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24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路线与工作方法。《方案》明确,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
《方案》提出,以土壤二普、国土三调、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业普查、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体系等工作形成的相关成果为基础,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模型模拟技术、现代化验分析技术等为科技支撑,统筹现有工作平台、系统等资源,建立土壤三普统一工作平台,实现普查工作全程智能化管理;以土壤二普土壤图、地形图、国土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图、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图等为基础,编制土壤三普统一工作底图。
2 月24 日,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东盟卫星中心”)筹建启动会在北京召开,旨在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第24 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建立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的讲话精神,为中国-东盟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与会各方达成共识,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联合东盟十国,建立长效可持续的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合作机制,积极有序推进东盟卫星中心各项筹建工作,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据悉,东盟卫星中心由广西自然资源厅科技与对外合作处牵头,自然资源广西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具体承建,将充分发挥广西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现有工作条件,有序推进东盟卫星中心各项筹建工作。
2 月22 日,上合示范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据介绍,上合示范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是全国首个同时符合CIM 基础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时空大数据要求的“三位一体”平台,同时也是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CIM 基础平台,旨在打造上合示范区的数字孪生园区,服务于上合示范区规划、建设、招商等领域信息化建设。
该项目于2021 年3 月开始建设,是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的又一有力措施。项目通过构建“地上地下一体、二维三维一体、室内室外一体”的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形成权威统一的智慧城市空间数字基底。此外,依托CIM 基础平台和时空数据库,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招商地图、产业地图等应用场景,为项目立项选址、规划审批、方案评审、城市建设管理、自然资源、招商引资等进行数字赋能。
2 月27 日7 时44 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L 波段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B 星送入预定轨道,与一个月前成功发射的A 星实现双星组网,将实现我国差分干涉SAR 数据的自主可控,极大改变自然资源及相关行业应用对国外SAR 数据的依赖现状,有效提升我国地质灾害自主卫星监测能力与防治水平。
卫星上搭载了L 波段SAR 载荷,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多模式、多极化对地观测能力,共有6 种成像模式,其中条带模式1 的最高分辨率为3 米,扫描模式最大观测带宽可达400 公里。双星将在编队飞行模式下,实现重复轨道差分干涉形变测量和干涉地形测绘,为地表形变信息获取、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大范围地形测量等提供重要支撑,主要用于对地质环境、山体滑坡、地震灾害等进行有效监测,并通过星间高精度几何状态测量以及同步技术,实现干涉SAR高精度地面高程测量。
2 月27 日11 时06 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随着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圆满出征,满载着武大学子航天梦的“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顺利起航 。14 时11 分,收到 “启明星”卫星遥测信号,卫星信号稳定,工作正常。
“启明星一号”是启明星系列星座计划的首发卫星,是一颗40×30×40 厘米的微纳卫星,重量只有19.2 千克。它是我国首颗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卫星,能做到白天晚上不眠不休、十八般“遥感”手段样样精通。
该星白天能获取32 个波段的高光谱遥感,如高光谱地球表面地物影像,能够分析水体主要污染物,为水体环境监测提供预警;夜晚能获取8 个波段的多光谱遥感(夜间的彩色图像灯光、霓虹灯都看得见)和红外光遥感,如夜光地球表面影像,更准确分析灯光与经济关系,研究光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白天、晚上的可见光谱遥感能达到107 公里幅宽、21 米分辨率,红外遥感能达到100 公里幅宽、100 米分辨率。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环境遥感》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联合研究的论文——《基于统计改正卷积神经网络的GNSS-R 信息融合海面风速反演方法》)。
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将人工智能、卫星导航与遥感相融合的技术思路,设计了一种基于累计分布函数改正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利用一个端到端的人工智能网络自适应提取DDM 中的特征,并融合波高等辅助信息得到初步的风速反演结果,还可有效融合任何影响海面风速反演的参数,建立一个完备且鲁棒性强的风速反演模型,为该领域带来突破性技术变革。
实验结果表明,以ECMWF ERA5 10 米风速产品为参照,利用17 个月的美国CYGNSS V2.1 数据,该模型在0-25m/s 范围内反演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1.53m/s,系统偏差为-0.097m/s,显著优于现有其他方法。研究结果还表明,反演风速与ERA5 风速产品在空间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反演风速不随时间漂移。
2 月27 日11 时06 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1 箭22 星”方式,成功将泰景三号01 卫星、泰景四号01 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文昌一号01/02 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 星(9颗)、吉林一号MF02A01 星等22 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本次发射的22 颗卫星连同支架总重约2.6 吨,卫星分别来自国内7 家商业航天企业,主要为光学遥感卫星。由于卫星形状各异,尺寸也不尽相同,研制团队充分考虑卫星结构形式和任务需求,创新设计了一款“三层式多星分配器”,可以在直径4.2 米的火箭整流罩内,为每颗卫星安排一个舒适“座位”,并保证卫星在不同方向的分离足够安全。
“三层式多星分配器”从下到上分别由锥形支架、中心承力筒和圆盘平台组成。其中,锥形支架搭载2 颗卫星,中心承力筒搭载14 颗卫星,圆盘平台搭载6 颗卫星,完美将22 颗卫星装进整流罩中。
2 月16 日,中国测绘学会发布通知,正式命名中国测绘科技馆、德清地信小镇科技馆等39 家单位为2021 ~2025 年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基地。
通知要求,获得命名的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基地要不断完善科普条件和功能,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新媒体提高科普实效;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各方特别是学校、社区等的联系,使更多公众走入科普教育基地接触科学、体验科学,享受科普服务,激发科学兴趣,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积极贡献。
据介绍,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基地评选始于2017 年,此前已命名18 家基地,但因机构改革等原因,一些单位的名称与归属发生变化。这次评选在之前基础上进行调整、增加,有效期为2021 ~2025 年,到期后将根据其科普宣传教育成效重新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