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型仪器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与实践

2022-11-26 10:28:36赵月琴沈舒敏雷群芳冯建跃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级职称职称技术人员

宣 瑛, 赵月琴, 沈舒敏, 雷群芳, 孙 健, 冯建跃

(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杭州 310058)

0 引言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我国高校中实验技术队伍从事着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操作、科研辅助实验和实验室建设管理等工作,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使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任务迫在眉睫。

1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

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加大了科技创新步伐,纷纷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进行了改革和探索[1-5],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有一些共性问题亟需研究探讨解决。

1.1 实验技术队伍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实验技术队伍不受重视,在高校中被称为“教辅类”,工作范围、性质、工作内容及重要性处于模糊状态[6]。随着国家对高校加强科技创新的要求,高校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水平与实验技术队伍的能力有着越来越紧密的关系,有了好的实验技术装备、没有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也很难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产出[7]。然而实验技术队伍在一流大学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尚没有明确定位,实验技术队伍如何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1.2 队伍规模和结构待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高校不同程度扩大了办学规模,专任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但实验技术人员的规模改变不大。国内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在4.92%-15%之间;而调研国外高校中该比例一般在15%-22%,差异较为明显[8-11];需进一步增加实验技术队伍的总人数,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

据调研数据统计显示,高校现有实验技术队伍中,正高级职称仅占2.87%,副高级职称占26.70%,高级职称占比不足整体队伍的1/3。高校中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评定难度较大[12-13]。其主要原因是与部分高校没有设立实验技术队伍的高级职称、职称晋升指标没有单列(与教学科研系列合在一起)、评审没有单列有关。高级职称晋升困难,大大挫伤了实验人员积极性。如何改善实验技术队伍的结构,打破部分高校职称晋升中的“天花板”,提升高水平高层次实验技术人员的比例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3 缺乏系统的激励和培养机制

高校中,教学科研队伍是学校关注重点,其激励和培养机制相对完善。而实验技术人员分散在不同院系各个教学或科研实验室,管理权一般在院系,每个单位的实验人员数量也不多。学校层面有系统激励和培养制度的高校不多,这不利于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难以整体上提升实验技术队伍水平[14-17]。

2 浙江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实践

我校历年来一直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构建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技术精湛、服务意识强的大型仪器实验技术队伍,为我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支撑。

2.1 完善制度建设,提供组织体系保障

职称评聘制度是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实验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和发展。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浙江大学就建立单列实验系列职称评聘体系、设立实验系列正高职称(研究员),我校从2006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实验技术人员聘任、晋升等相关制度。在职称评审要求方面,我校不断修订和完善“实验技术高级职务任职基本条件”文件。结合我校实际,2017年发布新的实验技术队伍职称晋升文件。新修订的文件将实验岗位分为教学岗、大型仪器岗和科研工程实验技术岗三类,对不同类型岗位工作量业绩、论文、项目、成果提出不同要求,强调其实验工作对教学科研的支撑作用。同时,首次成立实验技术考核小组,在实验人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增加现场考察环节,专家组到其所在单位,重点考察其实验教学、技术服务、科研基地建设及管理等方面内容,使考核更加全面。2020年,学校在原文件上基础上对成果论文替代进行了优化,使文件更加合理。2018年,学校成立了实验技术岗位考核与聘用工作小组,由人事处、设备处、科研院、本科生院和社科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对我校实验技术队伍人员招聘、岗位聘任、职称评聘、薪酬等重要人事事项进行研究讨论。

2.2 合理统筹规划,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2015年,学校在调研中发现,与国内外高校相比,我校实验技术队伍编制数量偏少(2015年,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比例5.21%)。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实验教学、科研基地和公共平台实验技术岗位和实际需求,规划了学校应有的实验技术岗位框架。按照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的要求,逐步推进,逐步将实验技术队伍数量增加到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10%。同时探索采用多元化的用人机制,以事业编制为主,非学校事业编制的项目用人和教师事务专员(实验)等多种形式结合,加强学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力量。

2.3 做好分类聘岗,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

在学校宏观指导下,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符合自身特点和要求的岗位聘任办法与收入分配方案,充分落实院系岗位聘任与收入分配自主权。院系自主权有利于各个院系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聘岗要求。如农生环测试中心根据其大型仪器公共平台的特点,在聘岗条件制定时全员参与,经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后形成聘岗细则,细则分教学科研服务、计量认证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社会检测服务等几大块内容。如在教学科研服务中又分为大型仪器机时、样品、测试收入、服务成果等分项,对不同项设置不同的权重。聘岗时严格按照细则评分并进行公示,评分结果公开公正,充分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依托公共技术平台,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学校从2010年开始设置“求是特聘实验技术岗”,待遇与长江、杰青持平。一直进行全球招聘,至今,在公共平台共招聘到4位求是特聘岗人才。依托平台,科学合理地将高端技术人才、从事大仪管理的实验技术人员组成高水平的技术团队。高水平技术团队支持和服务全校的科技创新,为我校乃至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做出示范和引领作用。

2.4 强化培训和激励机制

(1)注重培训教育,提升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和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能力。学校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机会。如为实验技术骨干人员提供到境外高校如美国、新加坡、日本等知名高校考察学习;大型仪器公共平台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技术讲座和交流。同时,积极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国内相关大型研讨会和培训班。2019年开始,学校定期组织高级职称人员开展大型仪器技术讲座,全年共举办8次讲座,近700人次师生参与。同时,为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021年首创开设实验文化沙龙,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创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同时,学校鼓励大型仪器岗实验技术人员为学生开展仪器操作培训。2020年参与培训学生1万多人次。通过培训,考核通过人员可自行上机操作大型仪器,把专业技术人员从常规样品测试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研究复杂的样品制备、测试技术方案和数据结果分析等,为教师解决科研中碰到的高难度测试问题,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

(2)鼓励研究创新,设立实验项目和自制设备成果奖。为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技术研究与创新,不断提高实验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2013年开始学校设立实验技术研究项目,截至2020年底共投入经费202.5万元,资助实验项目156项。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教学科研,并产生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为鼓励自主创新,学校从2011年开始开展自研自制仪器设备成果认定。至今,共认定自研自制成果34项。如技术人员自研自制的“高压氢气环境耐久性试验装置”,为我国首套用于测试高压氢气环境下材料耐久性的试验装置,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保持了我国高压氢系统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为石油、化工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表彰先进,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2009年,学校发布“浙江大学大型仪器设备有偿服务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机组人员按照成本核算的原则制定大型仪器的收费标准,同时在测试费收入中可适当地提取劳务酬金,有利于提高大型仪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学校每年评选10~12个大型仪器共享服务优秀机组,以鼓励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实验技术人员。

2.5 建设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校实验技术队伍人员结构更加合理,高学历高水平人员比例有较大增加。截至2021年5月,全校在编实验技术人员共541人;其中40岁以下人员占48%,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占30%,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2%。高级职称任职文件的多次修订,进一步明确我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定位,使实验技术人员安心做好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支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传帮带的方法,提升了实验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和素养,实验技术人员迅速成长。培训育人初见成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培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人才培养;实验技术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来研究技术问题,大大提升了对学科的支撑。通过收费分配政策和优秀机组等激励,提升了实验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我校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

3 结语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做支撑。近年来,学校通过制定政策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实验技术队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下一步,将继续在实验人员定编定岗、绩效考核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好,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高级职称职称技术人员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云南农业(2021年11期)2021-11-12 02:23:58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52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看各省职业农民如何拿到高级职称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9-03 01:08:58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4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研究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
职称
草地(2014年1期)2014-12-09 03:17:25
上海 率先实施高级职称全行业评审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0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