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林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中学 西藏芒康 854500)
初中音乐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需要具体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实现学生审美意识的全方位提高。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可结合视频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这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第二点,是教师需要围绕音乐课堂教学要求,打造音乐课堂教学氛围,以魅力课堂的形式提高学生音乐兴趣;第三点则是注重情感教育,赋能音乐情感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之美;第四点要开展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度,也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音乐之美;第五点则是要注重音乐思维的有效形成,结合特定的音乐活动来形成音乐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
笔者发现,在传统的音乐鉴赏课中单纯地让学生倾听音乐是难以达到预期的音乐鉴赏效果的。从哲学角度来看,音乐属于抽象性思维,它需要感想与感悟,但很多学生是无法感受到这一点的。因此,笔者开创了音视融合的教学手法,旨在通过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配合视频进行赏析,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目标[1]。
例如,《沃尔塔瓦河》音乐鉴赏中,音乐类型为曲调热情激动,富有情趣,而在实际鉴赏中,学生只是单纯地了解歌曲欢快的节奏,也只是初步地认知到音乐的类型,这远远不及音乐鉴赏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技术来将音乐鉴赏的难点、重点进行刻画。如在浓郁的波西米亚森林中有两股泉水喷涌而出,一股温暖而波涛汹涌,另一股冰冷而缓缓流淌。单单这一句话就给予了品鉴者犹豫未尽的感觉,也引人无限遐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沃尔塔瓦河》音乐类型相媲美的短视频,通过视频的演示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也可设置视频导入的方式,通过视听音乐来帮助学生建构内心的场景,如播放视频,视频内容现实沃尔塔瓦河上的无限风光,同时配以作者作曲时的心境及创作背景,来进一步思考其中美感。在学生完成相应的理解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开始结合着视频进行唱歌词,最终使学生完成鉴赏。笔者认为,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简化音乐鉴赏中的重点难点,如《沃尔塔瓦河》中教师通过视频导入与视频鉴赏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沃尔塔瓦河》音乐所创作的背景及所表达的思想。笔者认为,既然是音乐鉴赏,必然是要同时鉴赏音乐的内涵与节奏,而音乐的内涵是音乐节奏形成的基础,通过视频的方式将音乐内涵进行外化表达,学生从内心开始认知音乐后,也就了解到了音乐节奏所表达的思想,而音乐鉴赏也就达到了预期效果。另外,通过视听结合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要具体到实际的音乐类型上,切入过于依赖视频,应围绕音乐鉴赏的具体要求,科学化地选择视频音乐方式,以确保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提高。
审美意识的提高旨在提高自身鉴赏力,而拥有良好的审美空间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重点认知课堂氛围的有效提升,基于音乐鉴赏力提高的目标下分别从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两个方面打造音乐鉴赏的魅力课堂。同时,在打造音乐魅力课堂时,教师应注重结合时代发展要素,将音乐鉴赏课的价值提升至更高层次,让音乐成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点[2]。
例如,营造良好的赏析环境与氛围是激发学生审美心境的核心,给予中学生良好的音乐鉴赏环境更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需求营造良好的鉴赏环境和氛围,无论是班级内还是课堂上等,都应设置相应的音乐赏析时间,班级方面可通过班级音频播放器来播放一些经典的音乐,从音乐的歌声中帮助学生散发心境,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欣赏潜力。笔者倡议班主任教师每日大课间内播放一首国内名曲,或者世界名曲,在放松学生心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另外,笔者认为学生音乐欣赏氛围的提升也要建立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表现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需求,并加以推荐赏析或指导赏析,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赏析质量。赏析作为一件大事,提高学生赏析心境一方面需要拥有良好的赏析氛围,另一方面需要构建相应的交流场所,因此笔者会在音乐课堂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所赏析音乐的感受,同时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音乐赏析物品,将自己的音乐赏析集放在赏析角上,来最大化地实现赏析教学,而教师则需要随时随地地陪伴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与老师和同伴共同赏析的乐趣,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赏析心境。另外,教师也可根据特定的节日制定特殊的音乐鉴赏活动,例如,十一构建“我爱你中国主题音乐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来构建特色化和谐校园氛围,同时相关活动构建中必须要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最大化保障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全方位提升人文教育条件则是要求学校领导者必须要重视人文环境创设的实际效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既要重视学校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也要重视软件方面的建设,既要做好相应的普及宣传工作,也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发展工作。
重视情感的培养旨在通过情感意识的升华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音乐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感受音乐之美就是要加入情感的体验,让情感走进音乐之中,情感的升华才会最为明朗,也最为有效。对此,笔者在音乐鉴赏中设置了情感化体验的环节,将音乐作品的各项创作理念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感素养的目标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力和感受力,从而实现个人能力的全方位提升[3]。
例如,音乐鉴赏能力培养不能只是流于形式,更不能是千篇一律,而是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实现音乐鉴赏能力的多元化。因此,笔者认为小学音乐鉴赏能力培养不应只是千篇一律的培养方式,而是结合不同学生不同的认知体验及情感体验注重个性化发展,从而确保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性。在传统音乐鉴赏教学课程中,教师普遍注重共性式的音乐鉴赏,这种群体性原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难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也就更谈不上全面素质教育了。如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通过听一听、动一动、唱一唱的方式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其中一位坐在后排的学生连续要求回答,老师都没有注意到他,这时学生就开始表现得很不耐烦,唱歌时不唱,摇头晃脑,直到老师又请学生参与教学时,问:谁来创编一个结尾?他一下子站起来了,争着发言。这一举动也极大地引起了教师的注意,而学生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上课也开始认真听讲。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一举一动,在音乐鉴赏课堂上也应是这样,不仅要让乐于表现的学生登台表现,也要鼓励不乐于表现的学生乐于表现,而在音乐鉴赏中如果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想法,教师要想办法维护。笔者认为,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是确保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要系统性地维护并为其讲解音乐鉴赏类知识,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中阶段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提高既需要理论知识的不断指引,也需要实践互动的不断感受。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开展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真谛,同时从各类音乐活动中认知音乐给我们的人生所带来的价值与目标,通过音乐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情感[4]。
例如,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种,艺术是内心思想的一种,而音乐作品则是内心思想的一种外化。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须要配合拓展实践机会,让学习更有价值,让音乐更有辐射力是满足“双减”政策要求的重要一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拓展实践机会,让学生音乐素养得以体现,进而让音乐学习更有价值,以此满足“提质”的要求。教师应围绕“双减”政策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得以外化,同时教师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查漏补缺,认真总结自身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可结合社团活动、学校文艺节、社会艺术节、美育节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演机会,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双减”政策标准下的音乐实践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以科学化素养为基点,重点强调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如初一年级同学等低年段的学生音乐实践活动重点以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培养为主,可要求学生们将聆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画笔描述出来,通过线条和图案感受音乐的律动;初二年级的学生普遍对乐器的种类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教师可设置自制小乐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产生等问题;初三年级则可以让学生将聆听的音乐形象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笔者认为,只有真情实感的体验才能感受出优美的音乐在表达什么,也只有真情实感的感受才会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可设置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感受,围绕不同音乐的主题来感受不同音乐思想的表达,这样的整合力度便会更具真情实感。笔者认为,情境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无论在课程建设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帮助学生通过音乐来感受生活中的情感要素。
音乐鉴赏最核心的就是培养自身的思维。传统概念上的思维可结合特定的学科分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数学有数学思维,它的表达范式是理性化、抽象性;语文有语文思维,它的表达范式是感性性、文学性。那么音乐的思维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一种特有的思维模式,当你能够听到一首音乐时它便会形成,如悲伤的音乐带来了悲伤的思考,愉快的音乐带来了愉快的思考,这种感觉妙不可言,但这种感觉是可控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逐步性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以期形成音乐之力[5]。
例如,从音乐世界的角度来看,旋律诞生的本意是创造、传递以及共享。人类之间的沟通也如此:从我们开口说话的那一刻就是在创造含义,向他人传递信息,以达到与别人合作共享的目的。有效的沟通就像音乐旋律,是一种有趣的艺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表达就像演奏旋律一般:好的乐曲引人深思,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糟糕的音乐则让人想逃离现场,难以有效传达信息。如奏响第一个音符:牢记表达的初衷。这是很多人都会陷入的一个沟通误区: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沟通。具体的表现是一部分的沟通者像孔雀开屏一般在“炫耀”自己知道一些什么,甚至有一部分沟通群体会陷进“打赢”和“逃跑”两种极端的模式。
炫耀:会让对方信息过载,无法有效传达关键讯息。
打赢:会让双方沟通白热化,本能想要说服、惩罚、威胁对方,带来极其糟糕的沟通体验。
逃跑:则阻碍了自己传达信息的渠道。
以上三种模式。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极力避免。而最有效的做法是清晰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表达,牢记沟通目标。纯粹音乐领域应不应该出现哲学或文学意义上的思想?我倾向于认为不应该。因为音乐的本质仅仅是音乐本身的声音逻辑,而不是音乐本身并不存在的哲学或文学意义。因此,教师要在区分音乐思维的同时也要从教学的角度实现学科间的全方位融合,同时教师更要认知音乐思维的思考模式,积极探究适合学生成长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音乐教学的全面思维化。
总之,音乐的本质是情感表达的一种,而语言的本质是信息表达的一种。语言具有明确性,而音乐具有抽象想,培养中学生审美意识既符合音乐本质,也符合全面素质教育标准。因此,音乐教师就更应承担起初中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人生的真谛,同样也在音乐中启示学习的意义,从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