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价值分析和路径探讨
——基于中医药院校的思考

2022-11-26 05:33程宇林谭宏钢苏森森胡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中医药

程宇林,谭宏钢,2,苏森森,胡迪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2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2020 年12 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出台,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内的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要结合本校实际,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1]。中医药优秀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历来就是中医药院校的重点任务和传统优势,同时,中医药学自古以来就不完全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一直保持着社会哲学、人文精神的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2]因此,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成为中医药院校课程供给侧改革以及创新发展的重点着力方向。

一、可能:中医药优秀文化与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内在契合

两种不同范畴的联系往往是建立在其思想内涵的共源、共通、共鸣、共识等方面。中医人在探索生命本源、施治方法、人与自然关系、劳动养生等方面的认识取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使得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产生了可能。

1.“精气”本源与唯物主义的认识共源。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精气”被认为是构成世界万物之本源。中医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精气”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居天地之间,得天地之气以生。天气通过肺以养人神气,地气通过脾胃以养人血气。人得地气之五味而有形体,形体即是地气所化。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言“夫精者,身之本也”,再一次强调“精气”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唯物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作为其中的第一个阶段,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促进作用。在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一般都认为‘气’是构成世间万物的本源。”[3]中医文化中的“精气”学说就是一种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解释了“物质是第一性”。中医人认为“精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于天地之间的物质,“精气”合在一起形成人的形神,同时,因为“精气”本身质量不同,于是有了世间万物之间(包括人) 存在表象的差别。其二,“精气”是运动变化的,论证了“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曾指出:“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因为“精气”的运动变化、病人的病情不会永远处于一种稳定的常态。当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以中医“精气”本源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相对于古代的万物由神灵创造的神学观点是进步的、合理的;相较于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偏颇的、局限的,我们必须辩证地加以应用。

2.辨证论治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共通。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药优秀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研究思维和处理方法。辨证侧重在推求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历本质,将其置位于疾病总体病程中加以辨析,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由外及内,由表及里,进而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矛盾) 的。中医药优秀文化中的辨证论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辨证论治讲求于从整体观念出发,于事物普遍联系中把握最终病原。“望、闻、问、切”就是突出了问诊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注意病原的“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准确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其二,“标”与“本”关系强调轻重缓急,于主次矛盾中掌握病情。一般来说,“本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标是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4]。这里强调在中医临床过程中既要全力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了解病原之本,又要依据病人和病情的变化及时掌握矛盾的转化,处理好“标”,从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其三,施治过程中注重精准对待,于具体问题中寻找具体解决方法。“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是施治过程中较常遵循的原则,即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表现不同的证型,可以采用“同病异治”,同样地,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表现同样的证型,可以采用“异病同治”,最终的施治方法依赖于病人、病情的具体情况。

3.天人合一与唯物史观的思想共鸣。天人合一指的是天即为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界得以生存,例如,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就曾提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5]《内经》率先将“天人合一”理论引入了中医学界,文中将人体的各个部分与自然界的五行一一对应起来,提出了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同时,天人合一还强调在用药方面也要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例如,核桃仁如人大脑之曲折沟回,故能作补脑之物;葛根蔓延像人之筋,有粉质而入筋,吸收湿气而舒筋;沙苑子形似肾,故有强肾之效。

唯物史观辨析了“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社会存在包含了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自然地理环境是人民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6]。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征服、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7]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对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辨析已经成为了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的重要话题。中医药优秀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唯物史观有着内在的共识性,它从身体器官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中启示着我们“社会存在”的三大部分是有机统一的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同频率、共振幅。

二、必要: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价值彰显

价值是人赋予一定事物、活动的有用性,表现为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8]。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价值彰显于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任务,传承发展中医药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引导中医学子形成积极正确的健康理念以及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三观认识。

1.引导中医学子内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一门具有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的课程,集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9]三个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部分,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具有抽象性、思维性、逻辑性等特点,理论思维难度较大,如果不借助充分的现实案例,学生很难将理论的抽象性转化为现实性,将理论思维转化为个人政治素质。中医药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而历久弥新,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了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将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帮助中医学子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高度概括,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医学子中变得“充满营养”又“易于消化”。

2.指引中医学子形成积极正确的健康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生幸福快乐,强身健体十分重要。”[10]健康的身体是青年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也是青年学子追求人生幸福快乐的根基。中医药文化向来注重人的身体健康,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对于中医学子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起着重要作用。其一,不妄作劳,形充神扬。要求中医药学子在一定强度下、一定时长内进行劳动或学习,注意劳逸结合,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中关于“度”的认识。其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引导中医学子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喝水、饮茶、吃饭都要有规律,不能随意打破这种生物规律,这里与“世界物质性”中“规律的客观性”相互印证。其三,上工治未病。强调中医药学子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借助辩证法“发展”的思想,预测可能发生的疾病或者已经发生的疾病将可能发展到的新方向,以防疾病进一步扩展。

3.激发中医学子锤炼中医药优秀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中医药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优秀文化素养则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医学子在高等教育学习阶段需要完成的情感价值塑造。截至目前,中国历史上具有医德风范的代表人物共557 人[11],集中体现了“中医兴国”“大医精诚”“济世救人”“救死扶伤”“以身试毒”“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等优秀素养。将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借助这些名医典故不但能为中医学子树立医德高尚的光辉榜样,还能够激励他们见贤思齐,内生“济世救人”的医德修养。与此同时,也能无形地激活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哲学要素,增加中医学子“信中医药、学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文化素养。

4.启发中医学子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三观。中医药优秀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具有许多融通之处,尤其表现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契合。中医药优秀文化中的“精气”本源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能够证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同时“天人合一”蕴含着唯物史观的意蕴,能够佐证“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个人与社会外界和环境外界是息息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哲学部分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12],人生观与价值观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将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塑造,能够进一步夯实中医学子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必然: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途径探析

内在的契合性构成了融入的可能,育人的需求性形成了融入的必要,而采用合适的方法构建具体的途径则成为了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必然选择。

1.主要方法。第一,坐标融入。坐标融入强调在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整个坐标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自始至终处于主位位置,中医药优秀文化则居于客位位置。换言之,就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主要因素上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展开,而中医药优秀文化则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重点、要点、难点、焦点、疑点等问题,起着支撑论点、辅助讲解、内化巩固、外化引导的作用。倘若未阐明坐标融入,就容易颠倒两者之间的“主客”关系,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转换成中医药优秀文化的选修课,进而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应有的育人价值。

第二,角色融入。角色融入要求在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做好学高为师、垂先示范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启示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在与学生主体性相对应的外在联系和外部环境中,教师不可否认地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师要自己主动成为钻研中医药优秀文化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发掘中医药优秀文化的育人品质,凝练中医药优秀文化的内涵要义,尤其要发掘为本学校发展、中医药事业崛起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才能更好地带动自己的学生学习中医药优秀文化。

第三,精准融入。精准融入要求将中医药优秀文化点对点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之中,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看成一个整体,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同时又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各个部分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为了融入而融入”,强求中医药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每一章、每一节都能密切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第四章、第五章着重讲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如果强行将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到这一部分,则会显得过于突兀,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2.具体途径。第一,精准挖掘中医药优秀文化蕴含的核心精义,积淀“知”。中医药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学智慧,同时也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知识点辅助讲解与思想品行导向指引的功能。将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其一,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义。除了“精气”本源、辨证论治、济世救人、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之外,中医优秀文化还蕴含着大医精诚、求真务实、守正驱邪等价值观念,要结合医学典籍对相关医理逐一进行凝练阐释。其二,将中医药优秀文化的精义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育人素材。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义的目的在于佐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性,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之处,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知识性认识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认知。其三,拟定与中医药优秀文化相关的推荐阅读书目。之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起过中医药文化类的相关科普图书推荐活动,最终有15 本书目入选,包括《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中药养生堂》《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黄帝内经养生堂》《国学养生丛书(5 册)》等,这些都能够成为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辅助科普书目。

第二,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中医药优秀文化素质,塑造“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14]教师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其身正,不令则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师的中医药优秀文化素养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对此,要提升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课教师的中医药优秀文化素质,从而在无形之中塑造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敬佩之情。具体说来,其一,举办中医药文化研修班。在中医药院校入职培训过程中,为思政教师专设中医药文化学习专题。在学术文化活动月,加强思政教师中医药文化学术专题讲座。其二,鼓励教师申报中医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方面的交叉课题。在“杏林学者计划”课题或者“课程思政”课题申报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完成交叉课题的研究。其三,紧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育。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充分考虑中医药文化知识传递与情感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设计时纳入相应的中医药文化元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中医药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有机结合。

第三,积极营造校园中医药优秀文化的育人氛围,锻造“意”。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5],人的行为活动对环境发生能动性的作用,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制约性的影响。发挥中医药院校浓厚的医学人文精神氛围是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辅助环节,能够在课堂之外进一步升华大学生中医药优秀文化的意志品质。具体说来,其一,要推动中医药优秀文化与其它思政课程的融入。将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是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的应有之义。由每门思政课的教研室牵头,根据每门思政课的知识点倾向,结合中医药优秀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要义,打造一套《中医药优秀文化教学案例集》。其二,要运用富有中医药元素的景观进行熏陶。在新校区规划设计中,中医药院校要注重体现医学人文精神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在文化景观建设方面,修建中医药草本、木本种植园,打造富有中医药元素的文化长廊;在校园景观和道路命名上,借助中医药草本植物的名称。其三,要注重发挥中医药院校媒体的主流思想引导。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普及、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的主流引导作用,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宣传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校报、校园网、官方微信、宣传栏、广播站、学生自办刊物的建设水平。

第四,策划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固化“行”。目前,各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学时。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固化大学生践行中医药优秀文化精神的行为指向,使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现成功闭环。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校外参观学习活动之外,可以将焦点回归至学校课堂上和校园活动中,一方面,举办“杏林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小品”鉴赏活动。拟定合适的评分细则,将班级学生分为数个小组进行海选,每位任课教师推举一名上报学院,进行第二轮角逐,最终确定参加学校层面的角逐,按名次颁发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堂借给学生,让学生自行组队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讲解,让学生自主寻找中医药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契合之处,实现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基本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