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琪,陈闽浩
(1上饶市皮肤病医院超声科;2上饶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上饶 33400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皮肤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皮肤病种类极其繁多,以往基层临床医生凭借个人经验,通过视诊、触诊等传统方式进行诊断,由于缺乏可衡量、可对比的影像学依据,存在临床漏诊和误诊的现象。为给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提高正确诊断率,我院引进高频皮肤超声仪弥补了这一空缺。高频皮肤超声仪特有的20 MHz和50 MHz高频超声探头,可清晰、直观的提示皮肤疾病介于肉眼和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影像学数据,而多普勒超声可提示皮肤疾病的血供情况。我院结合临床采用高频皮肤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联合超声检查),显著提高了皮肤病的正确诊断率。同时也因联合超声检查具备无创性、可重复性,患者依从性较高,可动态观测皮肤病的治疗效果,客观给予患者治疗情况的反馈等优点,使联合超声检查在基层皮肤病医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1设备介绍 我院引进的高频皮肤超声仪(MD-300SII)采用20 MHz和50 MHz的高频超声技术,图像分别率达50μm,可直观分辨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探测到直径8 mm~10 mm的病灶。
1.2临床操作
1.2.1 足量耦合剂 在检查部位涂抹足量的耦合剂,因皮肤表面时常伴有溃疡或隆起,耦合剂需要将病灶完全覆盖,保证探头表面与病灶之间不存在空隙。
1.2.2 避免挤压受检部位 病灶位于表皮时候,将探头放置在耦合剂隔离带表面,使探头保持与病灶表面存在一定间隔。病灶位于皮下,探头可接触体表但不能施压[1]。
1.2.3特殊部位的检查 当病变在耳廓,可用一小片棉花覆盖耳道[2]。当病变在头皮或毛发旺盛区域,可将病变部位的毛发剃除后检查。当病变在皱褶部位时,应将皮肤撑平再行操作。
1.2.4预防交叉感染 遇到潜在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为预防在检查过程中存在交叉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一病灶一探头薄膜形式,检查后及时清洗、消毒探头。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结合临床需要,我院采用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Neusoft-Flying)的7~14 MHz高频线阵探头,更好地显示皮肤病血流动力学情况。2020年12月至2022年02月,联合超声检查皮肤病450例,涉及到良、恶性皮肤肿瘤、炎症性皮肤病、血管源性肿瘤等多种皮肤疾病。应用联合超声检查技术配合临床治疗,对于皮肤病的诊疗进行动态的、客观的跟踪,为临床医生提高诊断率提供依据。
2.1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是最常见的皮肤囊肿之一,患者常因体表隆起性肿物就诊,行高频皮肤超声检查,鉴别其性质。高频皮肤超声下表现为真皮层的椭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常可见碎片状高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多普勒超声显示包块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当存在炎症或囊壁破裂时,囊肿外观不规则,边界模糊,混合了角蛋白和炎性成分的囊肿内容物可扩散到周围组织,引起异物样反应,在声像图上呈低回声。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囊肿周边血流信号增多[3]。感染时需提示临床,建议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
2.2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为累及皮下脂肪小叶间隔的脂膜炎,是炎症性脂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中青年女性患者多见,典型表现为小腿伸侧的红色结节和斑块,中等硬度,自觉痛及压痛[4]。结节性红斑的病理改变为早期脂肪间隔的水肿,伴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晚期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偶见多核巨细胞。脂肪小叶间隔的中小血管内膜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可见血栓[5]。高频皮肤超声显示真皮层与皮下脂肪层分界不清,皮下脂肪小叶回声增强,脂肪间隙增宽,呈低回声“裂隙样”改变;多普勒超声显示皮下脂肪层内血流信号增多。
2.3银屑病 高频皮肤超声显示银屑病斑块处表皮及真皮浅层增厚,回声减低,呈带状低回声区;多普勒超声显示真皮层血流信号增多。银屑病甲病在活动期高频皮肤超声显示甲床增厚,回声减低,腹侧板中央出现点状高回声,双侧板增厚呈波浪状改变,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流信号增多,呈低速动脉表现[6]。银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联合超声检查应用于临床生物制剂(司库其尤单抗注射液)治疗银屑病疗效的监测,治疗前后对比,联合超声显示真皮浅层低回声区厚度变薄,真皮层血流信号消失。联合超声检查监测治疗前后对比数据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
2.4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Bsal Cell Carcinoma,BCC)是一种低度恶性、生长缓慢、极少转移的皮肤基底细胞层的肿瘤。BCC好发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如面部(眉、眼、鼻唇旁等),常发生表面的溃疡、糜烂、结痂等局部性破坏。BCC典型皮损初期为有光泽的丘疹,缓慢增大为斑块,伴有光泽性隆起边缘,表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和雀斑状小黑点,中央凹陷或溃疡[7]。BCC可分为结节型、浅表型、色素型、硬斑病样型和纤维上皮瘤型。高频皮肤超声显示各型形态有所不同,结节型BCC多为类圆形,浅表型、色素型BCC多为匍匐形。病灶累及表皮层及真皮中上层,表皮层增厚,回声增强,常连续性中断(对应病灶表面的溃疡、糜烂),病灶内部以低回声区为主,内伴散在分布的强回声光点或小圆形无回声区,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无明显后方声影。多普勒显示肿块基底部血流信号较丰富,呈分支状分布。
2.5 鲍恩病 鲍恩病(Bowen's Disease,BD)是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表皮内鳞状细胞癌,病程缓慢,常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鳞状细胞原位癌。鲍恩病的患者,约3%的机率进展成浸润性鳞状细胞癌[8]。本病当癌变限于表皮时,一般不发生转移,但一旦发生侵袭性生长后,则可能迅速发生转移,预后差。故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鲍恩病预后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高频皮肤超声显示局限于表皮层境界清晰的线状高回声改变,或呈匍匐型表现,后方呈稍低回声,与真皮层有清晰平坦的分界,但表面呈特征性的“波浪形”或“城垛型”的隆起[9]。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内部较为丰富的血流信号。此外,本病并发或以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机会较多,故对这类患者确诊后,即应作全身检查,并且需长期随访,观察有无其他肿瘤的可能[10]。
3.1高频皮肤超声的优点 高频皮肤超声技术是传统超声技术的延伸,20~75 MHz的高频皮肤超声拥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适合皮肤组织的穿透深度。对于各种良、恶性皮肤肿瘤,高频皮肤超声可以提供丰富的无创诊断依据,提示肿瘤的病变部位、范围、浸润深度、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信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对于炎症性疾病,通过与周边正常组织的对比观察判断其受累范围,通过不同时期皮损回声强度的变化判断其发展、恢复情况[11]。
3.2联合超声的应用 联合超声的开展,弥补了高频皮肤超声仪无血流成像的局限性。对于良、恶性肿瘤患者,临床需掌握肿瘤是富血供还是乏血供,血流的分布情况、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等情况,以保障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对于炎症性肿块,需要联合超声提供肿块内部血流情况,以判断炎症的发展阶段及制定治疗方案。因此,高频皮肤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应用为临床提供更全面、更详细的影像学数据,从而提高疾病诊断率。
3.3联合超声的不足 目前,联合超声的开展在我院得到了临床的普遍认可,其诊断提示也得到了术后病理的佐证。但联合超声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是,联合超声检查项目开展时间较短,检出的阳性病例数不高;二是,联合超声对操作者的皮肤临床及病理知识要求较高,需操作者多积累临床经验,掌握皮肤专科知识;三是,联合超声对于皮肤疾病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要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对比数据,需要较长跟踪周期。
联合超声是皮肤病学和超声医学的跨学科应用,随着联合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成熟,将衍生出若干应用,如皮下植入物的定位和状态检测,创伤评估,异物检测,皮肤手术的术中引导等[12]。此项技术的开展将为皮肤病的诊疗提供“无创”、“动态”、“可视化”的影像学数据支持,为基层皮肤病医院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做好保障。联合超声如果能在皮肤疾病普查中开展,将提高皮肤疾病的诊断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联合超声诊断技术值得在基层皮肤病医院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