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点,大力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

2022-11-26 14:00王顺洪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育人

王顺洪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长期以来,西南交通大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强化服务国家教育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使命担当,提出并不断坚持“以一流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一流”,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性、灵魂性、牵引性地位,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校各项工作的牵总工程、固本工程和战略工程,全力推进“大党建”“大思政”框架下的人才培养工作,矢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明确“主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是高校党委全面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2019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3〕。西南交通大学坚定不移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第一优先级工作,大力构建“思政+”工作模式,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战略、特色优势、历史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三全育人“总引擎”,整编三全育人“动车组”,拧紧三全育人“传动链”,安装三全育人“驱动轮”。

一是以“大党建”“大思政”牵总推进立德树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人文精神的高地,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西南交通大学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深入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学校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教育引导新一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远大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学校深刻洞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坚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进一步确立了“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德才兼备、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持续深化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打造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新范式,大力培养轨道交通领域领军人才和行业精英,进一步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矢志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和交通强国人才培养高地。

二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西南交通大学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定盘星”和主心骨作用。始终将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委书记的“一号工程”,成立了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自觉当好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线总指挥和一线战斗员。

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机制,消除条块分割,打破部门壁垒,加强整体联动,促进深度融合,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部门联动的“齿轮”作用,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抓住关键少数,尤其是校领导,织密工作网格,层层压实责任,切实发挥干部的“金线”作用。学校明确“一岗五责”,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稳定工作、保密工作纳入全校各级干部和校院两级班子的职责范围,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校各个层面的“必答题”,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时必答、二级单位年度考核时必答、干部考核评价时必答、教师聘期考核时必答、学生学年评价考核时必答。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好就是要“一票否决”,切实压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

三是构建“新时代特色、西南交大风格”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高校党委要树立“大思政”工作理念,从大处着眼、整体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战略性布局,通过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为此,西南交通大学一体推进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资助育人。实施了教师思政——春风计划、高铁思政——文轨计划、智慧思政——灵秀计划,建立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思政课改革创新试验区、学科和专业思政工作示范区,全面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努力构建“新时代特色、西南交大风格”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近年来,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工作推进方案(2020—2022年)》《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西南交通大学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实施方案》《西南交通大学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西南交通大学“立德树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奖办法》等制度办法,进一步织密制度网络,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制度保障功能,构建起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四梁八柱”。

二、筑牢“主战场”,切实提升课堂育人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西南交通大学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用思想政治工作打通学校肌体的“奇经八脉”,积极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矩阵。

(一)全力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5〕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直以来,西南交通大学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名教师、两门课程,发展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四川省首批重点马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课3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涌现出首届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朱铃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以教学改革实验班为抓手,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每年设立10余个教改实验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系统化推进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着力打造有思想高度、有理论厚度、有现实力度、有情感温度的思政课“金课”。

学校实施高铁思政“文轨计划”,锚定交大“因路而兴,因路而荣”的历史进程,笃定交大“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认定交大“实业兴国,交通报国”的现实向度,全方位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新模式。学校大力开展“星火汇”校企思政计划,积极挖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思政资源,以国企领导和高铁专家上思政课、校企协同建思政课等方式,打造独具特色的“高铁思政”模式。校领导每学期为千余名学生讲授思政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大力创新“轨道上的思政课”“长征路上的思政课”“沉浸体验”等实践教学形式,有力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通过“高铁课程+高铁实践+高铁活动”的课程设计、“校领导上思政课+高铁专家上思政课+高铁教育进思政课”的内容设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形式设计,把“高铁思政”全面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学校建立了“1+N”网格化牵手模式,与成都树德中学、成都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合作,促进学段融合,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模式,发挥学校思政特色和育人优势,构建起开放共融的“大思政”格局。近年来,学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四川省思政课示范课2门。

(二)全力激发“课程思政”育人效应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西南交通大学建立了以思政课为核心,以“高铁系列”课程、多元化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强化的全新课程思政体系,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打通思政、通识、专业等课程壁垒,全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通过模块化、嵌入式等方式方法显化、放大育人效能。实施高水平课程建设计划,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一流本科课程推进计划》,分年度、分类别推进约2000门一流课程建设,将思政元素是否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作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学校创设了学科思政、专业思政示范区,树典型、立标杆。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方向,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宣传研究阐释。每年投入300万元,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建设经费,实施“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服务誉院”四大工程,建设新时代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作用。主动对接教育部“双万计划”,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建设,深挖学科特色,将学科特色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类学科、专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近年来,学校累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打造了一批轨道交通特色通识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进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轨同行。

学校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统筹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建设。每年专项支持50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校级专项立项100余项,打造优质教材、标杆课程、模范教师、典型案例,构建具有交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材、教学、实践及质量管理体系。近年来,12门课程被认定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成了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设“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系列培训班8期、“高铁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分享交流会12期,课程思政培训研讨实现常态化。搭建“教材—课程—教师—案例”四维一体的“高铁中国”特色课程思政展示平台。坚持共建共享,与新疆工程学院联合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与西藏大学共同建设《行车组织》等4门异地同步教学课程。

(三)全力扩大日常思政面向维度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根本,在形式与方法上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互补充,互相促进。西南交通大学通过实施学生工作“扬华工程”(“313”工程),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深入实施“铸魂、阳光、导航、强基、美心、暖心、平安”七大工程,构建“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行为引领、能力提升、文化浸润、资助弘志、安稳保障”七大学生工作体系,让思政工作融入日常、浸润心灵。

学校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诵读红色经典,献礼建党百年”、百个“党员宿舍”创建等系列活动,每年立项支持一批校级示范性学生党支部特色活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沉浸式体验营,开展本科生学生干部系列培训,切实提升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思政工作能力。以“青春向党奋斗强国”为主题,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设立“交大人·未来的高铁人”社会实践,每年派出数百支队伍,不断强化实践育人成效。

学校建强品牌育人基地,打造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等品牌育人基地,凝练“青年讲坛”“承唐讲坛”等品牌育人活动,积极打造“党委书记新生第一课”“院士进宿舍”“教授担任班导师”等制度化、示范性育人载体。发挥朋辈教育“濡化”作用,依托班团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开展朋辈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学校实施了“智慧思政——灵秀计划”。紧跟5G应用场景和智慧校园建设要求,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建设新一代智慧服务管理平台,集合构建包含教育开展、协同办公、信息管理、教学管理、学生事务、后勤服务、心理支持、行为研判、舆情管控、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实现从学生录取、报到、学习到毕业的全周期服务。抢占“大网络”阵地,建成官方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B站、QQ公众号为主的“6+N”融媒体矩阵,拓展平台覆盖,形成“大思政”网络综合互动社区,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火起来。同时,作为依托建设单位,与西部地区26所“双一流”高校共建立德树人网。

三、建强“主力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教师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他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方向,确定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系列举措。

西南交通大学着眼未来和发展,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作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打造“人才培育金字塔”和“人才岗位金字塔”,构筑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

(一)聚焦主责主业,深入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等五条原则,部署了改革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等五个方面的重点改革任务〔7〕。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来讲,就是突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等五个方面。

西南交通大学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为牵引,进一步确立了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创新贡献的人才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专任教师分类分级,探索设置教学型教师岗位,单独制定职称评审条件,在岗位考核、晋升中主要考察教育教学业绩,增强教师职业发展获得感。在教师聘期任务中,明确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内化为岗位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广大教师回归初心,回归课堂,回归教书育人。

学校畅通多元化的职称评审通道,坚持“高门槛、宽门框”的学术评价导向,破解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全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原创水平、同行认可度和业界影响力。畅通以重大贡献为导向的绿色通道,围绕川藏铁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集聚优秀人才的“强磁场”作用,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方面军。

(二)聚焦“双轮驱动”,统筹推进教师思政与教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8〕。西南交通大学坚持做优教师思政,做强教师发展,构建起教师思政和教师发展“双轮驱动”工作模式,深入实施“新时代教师思政与教师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建工作、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职业发展、支持服务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学校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引导教师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自觉肩负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坚持为学、为事、为人,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学校坚持用“大先生”标准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挖掘125年办学历史中的育人元素,开办“师德师风大讲堂”“师道讲堂”,邀请“时代楷模”曲建武、黄大年先进事迹报告团等作专题报告。设立了“立德树人”表彰奖,选拨树立首届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朱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李群湛等育人典型,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始终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知敬畏、存戒惧,坚守底线,不越红线。将师德考核摆在首要位置,建立了教师电子画像,实现教师考核“全覆盖”。将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失范警示教育等内容纳入教职工集体学习以及各类专题研修培训,编发师德警示教育案例。将师德师风问题列入教学科研单位目标任务考核“负面清单”,实施“一票否决”,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不断夯实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

(三)聚焦协同共建,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建设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从思政课教师在关键课程中承担的关键作用的高度,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新要求。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学校制定出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3)》,实施名师培育、青苗帮扶、特聘教授、优秀团队“四大行动计划”,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1135”晚晴计划,进一步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情感优势、威望优势、时空优势,凝聚老同志的育人合力,助力传帮带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大力实施“春风行动”,加强“选拔-培训-考试-考核”,构建辅导员队伍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学习-交流-项目-团队”,构建辅导员队伍培养提升体系;畅通“职级-职称-职务-职业”,构建辅导员队伍发展支持体系。以“四团”为载体,多渠道聚集政工队伍力量,聘请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员工组建“企业导师团”,聘请优秀专业教师、优秀博士生组建“学业导师团”,聘请心理专业教师、体育专业教师组建“学生身心健康指导团”,组织学生骨干、优秀学生组建“学生可迁移能力提升指导团”。

学校设立了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辅导员专项业绩奖励绩效,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设立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创新和实践探索。近年来,先后有4名辅导员获评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思政课青年教师“创新教学话语赢得学生”教改案例被《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

四、打好“主动仗”,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9〕。

西南交通大学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构建“思政+”工作模式,让思想政治工作像盐一样融入到人才培养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让新时代思政工作焕发生机活力,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价值链、工作链、生态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落细、落小。

(一)着力加强“三全育人”探索实践

2018年,教育部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强化领导体制,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创新实施体系,加大保障力度,改进评价管理规范,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全国高校“三全育人”呈现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

西南交通大学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教师思政维度,大力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探索与实践具有西南交通大学特色的“三全育人”动车模式。学校设立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构建院系层面的微观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并重,有序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项目申报实施,围绕“三全育人”工作等进行全方位探索,2个项目获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个学院分别作为全国和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凝练总结出“红土”文化、“三因工作法”等特色做法。创新实施党外代表人士深入联系学生工作,开辟“三全育人”新路径,相关做法被《四川省委教育工委简报》报道。近年来,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成效显著,相关做法和成果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二)创新构建意识形态“352”工作模式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关系到高校办学方向,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将意识形态工作列入教学科研单位目标任务考核“负面清单”,实行“一票否决”。持续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强科研平台、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等“全覆盖”管理。建立网络舆情常态检测、预警机制和联合应对处置机制,对敏感信息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持续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新媒体平台年审备案登记,强化“谁主办、谁负责”意识,门户网站年审备案登记281个,管理信息系统、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账号备案600余个。

(三)实施文化育人“培元行动”

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西南交通大学坚持以文培元,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元素,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文化积淀的育人作用,打造交大特色的文化品牌矩阵,全方位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凝聚师生共同价值追求。

学校深入推进“红色领航”计划,承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交大精神,赓续“唐山风骨、峨眉风华、成都风采”精神文脉,紧扣新时代内涵,加强校史文化研究和宣传,挖掘学校红色基因,形成以“竢实扬华”《唐山时代》《峨眉时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质量校史研究、文化作品成果。在学生园区建设“红色驿站”,打造“百年阶梯、光辉之路”党史宣传长廊,发挥浸润启迪作用,引领带动广大学子铭记光荣历史、坚定理想信念。

学校加快“交通+文化”为内核的校园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校园乐学、乐教、乐生活环境,打造了“文化中轴线”、先哲塑像群、校史馆、“红馆”等一系列文化地标,展现新时代学校新形象,滋养交大学子成长成才,打造交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大力开展楼宇和室内空间文化氛围营造,突出学校文化特色、院系部门特点;开展校园道路及公共开放空间命名工作,凸显特色鲜明的交大文化元素,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