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工程师与高校专业教师角色转换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2022-11-26 18:14:47王井玲
模具制造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程师模具

黎 振,王井玲,罗 洋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2.常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天津 300308)

1 引言

制造业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物质财富生产方式。制造业的水平及实力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发展水平[1~2]。2015年,中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明确了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及路径,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而要实现我国制造业的战略目标,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支持,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因此,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是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的前提条件。模具被称之为工业之母,在制造装备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制造水平及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3]。模具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对各方面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精通材料的工艺工程师和设计制造工程师,也需要具有高超技艺的“工匠”。目前,我国模具行业普遍感觉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模具行业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模具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再花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二次培养。在培养阶段,企业也不愿意在培训阶段位员工支付高工资,导致模具专业人员就业时起薪低,薪资对毕业学生没有大的吸引力。一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满意的应届毕业生。这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改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能力与企业需求的适配度,是改变模具后备人才不足及专业吸引力不强的必由之路。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及文件。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下称《意见》)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意见》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面对新形势、新经济、新变局[4]。2020年,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旨在将企业资源、行业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5]。这些意见及指南,为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我校成立了模具智能制造模具现代产业学院,让企业模具工程师融入到模具人才全过程,将企业的文化、理念、专业思维、专业技能、创新方法融合到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能能力,开始了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模具智能制造模具现代产业学院在师资队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条重要举措是将企业工程师引进到高校教师队伍中。通过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但是,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的障碍,亟需针对出现的问题,采用对应的措施,以实现学校资源、企业资源、行业资源的有效融合,切实为模具行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2 模具工程师与高校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

模具工程师具有企业实际的模具设计制造经验,对应用性很强的模具专业是非常宝贵教学资源,也是理论教师所缺乏的,这对于改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提升模具培养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能否充分发挥企业工程师的优势,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模具工程师知识的深度与学生入门“小白”落差巨大,造成教与学的矛盾。模具工程师在企业工作至少3~5年,具有了非常专深的专业基础及实践能力,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专业课的教学对象,所面对的要引之入门的专业“小白”,还是白纸一张,需要逐步的引领到专业中,工程师认为很简单的模具结构,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老师与学生的基础在不同的层次导致的“教”与“学”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教师与学生无法很好的沟通,同时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逐步丧失了学习兴趣,对自己的专业还没有深入了解就已经心生厌倦,放弃了毕业后从事专业的学习目标,导致学习的意愿进一步降低。

(2)工程师经验丰富,但经验知识背后的理论没有挖掘出来。模具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应用性强,因此,丰富的从业经验是成长为专业人才的基础。之所以出现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模具专业实践性强,而没有从业经历的老师,难以获得专业实践经验,这也是模具企业从业工程师最大的优点。然而,由于经验没有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难以有深刻的认识,也难以建立理论化系统化的思维,面对学生的“为什么”,难以给予系统而明确的回答。

(3)工程师难以适应目前高校的考核制度。模具企业分工细致明确,工作内容比较单一,可以潜心于自己的任务。在企业中,考核主要以设计质量、数量进行考核。而高校教师,承担的工作内容复杂,考核内容主要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及日常工作。工程师引入高校进入教师行列后,以统一标准进行考核,导致工程师背景教师难以体现其优点,在考核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4)环境文化氛围导致模具设计工程师不适应。高校教师主要任务除了教学,科学研究及育人也是其重要工作内容。如大部分老师承担班主任的工作,需要与学生深度的接触了解,塑造良好班风学风,化解班级内在矛盾,这些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高校工作内容独立性强,协作性不如企业紧密。反之,企业工作内容稳定单一,可以集中精力干一件事。因此,转型到高校的企业工程师,感觉难以适应高校的文化环境,感觉时间很分散,事情多而杂。

(5)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差异对工程师背景教师评价差异大。由于学生具有择业的主动性,每个学生对未来的从事专业工作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因此,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期望值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对模具设计感兴趣,因此对设计类知识关注度大;有的学生对制造比较感兴趣,专注于模具加工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的对管理比较感兴趣,对模具方面专深的专业知识并不感兴趣。因此,完全以模具设计企业工程师目标来进行学生的专业培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而部分同学反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与动力,对教学效果形成负反馈。

3 存在问题对策

从企业引进或聘请工程师走进课堂,让企业、行业深度参与到人才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来,以人员交流纽带,带来信息、技术、资源的交流与融合,学校更好的理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指导意见,为模具专业培养改革指明了方向。针对模具工程师走入课堂面临的问题,需要在学校制度、工程师角色转换以及学生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多方资源的优势,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摸索出具体的可供复制的路径。

(1)学校制度层面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以利于企业工程师充分发挥所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学校相关领导必须充分意识到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之间的融合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尤其对实践性强的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离开了实践能力的支撑,理论知识很难转化成职业能力,也是目前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错位焦点。产业学院模式的提出和推进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解决路径。因此,学校相关领导必须意识到高校师资队伍与工程师融合对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各专业要充分分析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现状及行业发展状况,明确引入的企业工程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以模具专业为例,模具专业实践性强,模具企业的创新主体已经是企业,高校的教学内容、形式仍然停留在十多年前。高校的专业理论已经落后于企业的行业发展状况,高校人才能力水平已经滞后于企业需求。因此,在高校引进模具工程师时,必须将企业的行业水平、工程师的专业能力作为重要考察点。

第三,从企业引入工程师后,要制订合理的考核及职称评价制度。如果采用原来的一套考核及职称评审制度,无疑对转型后的企业工程师是很不利的,不能充分用人所长。企业工程师的职业特点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除了专业共性外,差异显著。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及文化环境,让其能安心的完成身份转变,对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工程师的引入,要让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向理论老师及学生扩散,最终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及学生的培养质量。

(2)企业工程师主动进行身份转换,积极适应高校教学工作。大学毕业后3~5年,逐渐完成身份转变,适应了所从事的职业,而从企业工程师身份到高校教师工作转变,意味着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不适应,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适应期。

首先,工程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实现身份顺利转身的前提条件。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是需要爱心的事业,因此,工程师成为教师的首要条件是从心底爱学生,愿意与学生一起成长,这是未来能胜任工作的基础。高校在引进企业技术人才进入教师专业岗位时,也应与工程师充分坦诚的沟通,考察其“初心”,教师的岗位,需要耐心与奉献精神。而这种精神的背后是需要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

其次,在进入高校前,要深入了解高校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从外在看,许多企业人员认为高校教师工作轻松,假期长的误解。许多人进入高校教师行列后,才发现高校教师压力不亚于企业人员,工作内容涉及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加班也是常态。进入高校体验高校教师工作后难以适应,也影响了专业能力的发挥。

第三,要将专业实践技能理论化。企业工程师最大的优势是工程实践能力强。但是,在实践中,关注的是模具能否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对背后的理论很少去总结和挖掘,如何将工程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后应用到学生培养中是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第四,要以学情为基础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工程师一般从事专业3~5年,具有丰富了专业实践能力,而教学对象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需要逐步的提升实践能力。老师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差距,极有可能变成“教”与“学”融合的矛盾焦点,甚而发展到互相抱怨。因此,从企业引进的师资,需要关注学情,要理清专业学习的层次性、渐进性,更好的发挥其所长,适应新的工作,开阔学生专业视野[6]、提升专业能力,更好服务于社会。

第五,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目前,高校的科研课题与企业的课题需求难以有效的衔接是导致我国科研资源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高校与企业人才流动不顺畅,也是导致高校研究脱离企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工程师流向高校,也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手段。

(3)学生积极转变思路,做好就业规划,主动的提升自我技能,为工作储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学生是培养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高校花很大的力气引进企业背景的师资,落脚点还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首先,学生要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了解模具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需求,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规划自我学习[7~8];第二,让学生与具有企业工程师背景教师多交流沟通,了解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岗位设置、岗位能力需求,为学生自我准确职业定位提供指导与支持;第三,企业工程师背景教师牵线搭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习,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前景[9],人才成长路径及轨迹,让学生看到模具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为职业理想播散种子;第四,开设第二课堂,接收对模具设计制造感兴趣并有志于从事该职业的提供专业的更深层次的指导,以满足其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为其更好的适应工作、提升就业能力服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职业的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个人职业选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尊重学生的职业定位及选择,让学生了解模具产业各个链条上的工作特点及要求,根据个人个性特点、天生禀赋、就业地区等进行合理的定位,并进行相应的指导。例如,有的学生学习目标很明确,将来从事模具设计工作,可以由企业工程师背景的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提升专业理论及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支撑。产业学院的设立,将企业、行业融合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关键是专业的人的融合。因此,需要为人才的流道与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模具工程师融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将企业理念、方法、技术带入到课堂中,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模具产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工程师模具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40
青年工程师
安徽建筑(2020年4期)2020-05-23 01:37:12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模具制造(2019年10期)2020-01-06 09:13:10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 03:36:38
擦擦模具
童话世界(2017年8期)2017-05-04 04:08:34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