对照组予以替格瑞洛90毫克/次口服,2次/天;观察组予以替格瑞洛180毫克/次口服,2次/天。2组持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2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参数SPV、DPV、CFVR,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EPIQ5)进行测评。(2)2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通过Artis zee III biplane型血管造影X线机(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评估血流分级情况,分为0~3级,0级:病变血管阻塞,造影剂未通过,即无血流灌注;1级:病变血管有少量造影剂通过,管段冠状动脉无法充盈,即渗透无血流灌注;2级:远端血管充盈,但血流缓慢,即部分灌注;3级:造影剂通过管段血管并充分显影,即完全灌注[7]。(3)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IL-6、CRP、TNF-α水平,取静脉血4 mL,室温凝固,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r=10 cm),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2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MPO、NQO-1、NOS、GSSG,ELISA测定。(5)2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
2.1 2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SPV、DPV、CFV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PV、DPV、CFVR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2.2 2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IMI血流分级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比较
2.3 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L-6、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CRP、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4 2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MPO、NQO-1、NOS、GSSG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MPO、NOS、GSSG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NQO-1指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5 2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随访6个月,无脱落情况。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AMI属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若未及时控制,严重者可致死亡,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
临床针对AMI患者多采用PCI术治疗,可疏通机体闭塞血管,改善心肌血流灌注,但会引起血管内膜损伤,还可致机体凝血功能反跳性亢进,影响预后[8-9]。故在PCI术治疗AMI患者围术期,积极予以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替格瑞洛属腺苷二磷酸受体PAY12阻断剂,与PAY12ADP受体之间的作用具有可逆性,可干扰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结合,发挥不可逆抗血小板作用[10-11]。有报道[12]显示,在PCI术治疗AMI患者围术期,替格瑞洛使用效果优于氯吡格雷,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患者血液恢复,减轻患者再灌注损伤发生的风险。有研究[13]发现,在PCI术治疗AMI患者围术期,相较低剂量替格瑞洛,负荷剂量替格瑞洛更能有效改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酶损伤、炎性因子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SPV、DPV、CFVR值高于对照组,TIMI血流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且2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左前降支是反映心肌梗死主要指标,SPV、DPV指标可反映血流速度,其水平升高时,冠状动脉直径缩小;CFVR为衡量冠脉循环重要指标,可反映冠状动脉扩张时与常规状态下血流量的比例,与冠状动脉再通程度呈正相关[14-15]。由此可见,PCI术治疗AMI患者围术期应用负荷剂量替格瑞洛治疗更有助于改善冠状动脉血流、TIMI血流分级,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PCI术后给予负荷剂量替格瑞洛治疗,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从而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另有研究[16]发现,机体血小板活化与炎症反应关联密切,血清IL-6、CRP、TNF-α可促使心细胞凋亡,抗凝功能减弱,加速心室重构,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栓形成。此外,氧化应激与AMI发生发展关联密切,血清MPO可致使机体氧化自由基生成,引发心肌细胞损伤;当心肌受损时,血清NOS可促使一氧化氮大量生产,从而引发氧化损伤;血清GSSG可增加机体氧化应激,减弱抗氧化作用;而血清NQO-1可有效抑制氧化自由基生成,促进醌还原,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CRP、TNF-α、MPO、NOS、GSSG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NQO-1水平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PCI术治疗AMI患者后使用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可进一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状态。笔者认为,这可能在于替格瑞洛进入机体后,可有效调节血管通透性,减少氧自由基分泌,降低心细胞损伤,并抑制细胞分泌TNF-α等炎性介质,从而起到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状态效果。
综上,PCI术治疗AMI患者后使用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可进一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调节TIMI血流分级、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