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培
(中共鞍山市委党校,辽宁 鞍山 11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及新要求。面对急剧变幻的国际形势与深度调整的国情社情,党内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日趋尖锐与严峻,面对这些挑战与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强调共产党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执政考验、改革考验、经济考验、环境考验的持久性与复杂性,深刻意识到思想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党内形势的严峻性与尖锐性,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维持战略定力,探索党的自我革新与持续创新路径。毫无疑问,全面从严治党是科学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是时代性与战略性的高度统一,亦是群众性与实践性的价值统一,是导向性与变革性的内在统一,“四个统一”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属性。为了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坚持思想建党驰而不息、组织建党密而不疏、制度治党牢而不破、正风肃纪常抓不懈,如此方可持续厚植党建伟大工程的根基。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深刻总结百年治党管党经验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新旧问题交织的国内形势、“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尖锐的党内形势,顺应党和群众对党建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即思想建设从严、组织建设从严、制度治党从严、作风建设从严,以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危机、日趋严峻的腐败危机以及党内的不正之风。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思想展现了“四个统一”的内在属性:
科学性是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形成的前提与发展的标准,是这一理论最显著的理论品质;整体性则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系统论视角下各要素及结构的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其中,科学性以整体性为依托,并内蕴整体性之中,整体性以科学性为前提,并外在凸显了科学性。无论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党内形势的精准把握,还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建规律的基本依循,党中央结合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与突出问题为导向,形成了集思想学说、价值取向、问题导向、体制机制、实践方法于一体的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不仅深刻贯彻了历史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体系,还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循与行动指南,体现出科学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1〕
人心向背关乎政党、国家、政权,乃至民族的命运兴衰。从现实指向来看,全面从严治党既强调坚守初心使命推进党的建设,又强调承载群众期待加强国家治理,共产党只有将自身政治生命与群众命运、国家命运、时代命运紧密相连,方可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从时代高度精准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还从历史坐标谋划党的建设,其深刻内涵既是时代格局的具体写照,又对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时代新要求;另一方面,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从“要求”提升为“战略”,并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现实指向的战略性。总体来看,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从战略规划中把握时代主题、解决时代问题、汲取时代动力,因而体现了时代性与战略性高度统一的内在属性。〔2〕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因此,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取向始终聚焦于党性与群众性的高度一致、群众性与实践性的内在统一方面。一方面,无论是早期延安整风运动群众路线的确立,还是八大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对执政条件下的群众路线赋予的全新含义,抑或全面从严治党对群众路线是党安身立命之本的深刻内涵的进一步强化,无不体现了群众路线作为党建实践永恒课题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无论是检验标准还是最终归宿,无论是问题导向还是综合创新,实质上体现的就是实践性。总体而言,全面从严治党的得失成败需要立足群众立场,由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予以检验,并强调将群众满意度、幸福度作为价值评判标准,这体现了群众性与实践性的价值统一。
从问题导向层面来看,全面从严治党聚焦社会主义建设核心问题、治国理政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关键问题,系统全面解答了“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为了谁”“怎样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核心问题,并强调问题导向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以党的自我革命着力解决“三大问题”,体现出了导向性与变革性的内在统一,其中,导向性是以创造性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的结果在于问题的解决及理论的完善;变革性指向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创新,问题导向的针对性必然延伸出革新,因此,真正意义的变革是基于全面从严治党内在问题导向的创新。〔3〕
正所谓“思想松一寸,行动散一尺”,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因此,要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坚持思想建党驰而不息,强化党性德行教育,解决广大党员思想入党问题。一方面,要全面推进党员思想道德建设,既要着眼于公私、廉腐、俭奢、苦乐“四大关系”,确立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道德标准,又要始终坚定服务群众的执政初心,自觉以廉政准则约束自我、保持“不想腐”的慎独境界,还要持续坚定理想信念,以浩然正气、报国情怀、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传统鞭策自我,筑牢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强党,持续优化改进党员学习教育方式,打破现阶段学习教育形式化、学习内容拼盘化、学习方式喷灌化、学习频次突击化等现状,力求实现人到、身到、心到,既要确保理论教育做实、做细、做常,又要保证学习内容入脑、入心、入行,以系统化、互动化、常态化理论学习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通过学习教育的“全覆盖、无死角”,避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等问题发生。〔4〕
全面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因此,为了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快推进组织建设,织密基层党组织体系。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党委具体职责,强化个体责任意识,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以及党中央、地方、基层组织的权、责范围,其中,党中央组织负责把好从严治党的基本方向,确保方针、路线、政策的科学性;地方党组织负责严格贯彻和落实方针、路线与政策,并监督好基层组织落实情况;基层党组织负责执行方针、路线、政策及各项决策部署,还要耐心、细致地向广大群众做好宣传工作,全面凝聚群众共识,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另一方面,根据十九大精神及治国理政有益经验,在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吸收服务型党组织功能,持续拓宽党组织依法融入社会组织,通过在各类社会组织中构建党员支援点、服务区、先锋岗等,赋予社会组织新功能,充分发挥党组织载体作用,确保基层工作有效性、自治组织自主性的精准契合;此外,还要全面落实纪委监督责任,建立健全纪委查案报告制,确保纪委的权威性,组建一支敢监督、善监督、刚正不阿的监督队伍,做到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5〕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特征,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需要紧抓制度治党这一根本,确保以严治吏与、以制治权的紧密结合,有效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彻底扎牢“不能腐”的“高压防护网”。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导向健全配套制度系统,针对社会主义建设核心问题、治国理政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关键问题追根溯源,制订完善高效、管用可行的制度系统,如党内法规制度执行保障机制与监督检查机制、党员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党员干部懒政怠政问责机制、改革干事激励容错保护机制等,还要针对“四种形态”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及相关机制,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惩处等配套机制,织密织细制度治党的“笼子”;另一方面,要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既要抓好关键少数,加强领导干部监督,使之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既要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履行职权范围内的监督职责,又要带头培育党内监督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坚持党内监督、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健全同级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领导体系的“探头”作用,使监督结果成功转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
为了彻底根除腐败与“四风”根源,还要从弘扬优秀传统、重塑社会价值观上发力,通过正风肃纪常抓不懈,厚植良好的政治生态土壤。一方面,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契机,从中国共产党优秀精神传统中汲取营养,倡导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两袖清风、光明坦荡的优秀价值观,持续提升党员干部精神境界,做到不忘初心、修身慎行、清正自守、怀德自重,使之永葆政治本色;另一方面,要持续规范党内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制度,贯彻好党委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还要主动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三微一端”,持续拓展组织生活方式方法,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净化党员干部的灵魂;此外,要坚持将纪律规矩挺在前,执行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十八大以来已结案件作为重点,广泛开展“回头查”,并加强“四种形态”“三转”、主体责任履行等专项监察,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到位,并依循纪律规则严肃追责。〔6〕
综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新发展阶段的任务,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而新任务、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共产党持之以恒的自我革命。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阶段,党的自我革命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层面,为了持续深化这一伟大实践,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既要坚持思想建党驰而不息、组织建党密而不疏,时刻对危险与考验的严峻性与尖锐性保持清醒认知,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又要注重制度建党牢而不破、正风肃纪常抓不懈,坚持问题导向,依规治党、以制治吏,管好“关键少数”,强化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构建协调、联动、系统、完善的反腐败格局,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强大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