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孙洁 通讯员 钱人杰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常熟抢抓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和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常熟特色的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县域创新道路。
常熟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一把手”抓创新,高位推动打好“主动仗”,优化组织机构设置,配齐配强人员。
市委书记牵头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市长亲自抓科技创新,定期召集召开创新工作例会,把方向、定政策、解难题。常委副市长分管科技创新,副市长、科技镇长团团长协管科技工作;在江苏省率先挂牌成立实体化运行的市科技创新办公室,实现人员、职责、效能持续优化;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均单独设置科技局,各经济板块建立经济、人才、科技“三位一体”服务协调机构,夯实一把手抓创新、各板块谋创新、各部门促创新的工作格局。据了解,科创办在促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总召集人,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金融监管局主要负责人及组织部分管负责人为例会成员,例会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各单位定期将推进科技创新的有关情况报例会办公室,有重要议题报例会办后上会讨论决议。
为促进常熟市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常熟市由工信牵头、科技参与,各部门协同开展自主创新产品示范推广工程。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信局发现此项工作事关科技创新,且需要多部门、各板块协同培育,于是提交市创新工作例会办公室,提请上会审议。2019年10月,《常熟市自主创新产品示范推广工程实施方案》经常熟市创新工作例会审议通过后,由市政府印发。此后,在2020年、2021年,工信局2次提请市创新工作例会阶段性审议自主创新产品示范推广情况,并就工作推进中的难点堵点向大会作了汇报,比如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部门联动不足的情况,经市领导的统筹协调,由例会办公室(科技局)牵头,会同财政局、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推广方案,集成政策、金融、服务等手段,全面加大了产品示范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共4批28个产品列入常熟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给予采购入围《目录》产品的购买方风险补偿,以及保险补贴等支持政策。给予采购入围《目录》产品的购买方风险补偿以及保险补贴等支持政策。在自主创新产品政策的引导下,常熟高新区于2020年初成功示范投运2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开启了常熟氢能公交新时代。江苏集萃智能液晶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产品"百斯调光玻璃"已在常熟东南派出所、人工智能产业园及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楼等项目上使用。
全市“一盘棋”集成创新资源,构建大创新格局。市政协将创新驱动作为“主席提案”,由政协主席领办,定期督办工作开展情况。并组织召开双月例会,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议题,广泛征求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市委深改委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改革任务,由市领导领办。
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常熟市研究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在重大载体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支持改革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在落实好国务院、省、市创新政策“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常熟持续做好创新政策“自选动作”,制订了《常熟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办法》《常熟市新动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常熟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薪酬补贴实施细则》《常熟市关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常熟市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等一系列创新政策,2018年-2020年间出台创新政策44项,构建从高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双创人才、创新生态等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常熟作为县级市,城市能级有限,发展产业不能“摊大饼”,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依靠科技创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比如,依托丰田在国内最大的研发中心,常熟锚定氢能这个风口,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产业,出台了《常熟市关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实产业扶持政策,谋划综合载体建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研发创新,目前已集聚了丰田研发、治臻新能源、擎动科技等一大批氢能源相关项目。
人才是第一资源,县级市极度缺乏高端人才要素,为此,常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从院士团队到双创人才,从行业紧缺人才到应用型人才,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拿出更大的诚意招揽人才,构建了全链的人才生态集聚体系,打造同频共振、互相成就的“共同体”。产业更加聚焦,资源也更聚集。持续提升对科技创新工作的保障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优先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近年来,常熟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长,科技经费保持年均15%的增速,2021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达28亿元,较2017年增长15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11.4%,撬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86亿元。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江苏省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常熟市修订《常熟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创新项目组织形式,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组织机制,简化预算编制方式、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开展经费包干试点,为科研人员“松绑”,让科研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开展科研项目。近年来,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从2018年的170人/万人提升至225.6人/万人,提升幅度显著。
常熟市积极对上争取,建立与科技部的常态化挂职机制和重大信息直报机制,创新型县(市)建设情况报告由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全国学习。深入推进与省科技厅的第二轮“厅市会商”,“声谷”打造、农高区建设、重大研发计划实施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苏州科技局缔结“伙伴计划”,获“声谷”专项支持首批资金1.25亿元,新增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向常熟开放。突出创新发展导向,在全市高质量考核中更加突出科技首位度,研发投入、人才引育、载体建设等创新指标的权重由3%提高到10%以上,大抓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2016年,常熟首创与江苏省科技厅“厅市会商”机制,2021年,常熟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围绕助力常熟打造“产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展第二轮厅市会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产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苏州·中国声谷”建设、建强产业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高质量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共同推进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优化。第二轮协议签订以来,常熟进一步加强上级政策、资源、服务的争取力度,2021年全年对上争取科技项目382项,争取经费2.9亿元;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省级科研类事业单位、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国家农科园申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通过专家论证。
近年来,常熟市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前列,全力建设产产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强力实施产业转型、科创支撑、治理效能变革,人民群众获得感、体验感显著增强。
“向科技要增长、向创新要绩效、向市场要活力”,在常熟这片发展的沃土上,人们深刻感受着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高原之上,再攀高峰,争做县域创新的排头兵,常熟一直在路上。(通讯员单位:常熟市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