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云波
(山东省平度市融媒体中心,山东 平度 266700)
21 世纪,我国的信息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推动了媒体与通信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媒体市场竞争激烈。为充分占据市场份额,获取稳定的受众群体,广播电视行业应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应用大数据与5G 技术,不断优化广播电视数字信号覆盖技术,扩大信号传输范围,实现创新发展,创造全新发展格局。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大数据与5G 技术逐渐衍生并发展,逐渐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挑战。5G 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均具有海量及高速度特征。这些特征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需求一致。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广播电视行业将发生全局性与全域性变化,有利于保持广播电视媒体原有发展优势,强化技术支持,最终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媒体融合与数字化转型。5G 技术是指第五代通信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较,传输速度更快,容量大,且安全性能更高。目前,5G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数字信号传输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综合传输优势,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传输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总体上看,5G 通信技术对广播电视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主要显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加快形成新型广电媒体传播网。随着700 MHz 无线网络、核心网、承载网、IT 支撑系统等各项广电5G 网络项目建设取得规模性进展,中国广电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良好的网络覆盖,广电网络用户规模不断上升。
第二,革新了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输方式。在5G 网络的支撑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服务向移动化、多屏化、高清化和智能化迈进,互联网视频业务开始逐步占领市场。
第三,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5G 技术保障了节目视频的高清晰度,同时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高清直播技术、全息影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融合,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体验[1]。
随着相关科研的持续化开展,新时期,5G技术、大数据等融合应用,为数字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此,对当前常用的四种信号覆盖技术进行分析阐述。
DVB是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的简称。DVB 技术在发挥效用的过程中,必须有卫星信号和相关设备的支持。只有卫星信号传播流畅、设备运转正常、卫星和地球设备传输通路正常,才能达成数字信息传播的目的。同时,DVB 涉及多项内容,如DVB 交互、DVB 基带信息等,都会对最终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2]。
从功能方面来看,DVB 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传输和信息的灵活接收,还能实现声音、图像资源的流畅传播。但在5G 时代,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DVB 技术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其中成本消耗大是最明显的短板。例如,要充分发挥DVB 技术的传输效果,必须借助收费的综合解码卫星接收机(Integrated Receiver Decoder,IRD)技术才可以实现。这在无形中推动了技术研究,也为新型数字广播电视信息覆盖技术研究提供了契机。
DMB 称为数字多媒体广播,是在数字音频广播(DAB)基础上发展出的一项广播系统。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支持下,DMB 不断发展并与其他技术融合,进一步优化提升广播声音质量,助力其由传统的单一声音广播向多媒体领域发展。依托DMB系统的成熟理论,DMB-T 技术(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在新理论的支持下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应用DMB-T 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还能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多样、自由的选择空间。尤其是5G 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大众对广播电视的信号质量、传输流畅度等有了更高要求。为了支持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打造更为高效、流畅的数字信号传输体系极为重要。而DMB-T 技术依托DMB-T 系统,可充分满足广大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和高品质要求。
ATSC 是美国高级电视业务顾问委员会(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的缩写,常用其代指美国的数字电视国家标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通过MPEG-2 视频压缩和AC-3 音频压缩方式实现信源编码,同时为了满足需求,采用VSB调制信道编码且提出地面广播模式(8VSB)和高数据率模式(16VSB)两种模式[3]。
应用ATSC 技术时,首先需要从美国的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入手,其次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运作过程的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这是保证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实现全覆盖目标的基础;最后需要明确该技术重点在于画面展示,应用时需要根据画面展示的不同层面,针对性地选用技术标准。从技术角度来看,可将画面展示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定像层面,是指观众最终看到的图像效果;第二是针对性压缩处理,从而提升画质;第三是在前两层面基础上进行科学调整。经过上述三个层面的科学落实,可最大限度地保证数字电视广播信号安全、稳定地实现全覆盖。
ISDB 是日本的数字广播专家组(Digital Broadcast Experts Group,DIBEG)制订的数字广播系统标准。ISDB 技术就是基于该标准而形成的数字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技术体系。该技术具备柔性强、拓展性强及共通性强等特点,能够在集成发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ISDB 技术,可以全面保证数字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利用标准化的复用方式,实现不同类型的信号专用通路发送。对已经复用的信号利用不同通道进行发送,可有效提升信号传输品质。
提供优质广播电视数字节目内容服务的基础是规模庞大、运行良好的通信网络资源。在广播电视数字信号传输中,科学布设天线地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天线地网主要是将天线铁塔作为中心,把导线安放于信号发射场的地下,如此实现天线辐射的回路。传输原理是:大地电阻的数值超过地网导线电阻许多,导致地网导线的电流比大地上所形成的电流大,从而有效降低了传输信号在大地的损耗,使天线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天线地网通常要用铁塔的底部来充当中心圆心,所配用的铜导线直径φ2~3 mm。对于数量方面的设置,应紧密结合土壤的地导系数和所处地形状况,同时根据长度与高度,兼顾土壤性质和地面状况。据调查统计,导线的长度一般是在0.3λ~0.5λ(λ特指信号的波长)。通常,导线长度与塔的高度相等[4]。
在天线地网布设工作中,为了减少地损的负面影响,需要对地网的埋设深度进行合理控制,不可埋设过深。为了做好导线的保护工作,需要将地网的深度控制在距离地面0.3~0.5 m 的范围。在距离天线塔底中心位置0.5λ 以内的范围,一定要设置天线电磁感应区,用于调整损耗与地网的关系,与天线塔底中心相距大于0.5λ 的地方均设有辐射场。
对于广播电视数字信号发射工作来说,只有做好天线地网铺设工作,方能为地电流提供良好的通路,提高信号发射效果[5]。
对于地网的铺设工作,必须合理使用高温处理技术方法来进行全部连接点的焊接,充分确保焊接点的稳固与安全。如果铁塔正下方的区域地面电磁场能量超过一定限度,会大大增加信号传输的损耗,加重信号衰减问题。为此,应在距离铁塔基座较近的区域,将地网的掩埋深度降低,将其铺设在比较浅的地层中,这样可以加强天线的辐射效率。
在地网铺设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如调配室等,此时需要绕过障碍物,进行分散型敷设。例如,某广播电视台在建设地网的过程中,一共组建了三座中波自立塔,其中两座铁塔高120 m,另一座高76 m(是一座1 098 kHz 的单频塔)。铁塔地网的圆心是中波自立塔,地网中一共埋设了120 根紫铜线,埋深在40~50 cm,呈放射状向外铺设。在铁塔围墙外与调配室外侧均安置了地网内环,以紫铜板为材质,尺寸大小为10 cm×0.75 mm,以此连接地网线和塔基的回流条。完成铺设工作后,还需用混凝土进行固封,以此避免地网受损。此外,还在地网线的末端处安放一个外环,之后再用紫铜线对所有的网线的末端进行连接,从而构成完善的地网结构。
结合上文阐述内容进行分析,在当前时代,推动智慧广电建设是创新发展的必然途径。在此可通过以下三个维度促进智慧广电建设:第一,实现深入融合创新,从技术层面实现数字信号全覆盖,如融合5G 技术优化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实现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深度融合等;第二,实现业态升级,如打造“5G+VR/AR”模式,增强用户的沉浸式体验;第三,从服务体系方面创新,如加快“全国一张网”建设,加速涵育智慧广电生态。通过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创新发展,可为实现数字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提供更多动力[6]。
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是广电媒体在5G 时代拓展丰富的互联网化数字广播技术应用与服务的基础,也是我国“智慧广电”建设的硬件条件。我国的广电媒体应充分发挥5G 技术在广播电视数字信号覆盖中的应用,坚持在广播电视数字信号覆盖技术领域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视频业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