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彦荣
(甘肃省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徽县 742300)
中职学校的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中的专业课,其内容与学生在初中接触的以概念、原理、理论为主的陈述性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以技能培养为内容的程序性知识。学生要有效地学习这些专业课程,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在学习策略上进行改变,才能尽快地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
中职学生的学习品质普遍是不高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学习品质进行培养,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的因素。
学习品质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学生学习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学习品质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兴趣、意志等这些“非智力因素”。
总结、反思自己多年的农村中职教育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农村中职学生学习质量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通常来说,如果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是感兴趣的,那么他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及良好的行为倾向。比如心态上积极主动、不惧怕困难、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行为上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等;情感体验上也能获得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认为学习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自我评价高,自信心强。
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在校的中职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对自己的专业也热爱,对学习与自身发展的意义理解不到位,普遍缺乏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指引,“混日子”的心理较为突出。
造成学生这种消极心理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学生最初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时,由于自身的知识经验不足,他们并不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初中毕业上高中无望,觉得无处可去,只好到职业学校继续上学。这是一种很无奈且迷茫的选择。二是对专业分类、专业特点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他们也不了解,或只知道大概情况,因此,在专业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为有关系要好的同学选择了某一专业,所以自己也就选了这一专业,实际上是一种凑热闹的行为。有些家长自己不了解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及所设置专业的特点,就请别人帮助选择。事实上这样的选择结果也并不代表孩子内心的想法。三是有些家长考虑到孩子年龄小,未成年,担心害怕孩子过早地进入社会而沾染上不良恶习,强制孩子留在职业学校里。其内心深处并没有认为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是给了孩子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的另外一种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想着让孩子在学校里混年龄,等其长大后再做打算。四是开始专业课学习后,学生却觉得与自己想象的、过往的习惯大不相同。大量的专业术语和长时间的操作练习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觉得要掌握这些知识是很不容易的事。五是在农村特定的环境里,人们对职业教育不了解,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职业学校及职校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上述的这五个方面是造成农村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中职学生对职校学习生活不适应的原因,更是农村中职学校学生辍学率较高的原因。
这些来自学生自身、家长、社会、学校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中职学生心理上的各种困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认知上的种种困惑、障碍,排除这些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让他们静下心来,不断地思考,去认识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尽快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并且能够点燃并保持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就成为中职学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认识理解技能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专业的特点、现状与发展前景。教师要给学生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企业或实训基地,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进而在思想上觉得学会有所成,有所专长,使学生重拾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美好的愿景,自觉地坚定学习的信心。
处于青春中后期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意识较强。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已不仅局限于事物本身的特点,而是对事物发展的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关系意义上的理解。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更多关注自己的前途,思考的是专业技能学习会给自己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生涯的规划结合起来自我设计,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一技在手,方能走向独立,自立于社会。这种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才是最大最有效的驱动力,是能够真正地激发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热情的。
在技能教学中,教师要将技能动作进行细化、分解,最好是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动作步骤由简到繁、动作的自动化综合程度由低到高。给学生提供可反复来回研究,猜测琢磨,模仿练习的机会,尽可能地照顾到那些动作反应较慢的学生,尊重个体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心理上获得成就感,情感体验上感受良好。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凭借自身的努力就能解决问题,进而产生积极的归因倾向——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提升自我评价,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对增强学生的自信是有帮助的。
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过往的学习生活中被人为划分为“差生”或“问题学生”,受到的排挤和打压比较多。因此,他们心理上对学习的挫败感较强,畏难情绪重,自我评价低。他们之所以叛逆,实际上是自尊程度较低的一种表现。他们在意别人的评价,对别人的意见建议即使是内心认可,却有一种习惯性的抵触,不愿意接受,不愿主动去自我改变,对人对事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合作的态度。这种矛盾心理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尊与自卑相互交织,心智不成熟的体现。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吸引别人的注意,其实质仍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由于内心情感体验上消极成分居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也就变得消极。
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勇于接受挑战,抗压能力强、心态平和等这样的积极情感,转变学生对待事物的看法、态度,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是中职学校教师着重要引导学生作以改变的方面。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地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拓宽教学途径,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主动地将“罗塔尔森效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相信信任学生,认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以赞许、肯定的心态看待学生,以教师热切的希望来感召学生。
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作大一统的要求。本着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分阶段评价。因为技能本身就有不同水平层次,存在着不断地提高的过程。
教师要抓典型,树榜样,充分应用“羊群效应”,以学生来感召和带动学生。因为存在于学生身边的事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努力地创设营造学习的氛围与环境。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要有耐心,不因学生基础或行为习惯差而否定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注意自己的言行、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唤起学生自我改变的冲动与想法。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的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沟通,良好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在态度上变得积极起来,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就会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技能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努力不懈的复杂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身心两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技能训练中,遇到挫折与困难是很正常的。最典型最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高原现象”。这时,技能水平原地踏步,甚至还会出现下降,学生感觉难以取得突破与进展。此时,也是大多数学生最容易放弃的时候。
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放松心情,分析反思寻找原因,坚持勤练才能突破瓶颈,之后才能获得技能更高水平层次,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学习活动要能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学习的坚持性正是中职学生所缺少的品质。教师可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一是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让学生不断地体验新的成功感,满足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需要。否则,就难以保持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尼科·弗里达的“幸福不对称”理论指出:情感是不对称的,积极情绪较之消极情绪强度弱,且持续时间短。因此,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的成功是促使学生坚持不懈的途径。二是意志力的培养。克服困难,消除畏难情绪,勇于接受挑战,不言放弃,顽强拼搏直至取得成功,是技能实训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充分发挥的结果。如何树立学生的拼搏精神,是教师时刻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处于青春中后期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教师要利用这一心理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地自我设计、自我预言,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另外,还要帮助他们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的引领,学生就会有努力的方向,行为的自觉性也会得到加强。
学习是有目的的系统化的认知活动,预设行动方案,使自己的行为围绕着一定的目标来展开,排除与目标相悖的影响因素,是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教师指导学生从自身能力基础、任务的分解、时间的规划与管理、自我调控与监督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符合自身特点的计划,会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确每天自己具体地要做些什么,渐渐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技能是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练习中需要通过反馈来不断纠正错误操作才能提高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观摩交流合作,分享成败经验。开放式的学习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观察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是获得技能动作模式的途径,复杂动作技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注意力分配与转移的能力。因此,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注意的品质,这是技能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基础。
技能是解决问题的动作或动作系统,要经由陈述性、程序性、自动化三阶段才能形成。技能学习就要从以下阶段的逐步训练进行。
(1)理解有关的概念、操作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并能通过复述的方式掌握这些概念与规则。
(2)通过观察教师示范,建立起动作模式。即将概念、规则与行为动作相对应起来。每一个操作步骤及动作的结果,都要让学生清楚明确。
(3)练习与反馈。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在练习中通过自我体验或他人反馈信息不断纠正错误,使操作逐渐变得流畅熟练,最后达到自动化程度。
(4)根据实际情况及学习进度,灵活地选择练习方法。
有实训条件时,实操练习;专项针对性训练时,进行程序训练;要提升效率时,采取动作时间分析法;实训条件有限制时,采用心理练习或身体练习。
农村中职学校,实训设施相对较少,学生实操训练机会较少,练习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多种练习方法方式相结合或交替进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学习品质看不见、抓不着、难以评量,却十分重要。其好坏程度决定了中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其重要性不亚于学业知识、技能,甚至可以说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着更深刻而长远的意义。忽视学生内在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不利于中职学生长远可持续性发展的。
总之,学习品质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学生长期实际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地培养形成的。脱离开了具体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的抽象的学习品质是不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孤立的专项训练,如注意力训练、坚持性训练等,是没有实际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