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泓
淮阴工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关键字:新工科;数据库课程;多维融合一体化
为培养适应新产业和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实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需求的“新工科”工程教育[1,2]。“新工科”教育理念对大学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需代表最新的产业或行业发展方向,体现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3]。本文以应用型本科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为实例,阐述“新工科”通专融合视域下的数据库课程重构思路与方法。
淮阴工学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所开设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MOOC),也是江苏省一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该课程依托于中国MOOC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讲授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实践,为学习者从事数据库领域相关工作或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面向数据库行业领域新态势、新需求,分别从课程体系、内容与资源三方面进行课程重构。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结合自身特点,以学院创客中心、产业学院、合作企业为依托,以数据库应用、创新人才为主线,构建多维融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强调“思政引领、通专融合、多链协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发展为牵引的产教一体化、集成式课程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侧,着力打造技术标准、人才标准,“双标准”融会贯通的特色课程。
为此,学院投入1600余万元,建成了1170平方、370个工位的情景交融式创客空间,以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创客项目为切入点,形成“工程师-教师-学生”互动式学习氛围,促进知识分享、跨界协作,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据库专业知识实现创意以至产品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院设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企业工程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数据库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自校企共建课程以来,企业选派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高端专业人才及数据库技术骨干30余人次,进校、进课堂、进研发中心,传授、指导、分享先进的技术知识、研发方法、经典案例,助力学生快速成长,实现毕业就业无缝衔接。
数据库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很多行业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应用型本科数据库课程教育当下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并随着产业不断升级与技术迅猛发展而日益尖锐,即产业与人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是企业虽然给出了高薪,但是仍然招不到或招不满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或合适的工作。解决此供需矛盾的最根本方法是了解产业实际、新兴需求,使产教深度融合;同时要关注国家新战略和领域发展,引入前沿技术[4,5],打通课堂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
本课程深化产教融合,结合企业需求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持续更新迭代教学内容,以避免出现教学滞后、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例如,当前产业对数据库的需求主要分为数据库应用与基础研究两个方向。针对数据库应用方向,在了解到产业对SQL语句的排错与调优能力有较高需求后,实际教学中讲授SQL语句时,在SQL语句编写的基础教学上,增加并强化了SQL语句调试、排错与调优的高级教学,分层次递进实施。对于数据库基础研究部分,受限于课程学时与学生能力,主要在课外针对学优生进行,引入产业优势资源,与江苏卓易(中国大陆唯一BIOS固件供应商)联合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研究数据库与BIOS之间中间件的设计与开发,解决基础软件中的“卡脖子”问题。
本课程将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及时引入课程教学,考虑到教材编写与更新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本课程主要通过对教学课件、案例库、实践项目的更新完善,以及领域前沿技术文献、视频、课程的分享推送,或是课外开展学术交流、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课外实践与研究活动来实现领域前沿的引入,保证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持续优化。例如,本课程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引入了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实践课题,实现了从关系型数据库向非关系型数据库的知识迁移;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在课外拓展引入知识库,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库在数据库基础上的实现;嵌入式开发方面,引入了嵌入式“小”“微”数据库的教学案例,拓宽知识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6],培养了拥有新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实际需求的创新人才。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MOOC线上教学主要面向本科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线下教学则主要面向本校计算机、软件、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的本科在校生。以专业为导向,不同专业在执行本课程教学时,在教师、课时、学分、内容、考核等环节上均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以适应不同要求和专业背景的同学来学习数据库知识与技术,提高教学实效性。
师资方面,不同专业的数据库授课教师相对固定,且要求具有该专业的相关工程背景,以确保教学效果。课时、学分与考核方面,相较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时更多,学分更高,考核更难。教学内容方面,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与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在课程与专业间找准知识、技术体系的“黄金交叉点”,并以此为“支点”,在夯实数据库理论基础的同时,强化专业素养与能力。
本课程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数据库体系架构的优化与创新,数据库中间件的开发与应用,数据库访问速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面向“软件工程”专业,研究SQL语句优化、嵌入式软件开发中轻量级数据库的实现与优化;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研究移动智能设备中数据库的实时应用;面向“网络工程”专业,研究政企云服务模式中数据库的部署与应用;面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研究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同课异构”的专业特色教学,培养“专”“精”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倡导学科交叉和跨界整合[7],强调学科和产业融合,以避免出现传统的学科划分过细、过于独立带来的领域知识局限性强、难以支撑解决重大科学及工程问题的现象。
数据库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信息、管理、计算科学等与工程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跨学科(工、理、农、经、文等)特征明显;数据库技术在产业中(工、农、商、医、政等)应用广泛,跨产业特征显著。产业中的数据库应用实际需求,并不只局限于数据库设计与开发,通常会需要有相关软件开发、数据管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能力,然而这些能力不是某一门课程能够独自覆盖的。因此,《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着力打造“博”与“通”的知识架构,强调课程、学科、产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数据、计算、系统思维和通融识见的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能力。
(1)课程间交叉融合。课程交叉融合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对先修课程(如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等)以及后续课程(如高级数据库、数据挖掘等)的承上启下。在实际授课中,会在第一节课中先引入导论,介绍本专业、本领域相关的完整知识体系,说明课程地位、指出课程目标、介绍相关产业和职业的能力需求。在随后的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不会局限于只对数据库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而是由点到面,从知识碎片到知识体系不断延伸与拓展。例如,在讲授数据库设计步骤时,会与软件工程中的软件开发步骤一起联动讲解;在讲授数据库“索引”时,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串联,回忆数据结构课程中有关“树”的概念,在复习以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索引”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此外,还要积极推进跨课程的综合实训,将与数据库应用密切关联的课程(如编程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各自单独的课程设计或实习统编为一个综合实训,打破课程壁垒、提升实效。例如软件开发综合实训,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开发,从编程实现到测试优化,整个实训环节覆盖了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去除了以往各课程独立实训中的低价值重复课业,增加了课程融合后的综合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立体化培养,事半功倍。
(2)学科与产业的交叉融合。学科与产业交叉主要体现在案例教学与项目实践中。本课程注重产教融合,精选并设计了跨学科、跨产业的工程案例与实践项目,构建专题式、模块式且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真实、专业、复杂的工程教学实践环境。针对不同知识背景和基础水平的学生提供了不同主题、难度的项目,打破学科、产业壁垒,推进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以课程教学中所选用的智能审图系统为例,该项目来源于授课教师已产业化的科研项目,涉及计算机、建筑、审查等不同行业,涵盖数据库、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不同技术的综合运用。对该项目进行拆解与脱敏,依托于该项目进行案例教学或实践指导,将多学科交叉与产业技术攻关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对核心复杂的跨域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创造知识;培养学生对于复杂工程的研发实践能力,以及自适应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此外,本课程还以跨域工程项目为依托,以学生为主导,推进情景式、沉浸式学习。在专题学习与项目实践时,设置不同的职业岗位,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掌握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例如,在数据库项目实践中,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其制定总体方案,控制进度。团队中设有需求分析师、数据库设计师、数据库工程师、数据库测试员、数据库管理师等不同岗位。
本课程邀请专家、合伙企业全程参与课程建设,撰写课程大纲、编写教学案例、开发实践项目,共同构建“情景交融”式“立新真”课程资源。
“立”,即课程资源立体化。本课程线上、线下资源丰富立体(省一流混合式课程)。线上资源有:中国MOOC在线开放MOOC课程1门(省级)、校外引用SPOC课程1门、校内SPOC课程1门、超星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本课程出版教材6部,其中省级精品教材2部、重点教材2部。线下资源有:多媒体课件库1个;自建题库、试题库各1套;产学研案例库 1个;拓展资源库1个。
“新”,即课程资源新颖化。本课程资源善用网络、新媒体及各种先进信息化工具与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曾获国家级课件大赛三等奖)、编辑动画、录制微课视频等,让课程资源绘声绘色起来。
“真”,即课程资源情景化。本课程依托江苏冲浪软件有限公司,精选企业真实、典型的信息系统软件项目10余项,构建情景交融式产学研案例库。以“课题+项目”为主体,实现教学资源的学、践、研、创贯通,通过开源服务和再开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例如,基于企业“数字房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教学案例,集成了房屋登记、档案管理、图形管理三个系统,以房屋登记为主线,实现了产权产籍管理。利用该系统案例,学生可以在真实的项目情境中学习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开发、数据互通、数据实时更新、数据治理与质量控制等,有效提升了学生面向领域平台的数据库系统开发应用的实践能力。
为了契合“新工科”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需求,适应新态势、新技术带来的新需求,《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针对课程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围绕着产教学研深度融合,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重构,构建以“教师-工程师-科创导师-学生”为主体的良性互动式“多维融合一体化”学习环境。从实施现状来看,重构后的课程可解决课程教学滞后于产业发展、学生职业适应性不足、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度较低、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科研支持度有限、专业发展适应度不高等问题,全面打造数据库“金课”,为培养复合、创新的数据库人才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更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