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的思考

2022-11-26 13:34
人人健康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医公共卫生传染性

万 芳

(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综合事务管理中心 北京 100144)

前言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就学校而言,学生分布密集,人员流动性大,防控工作某一环节稍有疏忽,学生和教师发生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大,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群体性疾病感染现象,威胁学生及教师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鉴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及教师的身心健康。

1 学校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影响因素

学校作为人员密度极高的场所,其出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概率较大,主要为以下几种因素所致。

1.1 学校的特殊环境所致

学生群体数量较大,彼此接触的机会较多,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概率就会增大,如学生患上传染性疾病,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极有可能迅速地传播[1-2]。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学生每天约有8~10 个小时在校时间,聚集在教室、专业教室、学生宿舍等场所,这些都有利于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1.2 学校应急处置能力相对滞后

群体性传染性疾病的出现,会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在班级、校内传播,学校必须第一时间逐级将事件向上级部门报告,等候上级部门的指示,有可能错失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有效处置的机会,加重事态的发展。尤其是防控薄弱学校,几乎没有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及经验,无法在最佳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处置,从而难以控制。

1.3 学校对常态化防控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其出现的概率较低,学校容易产生麻痹思想,认为本学校不会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忽视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常态化防控措施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不健全,传染病防控预案、相关防控制度及规范的传染病处置措施不够完善;学校因病缺勤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因病缺勤师生的信息记录不完整,有效跟踪不够,对症状描述记录不详。当师生出现群体性类似症状时,晨、午、晚(住宿生)检时不同班级上报的因病缺勤学生较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传染性疾病在校园内迅速的传播。

2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控制策略

2.1 健全传染病防控制度

2.1.1 强化组织领导。

学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日常防控工作纳入学校整体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学校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组织。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应急处置程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完善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防范食物中毒等各项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对相关制度执行情况开展自查,实行责任追究制。必要时进行应急演练,日常还应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控物资。

2.1.2 加强晨午检管理。

学校须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学生的晨午检和报告工作;每日早晨和中午对到校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其健康状况。做到“一看、二问、三摸、四量”。晨午检结束后,班主任填写晨午检记录表,上报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学校各部门上报教师、员工晨午检情况。校医室根据晨午检情况对信息进行汇总和报告,发现有症状的学生及教师应送至校医室做进一步排查,并及时就诊。对于疑似人员应立即隔离,积极诊治,并跟踪了解师生病情和诊治情况。晨午检工作中如发现聚集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按照相应的流程和标准及时报告。有住宿生的学校还应加强晚检。

2.1.3 加强健康教育。

学校需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利用学校的电子屏、展板、课间的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3-4]。包括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危害、传播方式以及饮食健康、传染病的潜在风险、预防知识等,提高学生对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指导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能够判别传染病的风险因素,强化学生的传染病防范意识。另外,还须详细记录出现不适症状的师生情况等,尤其是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到校医室应急处置的师生或因病缺勤学生人数突然增多,症状相似度高时,更需要提高敏感性,重视对传染性疾病的鉴别,防范于未然。

2.2 加强校医队伍建设

2.2.1 按照要求配备校医。

校医是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及业务水平是确保学校卫生工作全面有效开展、贯彻落实学校卫生措施、提高学校卫生工作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应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按照600:1 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医岗位,并把好入口关,提高校医素质和能力。校医作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组织制定学校的健康教育制度和规定,监督指导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卫生的执行情况,协助学校教学卫生管理,参与学生就餐工作的管理,配合本区县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做好学生常见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组织实施学生预防接种工作,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工作,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学校红十字青少年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做好学校卫生科学研究工作等。

2.2.2 严格落实校医准入制度。

从事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相关知识,还应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拓宽业务知识水平,适应当今学校卫生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校医的职责,要建立校医资格准入制度、上岗培训制度、年度考核制度等。

2.2.3 加强校医队伍培训。

抓好在岗校医的医学继续教育工作,使校医及时了解新知识、新动向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结合本地区实情根据校医队伍的现况进行培训,注重实效,不断提高校医的业务水平,使之更加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

2.3 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

2.3.1 履行部门职责。

教育、卫生、市场监管局等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督查关于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措施是否落实,学校的防控工作是否到位。尤其是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各个区域进行日常的消毒情况等,防范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建立检查结果通报机制。对于防范措施不到位的学校,要责成限期整改、完善并在系统内通报批评。对于造成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要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当学校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在采取积极处理的同时,还应该调查事件的诱发因素,并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杜绝同类事件再度出现。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还应让专业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用以指导学校进行相应的改进,使防范工作更加完善。

2.3.2 加强部门沟通。

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协作,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加强沟通,联防联控,信息同步,严格落实各项防控工作措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原则,出现传染性疾病症状的师生到医疗机构就诊后,应及时沟通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以便快速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学校没有出具疾病诊断的资质的,一旦确诊为传染性疾病,应建立有效的信息途径,及时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同步处置。尤其是在黄金时间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有效处置各类传染病疫情。

2.4 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2.4.1 落实学校应急处置预案。

学校要认真学习并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个案、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坚决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深刻认识到做好学校防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确保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发现传染病个案、聚集性疫情或重大疫情应按规定时限进行规范报告,不得瞒报、缓报、漏报、谎报。

2.4.2 优化应急机制

首先需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合理的分类,根据其危害及影响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程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5]。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形势极其严峻,则需要限制学校人员流动,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学校主管领导批准或同意后方可入校,详细记录进出学校的人员信息。同时,为每一位学生及教师建立健康台账,每日上报身体状况、有无异常症状等,如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联系就医。在发生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还应该停止集体活动,避免人员聚集。学校应在卫生专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终末消毒;日常定期对教室、专业教室、走廊、厕所、食堂、实验室、报告厅等地方进行消毒;必要时还需对学习用具等物品予以消毒。学校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还须坚持“日报告”“零报告”,每天将疫情的进展情况、处理方案等向上级部门进行报告,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等级较低,则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应急措施,日常对学生及教师进行健康监测,详细记录,在卫生专业部门的指导下常规消毒。

3 结语

作为公共场所,学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培养立德树人、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师生的身体健康,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严重威胁师生身体健康的事件,在学校的诱发风险较高,严重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学校应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消除风险因素,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诱发风险,为师生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校医公共卫生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某中医院校医学生文化心态调查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