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检疫技术中的临诊检查

2022-11-26 18:30叶文越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疫病检疫黏膜

叶文越

(乐清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温州 325600)

检疫技术是应用现代科技中的各种监测技术对猪肉中各种有害疫病进行检验的方式,对生猪疫病检查要十分严格,这是对人们食品安全负责任的一种体现,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们的日常必需品供给安全。对各种生猪养殖场地的标准,要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登记,要定期对动物进行检疫,运输生猪去屠宰场的运输工具也应该有相关的检疫证明,才能运送生猪。

1 当前生猪检疫流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猪检疫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检疫技术是临诊检查。临诊技术是指检疫人员通过对生猪的外观、体温、身体状况及可视黏膜的观察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指出并采取相关措施阻止疫病扩散,从源头上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

近年来,生猪非法调运行为变得十分地普遍,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域或一些小城镇更为明显。由于没有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且有的生猪虽然有相关的检疫证明,但大部分是地方农村开的检疫证明,其检疫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相关的检疫工作也空有其表,不能算真正的检疫合格。(1)为了更好地规范和统一生猪检疫流程以及防疫工作,我国相关的检疫部门以及组织根据当前生猪检疫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标准法规,为生猪检疫工作提供更加具体的应用措施以及坚实的理论保证,有效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对生猪检疫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例如,在我国出台的《动物检疫法则》中针对检疫人员没有按照标准规格严格进行检疫的情况,要对检疫人员进行严格的资金罚款以及其他惩罚。但是,在实际的生猪检疫过程监督管理过程中,由于检疫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不符合工作发展要求以及缺乏专业的检疫监督管理人员等因素,使得生猪检疫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高,从而使得我国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都流于表面形式,不能够充分发挥其该有的作用和意义,导致较多地区存在生猪未经检疫就私自屠宰等不良现象的发生。(2)由于生猪检疫工作站主要是由基层防疫站等兽医以及官方的防疫站兽医共同组成。在长期的生猪检疫过程中,专业的生猪检疫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在生猪检疫站后续的优化和发展过程中,检疫站内部的技术人员被分配到其他岗位进行兼职,使得生猪检疫人员的数量更加短缺。同时,由于一些生猪检疫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并没有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其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满足检疫工作的发展要求,对相关生猪检疫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能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再加上部分检疫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导致很多外界因素都能影响生猪检疫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此外,近年来我国对生猪检疫工作站的设施设备都进行了投资和建设,为检疫工作站配置了有关生猪疫苗储备的专用仪器设备以及自动化检疫仪器等新型科学技术设备实施,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生猪检疫工作的内在发展需求,经常存在检疫设施设备数量有限、陈旧老化以及检疫技术相对落后不发达、检疫设备维护和检修工作不及时等情况,进而使生猪检疫工作的质量活动效率得不到有效保证。

2 目前我国生猪检疫流程

我国很多地方对生猪屠宰前的检疫工作基本都是由地方兽医执行的。

2.1 生猪的基本活动观察 检疫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生猪在圈舍中的各种饮食活动,如果生猪出现了厌食、萎靡不振等情况时要格外关注,做到发现生猪确实存在问题时,要及时地采取隔离等措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生猪进行一个初步的检疫,判断生猪属于哪种疫病的类型,以此方便今后一起对其进行处理。

2.2 对生猪的基本外观检查 对生猪的外观检查有时候能够直接检疫出生猪的疫病,比如生猪体外出现各种不同寻常颜色的斑点、四肢活动不寻常、行为举止异常、外体瘦弱、性格孤僻等,这些都是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外观检查方向,一旦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同样也应该引起相关检疫人员的重视,有条件地让其分开观察,防止其出现传染的情况。

对生猪的外观检查主要是指兽医的直接视觉检查和诊断,主要对生猪的精神面貌、体格发育特点、营养情况以及异常行为举止和活动等多个方面对生猪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检查。例如,精神面貌健康表明生猪内部的兴奋因子和抑制因子始终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而过度兴奋或者过度压抑则是生猪异常行为的重要表现;生猪表现出轻度的兴奋可能是患有脑膜炎,较大程度的兴奋则可能是患了狂犬病等恶性疾病,而生猪表现为轻度的抑郁症状可能是某些热性疾病,而生猪重度的精神抑郁则表现为昏昏欲睡以及食欲不振等,可能是由于某种器官衰竭或中毒。例如,相关检疫人员在面对精神萎靡不振的生猪时,首先要考虑传染病,同时还要检查生猪的皮肤外观是否有发红的现象以及生猪的体温是否持续升高等情况,从而科学有效的确定生猪的检疫结果。

除此之外,生猪检疫人员还要对生猪的毛发以及皮肤进行及时的视觉检查,主要检查生猪的毛发是否有脱毛的情况以及毛发光泽程度的比较。身体健康的生猪一般而言毛发光泽有亮度,而且不容易掉落,皮肤的视觉检查主要是指对生猪皮肤的颜色、温度以及湿度进行深入的检查,及时检查生猪外表皮是否有伤口、脓包以及发炎等情况,并做出一系列的有效应对措施。

生猪检疫工作人员还要对生猪的头部以及脖颈部进行详细的检查,观察是否有发肿以及发青的情况,注重生猪注水情况的发生,检测生猪的口腔内部情况深入分析是否有寄生虫等情况。

2.3 注重对生猪体温、呼吸频率及心率的检查 由于生猪的外体形态以及年龄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分析,比如部分生猪自身体温比其他生猪高,对其他的生猪是不正常的,有的生猪生性活泼爱运动,而有的生猪则相对安静,其生猪的体温也会有不同的差异,可能正处于快休克、极度衰弱或传染病的濒死期。生猪的呼吸频率变化明显,是最常见的一种外在表现,常见于发热性疾病、肺部感染等疾病。呼吸频率降低同样也是某种疾病的先兆,多见于脑积水、生产瘫痪等等,还能够借助听诊器检查肺部呼吸音。如果出现不同于正常呼吸的声响,就可进行初步判断。

2.4 对生猪可视觉黏膜的检查 生猪的可视粘膜检查主要包括眼睛黏膜检测、口腔粘膜检测以及鼻黏膜检测等重点部位的检查,由于生猪各个部位的黏膜内部都有丰富的微血管,所以,生猪检疫人员应该利用微观显示仪器设备对生猪的黏膜成分、黏膜的颜色变化以及是否有分泌物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断观察生猪不同部位黏膜是否有创伤、水泡以及肿胀等情况。例如,生猪的眼睛黏膜出现泛白大概率是生猪的营养不良导致的贫血现象;生猪的眼睛黏膜发红则可能是受到外界不干净因素的干扰导致的发炎或传染病,经常可能出现心脏病或其他肝脏疾病;眼睛黏膜发黄则可能是生猪的肝脏器官出现问题,眼睛黏膜有出血情况则可能是缺乏维生素而导致的败血病。此外,生猪检疫人员对生猪的口腔粘膜进行检查,如果呈现青色或者紫色,则可能说明生猪有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检疫人员则要根据生猪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检测,从而明确生猪的实际情况。

2.5 注重实验室检测 有的生猪在完成初步检测后,很有可能会漏掉一些自身疫病,但是由于其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很容易被忽视。所以此时要对那些存在隐性疫病的生猪,进行实验室检验。

2.6 目前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兽医人员数量及专业能力不足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现象多出现于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人们想要更好的检疫流程却受困于各种条件人员的不足,并且在许多的偏远乡镇的疫病的检验仅仅是走形式,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的支撑,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致使较为偏远地域的检疫工作不能完整地开展。所以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并且要大力培养相关技术人员,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 有效提高生猪临诊检查的策略

3.1 提高生猪检疫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生猪检疫站是当前我国相关生猪检疫工作实施和开展的重要场所,生猪检疫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检疫工作的效率以及检疫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我国相关检疫部门和组织要积极对检疫人员进行岗前教育培训以及宣传,使其临诊检疫能力及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培养检疫人员更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得检疫人员对检疫工作的职责和义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生猪检疫站还可以定期邀请检疫专家进入工作场所为检疫人员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还可以充分发挥检疫工作老员工的带头榜样作用,积极加强检疫工作站的综合水平。

3.2 加强对生猪检疫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在生猪的检疫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和组织的监管作用和力度,使得生猪检疫工作更加具有公正、公开以及透明性。首先,生猪检疫人员在实施和开展有关检疫和临诊工作时,要及时做好生猪抽血样本以及尿液样本的采集工作,对精神面貌以及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很好的生猪进行深入的检查和分析。其次,还要加强对生猪检疫的监管力度,针对不严格按照一定的检疫规则以及法律法规的检疫人员实施严格的惩罚和处理,加强检疫工作的执行力度。

4 总结

生猪检疫技术中的临床检查是十分必要的环节,是对生猪从养殖场到屠宰场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能大量减少问题猪肉流入市场,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出台对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中的不良行为,保障食品安全。

猜你喜欢
疫病检疫黏膜
宋代疫病防治中的问责与监督*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促进术后康复的效果
基于动物疫病检测信息的随机模型分析
辣椒疫病危害大 及时防治有办法
探究影响生猪屠宰检疫的因素与对策
论动物检疫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
动物疫病监测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探索
Evaluation of a point of care ultrasound curriculum for Indonesian physicians taught by first-year medical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