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晶,王春艳,崔万丽,万 朋,赵东海 (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金课”的标准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然而学时的限制、思维的固化都限制了“两性一度”的发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相对于MOOC的开放,SPOC对学生设置限制条件,达到某一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课程。SPOC更适用于在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其基本流程是:教师把在线教学资源(如视频材料或互动课件)或一些作业布置给学生线上完成,并观测学生的完成情况,在实体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促进知识内化[1]。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扩大了教学空间和时间,使课堂教学实现“两性一度”成为可能。
本课程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引领,筛选112个知识模块,基本达到了知识的全覆盖,每个模块尽量做到“少、精、新”。遵从认知规律,每个微视频以问题或案例导入,运用现代化手段深入浅出介绍生理学基础理论,小结部分高度归纳并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视频中引入生理学相关研究进展,将科研与教学有效结合,追求“创新性”。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临床知识,有利于巩固知识并建立一定的临床思维。相关知识密切联系实验讲解,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介绍生理学进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用作测验和作业的习题为近5年的执业医师和西医综合考题,增加了“挑战度”。本课程先后在学习通和智慧树在线平台上线运行,目前访问量已达80万余次,满足了大量社会学习者、乡医、专升本等继续教育学生及考研学生的学习需要,2020年被评为吉林省线上精品课程。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学习情况发布教学任务、作业、测试及讨论等,根据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努力追求“两性一度”。
根据每节课的知识脉络制定详细的“学习指导”,以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及论述题的方式给出每次课的学习目标。课前一周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团队成员间通过探讨完成学习指导的笔记部分及自我测试。同时,将有争议问题发布到线上学习的讨论区。
见面课前抽查5名学生的学习指导(每组1名学生,成绩代表团队学习成绩)。见面课上,根据学生学习指导完成情况及讨论区问题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包括: ①针对学生线上学习和讨论情况进行重点及难点讲解。②带领学生将知识串联,共同完成思维导图。③通过游戏或抢答的方式进行测验。④进行案例讨论。⑤学生汇报。见面课上教师灵活选择教学形式,努力促成“辩论型”课堂,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应用能力。SPOC条件下,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把简单知识转移到课下在线学习,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进行各种高阶学习,通过问答、案例讨论等努力实现辩论型课堂。由于相对简单的内容放在线上学习,在课堂上侧重于讲解生理学的难点内容如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
课后要在线上布置作业,作业要少而精并有一定难度,为近5年的西医综合和执业医师考题。线上作业都是客观题具有“闯关性”,答题分数90分以上才能提交成功,以促进学生反复学习和深入思考。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弱,平时学习很松懈,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虽然个别人能够取得好成绩,但考试后知识很快遗忘,更别谈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从而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本课程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后都安排一次考核。考核为递进性的,即每次考核包括一定比例前面阶段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反复学习形成牢固的记忆。考核后,教师通过分析考核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并敦促学生通过考试结果评估并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团队的学习效果,鼓励团队沟通与协作,增加团队学习的积极性,使团队成员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相监督,促进岗位胜任力的提高。通过五阶段考核、设置闯关性作业、在结业考核中增加案例分析试题来提高课程的“挑战度”。
将我校19级临床专业2个班级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生理学教学模式,实验组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实验组24学时的知识点采取翻转教学,翻转学时达到了33%,理论课和见面课学时为64学时。两组采用相同的期末试卷,成绩比较可见:实验组180名学生期末成绩平均分为78.4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分71.9分,P<0.05),实验组理解部分试题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其他部分试题得分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卷面成绩85分以上确定为优秀,实验组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不及格率低于对照组。
金课的标准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3]。高阶性是指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及高级思维。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争取形成辩论型课堂;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不是简单告诉对与错,而是培养学生去探究,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难度,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高校授课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上多花心思,通过课程环节的设计体现创新性并提高挑战度,尤其要突出“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战略地位。
在线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预习与复习,更为重要的是扩大了学习空间,有利于形成辩论性课堂。简单的知识线上学,线下进行问答、难点讲解、案例分析和辩论。线上学习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现在流行的是基于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设计教学目标[4],我们的经验是以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明确学习目标更利于学生的学习。线上学习可以独自完成,但是形成性题集要通过团队讨论得到一致的结果,见面课上当发现与老师答案不一致时,更容易产生质疑,在课堂知识内化过程中更容易形成“辩论性”课堂,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课后在线上布置的作业要少而精并有一定难度,便于观测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通过对照实验发现,翻转教学虽然课堂学时减少了,但教学效果并没有降低,学生的平均分、理解内容得分、优秀率都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也表明,基于SPOC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87%的学生欢迎这种教学方式,并认为其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岗位胜任力。翻转课堂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加强了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当然,也有部分同学认为课后负担重、有些应接不暇,教师需要及时给与指导,并充分发挥团队示范、团队陪伴和团队监督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用SPOC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下学习简单知识、课上学习难点已经成为潮流。在此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教,同时要关注学生如何学,要将知识点细化、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及评价体系,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形成协作共赢的团队氛围。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低阶学习上,翻转教学使课堂时间用于高阶学习成为可能,在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拒绝“水课”、打造“金课”的背景下,如何在SPOC基础上以学生岗位胜任力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