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斌
四川省德阳市紧邻成都,是天府粮仓重要承载地。2021年德阳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9.1万亩,粮食总产199.4万吨,粮食平均单产425公斤/亩,位居四川省第二。
近年来,德阳市加快建设乡村振兴“双环线”,加强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基地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带动农户50万余户。
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离不开科技育种、科学栽培及其延伸的产业链。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世人都知种地辛苦,其实育种更为艰辛。
为培育产量更高、质量更优、更适合成都平原种植及向周边省市推广的水稻新品种,2003年,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在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大地村建了一个育种基地。从此,蒋开锋就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任德阳市政协副主席的蒋开锋是四川省农科院首席专家,德阳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他带领团队培育的100多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其中,“德优4727”“旌优华珍”两个超级稻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认证。
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劳付出以及长年累月地执着坚守。
从2003年到德阳建基地,再到2013年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从泸州市迁址德阳市至今,蒋开锋为“德字号”“旌字号”以及其他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呕心沥血,长年奔波于德阳基地—泸州基地—海南基地。这期间,不但需要忍受田间的劳苦、旅途的劳顿,甚至还伴有生命危险。培育水稻新品种离不开野外下田,被埋在田里的荆棘和尖锐玻璃扎伤;与毒蛇擦肩而过,甚至对峙;在烈日下授粉时脱水中暑……这些经历,蒋开锋记忆犹新。
“远看像要饭,近看像黑炭,一问来自农科院……”这句流传在业界的顺口溜是水稻育种人艰辛工作的真实写照。
“一个新的品种是几代研究人员的辛劳结晶,一般需要10年左右、甚至超过10年的不断培育试验。比如‘德字号’‘旌字号’水稻新品种,就有从泸州带过来多年积累的亲本材料和研发技术。”蒋开锋介绍,一粒新品种水稻种子诞生需要多道流程筛选与育种目标相一致的亲本材料杂交;多年反复对单株进行筛选培育;获取符合育种目标且农艺性状稳定的材料;对组合材料进行繁殖,开展田间纯度、抗病性和产量鉴定;申请品种区域试验,连续2至3年对表现较好的品种进行生产试验;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转化给种子公司繁制生产种子;推广给农户种植。
蒋开锋透露,团队今后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水稻的市场细分培育,水稻的市场细分主要是针对特殊群体或特定行业。比如针对工业企业培育特定的酿酒类、食品加工类水稻。又比如,糖尿病人要少吃米饭,那是因为目前的米饭吃后会引起血糖的升高。那么,可以培育一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水稻。以此类推,可以培育适合肾病患者食用的水稻,甚至培育适合减肥人群食用的水稻……
2008年,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德香4103”被原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经专家组综合评定,“德香4103”产量高、品质较优,是一个集高产、优质、抗病和广适于一体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紧接着,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在德阳培育的水稻新品种“旌优127”“德优4727”“旌优781”先后被四川省和国家审定予以推广。
一系列“德字号”“旌字号”水稻新品种推广种植意味着什么?
水稻高粱所专家介绍,“德字号”“旌字号”每一代研发出来的新品种都比之前口感更好、香味更浓、营养更全面,更适合成都平原种植及推广。比如“德优4727”平均亩产660公斤以上;“旌优127”实现了优质与早熟高产结合,符合成都平原两季稻田机插秧对水稻品种熟期等综合要求,有利于实现水稻种植增产增收。这一系列水稻新品种在成都平原及周边省市的推广种植,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盘中餐,更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初略统计“德字号”推广种植10余年间,累计种植面积达1100万亩以上,增产3.3亿公斤以上,增加产值7亿元以上。“旌字号”2013年开始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达800万亩以上,增产1.5亿公斤以上,增加产值3亿元以上。除了“德字号”“旌字号”水稻新品种增产外,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的科研团队近5年来承担包括西南稻区课题首席专家和四川省首席专家的20余项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3亿亩以上。
近年来,中央多个重要会议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开展种源关键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据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科管办副主任蒋鹏介绍,近年来,该所围绕水稻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环保生产目标,开展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杂交稻轻简化高产栽培、杂交稻抗逆栽培、杂交中稻—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2021年9月1日,在德阳市中江县辑庆镇联丰村,受农业农村部委托,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对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和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部标优质一级米杂交水稻新品种“品香优秱珍”百亩示范方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经现场验收测算,平均亩产817.2公斤。实现了优质与超高产结合的突破。
2014年9月18日,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召开的“德优4727百亩示范方现场测产验收会”上,产量平均亩产达953.6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1039公斤,表现出亩产过吨的产量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培育的“德优4727”的选育与应用突破了优质与高产协同提升的技术难点,解决了杂交水稻生产上长期存在的“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问题,为“川米优化、提质增效”提供了品种和栽培技术支撑。
蒋鹏透露,由于成都平原小春作物小麦、油菜成熟腾茬相对较迟,造成机插秧苗秧龄过大,秧苗素质差,机插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机插稻高产形成。他们正在对成都平原地区机插秧苗与小春作物收割间无缝对接的栽培技术进行攻关。
根据小春作物熟期,推迟机插水稻播种时间,可较好地控制机插秧龄,但这会造成水稻减产、下茬作物播种延迟等诸多问题。实验室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不断试验,找到适合成都平原稻—麦(油)两熟周年高产生产的最佳播种期,严格控制机插秧龄,并研究形成平原区稻—麦(油)两熟周年机械化丰产栽培技术,助力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该所的研究结果,近年来在西南稻区四川隆昌、重庆永川、贵州遵义等26个地点开展了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2.68万亩,平均亩产730.85公斤,比非示范区增产9.99%。2021年选用自主选育和研究集成的新品种新技术在西南稻区示范100万亩以上,其中在蓬溪、中江等地开展的品香优秱珍100亩高产示范,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亩产量达817.2公斤。
据介绍,近10年来上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当地水稻生产问题,新增稻谷46亿公斤以上,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4亿元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四川省优质稻米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