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 陈敏敏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公民素质也在逐步提高,公民教育也在不断拓宽深度、加大力度。作为学生成长和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是公民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不论是可塑性还是教育效果都要优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加强公民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想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此次研究主要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公民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究,希望能为接下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下小学教育的重点教学目标,而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要是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公民教育,能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课堂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此带动其全面发展。因此以公民教育为基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公民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的形式,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态度,养成主动承担公民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当下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引导公民承担个人责任的必要手段。要想实现公民教育,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以独立的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为底线。当下广义的公民教育旨在保证公民基本权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公民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中的作用,共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的公民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等优秀品质,从而培养更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团结、互相合作的过程中成为有文化、有理想的高素质人才。
从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盲目依赖教材,整个课堂围绕教材展开,缺乏拓展和反思,导致公民教育深度不够,学生无法从课堂学习到拓展性更强的内容,学生难以在课堂上接触到趣味性更丰富的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反感的情绪。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成绩,还在于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受教学评估指标单一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重视学生成绩,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在学生自我发展和身心成长面前,盲目重视成绩是不客观的,而当下受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公民教育的开展,仅仅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学生不得不被动接受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公民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必然联系,并以此为前提,加强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仅仅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考核标准,那么必然会导致公民教育无法落实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造成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综合素养,仅仅依靠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受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当下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依然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其思维模式正处在发育阶段,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都是有限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准确理解课堂内容,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应用生活真实案例进行公民教育,可以让学生身处真实的情境下,引发学生反思,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正反面案例,用榜样和反面教材的案例实现公民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他们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可以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素养体系具体化,他们是我们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个人,通过真实的榜样和案例能够触动学生内心的灵魂。因此,在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用当下具体的人物与实践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做出的选择,从而激发学生反思自身在生活和学习中依然存在的不足,并借助榜样的力量改进自身的问题,从而达到公民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重点不仅在于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培养,同时也在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从小建立个人的发展和奉献社会之间的联系,明白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个人的发展。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公德”培养的公益短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不符合公民教育的行为,如在公共场合吸烟、随地乱扔垃圾,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行为会对周边人和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社会上的人们都像他们一样会变成什么样的社会,如果有违“公德”的是你的好朋友或家人,你会怎么劝说他们等,在这样的问题示范和引导下,实现公民教育。
体验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即“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则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在自主观察和体会的过程中,得到个体化差异的情感体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最大的特征就是切实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常言道:“少年梦”托起“中国梦”。但是,学生对新闻时事、社会热点的了解仅仅流于表面。针对这一种情况,可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时间,以“聚焦时政·热点播报”为活动主题,每周安排一到两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时政热点材料,再对具有代表性的时政热点材料进行整理,制作成PPT,然后在班级进行一次新闻播报。期间,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更多地接触时政热点材料,理解教材内容。课前时政播报,能让课堂“活”起来,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公民教育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可巧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组织一次“聚焦时政·热点播报”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电脑、期刊中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相关的时政热点,将其整理成PPT 内容进行时政播报。通过多样化的案例进行拓展教育,帮助学生梳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以此带动学生从案例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公民教育的目的。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公民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拓宽公民教育的成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为学生合理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通过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以此为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积极奉献社会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的活动,用真实的实践活动代替传统“板书+教材”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发学生反思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达到公民教育的目的。
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公民教育中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中的有效作用,通过与社区合作、跨校区合作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办和开展更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比赛和游戏的过程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的成长。例如,可以与周边小学合作举办以“我是小小公民”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踊跃备赛、拼力参加比赛、赛后总结分析的过程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加深对公民教育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课堂的主要价值,通过优化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培养优秀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对自身的影响,而教师应摆脱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成长状态放在首要位置,以此带动学生主动开展公民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要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巧设生活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创造无限可能。在学习新的概念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系统地分析知识,共同挖掘这一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并了解知识的具体应用,实现知识建构,开展高效的生活化教学。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做好教育内容本质的挖掘工作,认识到本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带领学生分析知识的本质内涵,从而深度理解概念内容,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也能跟随这一内涵进行思考探究,一步步推进学习的层次,从低阶学习过渡到高阶学习,从而实现知识架构与生活常识的衔接。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活动代替传统“板书+教材”的教学方式,以“走进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主题,教师先为学生制作卡片,卡片内容为一系列关于爸爸妈妈的问题,如爸爸或妈妈的生日、爸爸或妈妈喜欢吃什么、爸爸或妈妈的口头禅、爸爸或妈妈的标志性动作等,用趣味性丰富的游戏贯穿活动,由两组学生随机抛掷骰子,领先的小组随机抽取一个卡片,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为爸爸妈妈唱一首歌、制作一个小贺卡。这样,在形式相对灵活的活动下,既可以达到公民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又可以在动手、动嘴、思考等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想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公民教育,不能忽视回顾与反思的作用。从当下教学中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好,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对自身作用不大,不论是课堂的互动还是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不高,甚至会出现交头接耳、开小差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味地批评指责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会恶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将教师从指导者转变为参与者,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张果果同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不愿融入交流互动,更愿意自己坐在角落里。这时,教师不应该盲目批评或强迫他融入活动,这样必然会导致张果果同学更加内向,甚至会对教师产生抗拒心理。教师应先主动与张果果同学组成一组,作为他的队友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结束以后邀请他到操场或校内公园角等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谈话。在谈话中,教师了解到他是因为自认为学习不如其他同学好,怕与其他同学一组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成绩。在了解真实原因以后,教师再对张果果同学进行积极的引导,告诉他同学之间就是要互相帮助,而且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后应及时改正,而不是刻意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弱点,才能取长补短。比如,自己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不理想,但是反应灵敏、动作敏捷,可以在活动中帮助小伙伴争取答题的机会,这也是一种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达到弥补弱点的目的。以此,在不断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优化教学课程和活动开展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正处于公民意识培养和开展公民教育的黄金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公民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接下来的成长与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接下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贯彻公民教育这一举措,通过优化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以此为前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发现,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因此教师应正视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优化策略,改进当下教学理念,满足教育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