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伯康
其实,我并非从小就喜欢读书。我真正爱上读书是2009年,那年我14岁。有一次,我逛超市时买了一本散文集,里面写的大多数是汶川抗震救灾时的故事。一篇篇文章中细腻的语言、感人的情节,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读着那些文字,我仿佛身临其境,被书中那一帧帧画面感动到流泪。
自此,我多了一项爱好—看书,并且延伸出一个习惯—买书。
但中学时期,我的零花钱并不多,一本新书少则数元,多则二三十元,想要买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就得节省很久。因此,很长时间我都是在市图书馆里借书阅读。每当遇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没等多看几遍就到了还书的日子,总有些遗憾。
有一次我在老街闲逛,遇到了一家门脸很破的店铺,它在众多商店间并不起眼,幽暗的室内摆放着一排排书架,门前胡乱堆着一些旧杂志,若不是墙旁竖着一块红色油漆书写着“旧书店”字样的牌子,我会以为它是一家废品回收店。
我忍不住走进去参观,旧书店内各大教材、中外名著、杂志小说应有尽有,那些书除了看上去陈旧了点外,其他与精装的书籍并没多大差别。更令我兴奋的是,书店里几十元的新书,在这边只售卖三至十元。我在书堆里挑选书就像在淘宝,经常可以找到自己中意,而且成色也很新的书籍,有时候甚至可以买到一些绝版的精品书。因此,这家旧书店成了我常逛的地方。
我喜欢买书,曾有一段时间,床上、书桌上、卧室地面上、板凳上……随处可见书籍,而且摆放得杂乱无章,因此没少被母亲责骂。后来我定制了一个书架,没想到一段时间后,书又没地方放了。因为每逢网上书店打折,自己都会忍不住花上几百块钱购买,买书的速度远远地超过了看书的速度。有人说这是附庸风雅,我从不反驳,因为收到书后,遇到不喜欢的,自己确实会随手放到书架上。真正遇到中意的书籍时,才会认真阅读多遍。我也有当时不喜欢,过了几年才读懂的书籍。王小波的随笔集《人为什么活着》就是这一类型,毕竟有些书籍确实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后才能读懂。收藏的书多了,需要查什么资料,总能从书架上的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而且每当沉寂的夜晚,伴随着大自然的虫鸣,从书中寻求慰藉,那种沉下心来,穿越时光,觅得作者思想所带来的感受时,那感觉非常奇妙,每一次都像在与哲人对话,他们会慢慢解开你内心的困惑,让你变得豁达。
后来,我更沉迷于这种与“作者的对话”,并将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摘抄下来,用一篇篇读后感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让自己对看过的书有了更深的感受。或是参加读书交流会,让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碰撞,不断地产生新的观点,充实自己的思想。
这种恬静的生活状态,每次能从书中得到一点收获,不也是一种“小确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