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苗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053)
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了郑志国教授的学术著作《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以下简称《规律》)。读完《规律》,深感它是一本哲学社会科学的力作。该著作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一是理论视野具有开阔性。从纵向来看,该书分析了人类社会五种形态的演进和更替,特别是对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的演进趋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从横向来看,该书分析了世界各大洲主要地区和国家的情况,甚至对宇宙演化和天体运行规律也有所涉猎。全书在方法上追求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统一、全域分析和局域分析结合、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互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用。这样的探讨,使人读来深感该著视野极其开阔,不仅使古往今来的世事尽来眼底,而且使地球、宇宙空间都到心头。
二是理论观点具有创新性。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两大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郑教授在深化对这两大规律认识基础上,探讨了另外三个规律,即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矛盾规律、竞争与合作矛盾规律、实践与认识矛盾规律。《规律》在第二至六章依次分析五大规律的内容,论证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在第七章分析由五大规律构成的人类社会发展总动力,用于解释各种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在第八章分析资本主义特征和矛盾升级,用五大规律的作用来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第九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讨如何遵循和利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造福于人民;在第十章用五大规律的作用来说明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演进的进程、方式和趋势。据郑教授介绍,他过去也相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哲学教科书所讲的两大规律,但是当他用这两大规律来解释各种社会形态演进和更替时,感觉不全面、不透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会分别产生动力和阻力,使动力输出发生周期性波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产生动力,反之则产生阻力。在这两个矛盾规律动力输出的周期性波动中,长期内是动力大于阻力,但是毕竟有时阻力大于动力,这时依靠什么力量来克服阻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呢?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就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什么从20世纪到21世纪资本主义还能够发展呢?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有其他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动力作用。《规律》以问题为导向,展开了上述研究,深化和拓展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是理论宗旨具有人民性。社会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具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中的很多内容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进行辩护的。毫不讳言,马克思由哲学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最终创立《资本论》就是为了给无产阶级翻身解放寻找理论武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干部工作要讲人民性;专家学者工作也要讲人民性,著书立说要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只谋私利。《规律》从世界人民正义立场,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政客、学者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言论给予有力批驳,深感其宗旨是为了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使社会经济和谐、文明、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终使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人民性宗旨贯穿该著始终。
四是理论展望具有前瞻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就在于他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必然进入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郑教授坚持这两个规律,根据他对另外三个规律的认识,提出五个规律构成人类社会发展总动力的观点。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体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总体上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因而对社会产生阻力,但是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矛盾规律、竞争与合作矛盾规律、实践与认识矛盾规律总体上产生动力作用,这种动力大于阻力,所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依然能够发展。这种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升级,最终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该书第十章以较大的篇幅探讨了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的演进,使人读后有穿云破雾、云开日出、霞蔚云蒸、红日东升之感。
五是理论分析具有知识性。《规律》一书从标题上看是一本哲学著作,其内容是从多学科综合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像这样视野宏大、内容广博、涉及诸多矛盾交织、错综复杂的著作,如果只是从理论本身研究会使人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但郑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使该著几乎包罗万象,涉猎了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学、人口学、人类学、生物学、政治学、未来学、法学等,在这些众多的学科中,郑教授采英撷华,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用足以能够说明其中心内容的观点和材料使该著内容充实,极具可读性。
《规律》第十章“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的演进”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的一章,也是前面撒开一张大网最后收网的一章。郑教授在该章中用七节的篇幅,从社会主义到未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从人类实现共产主义遇到的共同问题和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存在的问题及实现的不同途径,做了深入而详尽的探讨。所有这些都使全书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局,使人读后对共产主义充满信心。
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得出的必然结论。在《资本论》序言中,马克思曾经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及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现存事物既包括自然物,也包括人类社会。只要承认辩证法,就会承认无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在变化中。只要承认这一点,就会相信人类社会必然会变化,其变化的趋势是向着更美好的和更进步的方向发展,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从这个要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毛泽东讲到这一点时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共产主义使中国一大批有志青年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使他们心胸开阔、立场坚定,明确了他们为之奋斗的不是个人、少数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利益。这一理想信念的确立,使他们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坚韧不拔,勇敢向前。这样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曾几何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我们党内的一些人身上发生过动摇,因此,党内也曾经产生过严重的腐败行为。具有高尚理想信念的人是不会腐败的。郑教授的这本书将十分有利于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消费资料按需分配,能有这么多消费资料吗?《规律》从两个层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用地球和外围空间的资源完全可以生产出充分满足世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各种产品;二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和人们思想道德觉悟提高、自由而全面发展,各种需要不会无节制膨胀,而会得到自我节制,未来节约将成为世界公认的美德。
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天职和永恒使命。郑教授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有益探索,对人们最大的启发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只是马克思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规律,还有另外三对矛盾和三个规律,他探讨的三个规律是客观的,读后能令人信服。实际上,与人类社会发展共始终的规律还有许多值得探讨。例如,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就是这样,在自然界,各种自然物的存在都有一定比例,社会生产也是如此,它必须按照人们需要的比例进行。无论有无商品生产的社会都是这样,如果生产不按需要的比例进行,其结果或者是不能满足需要,或者是产品不能得到实现。这是一个简单到一个小家庭都要做到的,但社会生产却常常出现问题。当然,社会生产比一个小家庭要复杂得多。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如我国就提出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要求,这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生产比例失调问题。
我很赞同郑教授提出的,社会规律归根到底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的观点。只要细心观察思考,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人的行为规律将与人类相伴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探索和揭示这些规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遵循规律。无数事实证明,人类活动遵循规律才能成功,违反规律就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