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纵向空间维度介词的意象图式和隐喻拓展
——以空间介词“上”“下”“up”和“down”为例

2022-11-25 05:11黄龙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观察者介词隐喻

陈 辰,黄龙杨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 广汉 618307)

“上”和“下”起初是纯空间概念,且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就有记载。“上”和“下”有三种认知原型[1]:静态模型、接触模型(即静态模型的特例)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凸显射体相对于界标的具体位置。接触模型表示射体与界标的关系,例如,“上”表征射体位于界标的表面并依托于界标,“下”表征射体位于界标之下并被界标覆盖。动态模型强调射体相对于界标的运动方向。

本文通过搜集分析汉语词汇语料发现,“上”和“下”主要有以下四种隐喻图示:数量、等级、时间和状态。在语言中的隐喻用法为:(1)数量增加为“上”,数量减少为“下”;(2)地位高为“上”,地位低为“下”;(3)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4)状态好为“上”,状态不好为“下”。“上”和“下”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可图解为图1。

图1 “上”和“下”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由图1可知,“上”和“下”的意向图示直接源自于我们的外在感知。赋有意义的“形义对”通过概念隐喻投射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概念域上,例如“数量”“等级”“时间”或“状态”。由此可见,人们通过空间隐喻来认知方位介词,这印证了George Lakoff[1]提出的“抽象的概念结构源自意向图式,人们的抽象思维即概念隐喻”的论断。

一、“上”和“下”表征数量的隐喻义

“上”和“下”在数量上的概念隐喻映射为[2]:数量增加为“上”,数量减少为“下”。这种映射基于我们的日常体验和感知。例如,当我们将液体注入有限的容器中时,液面会升高;当我们往浴室注水时水面会上升。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是所有概念隐喻的基础[3]。再如,温度计和股市大盘曲线也是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种日常生活的体验分别为“上”和“下”这两个方位介词赋予了“数量增加”和“数量减少”的含义。例如:工资上调、消费下降、物价上涨、物价下跌、通货膨胀上扬、通货膨胀下降、温度上升、速度下降、声音上扬、数量下调。

可见,“上”和“下”在数量上的概念隐喻映射具有对称性,即如果某事物的方向为“上”,它的反面即为“下”。这些映射共同构筑了“数量”的认知域。其认知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上”和“下”构筑的“数量”认知域

二、“上”和“下”表征社会等级的隐喻义

“上”和“下”在社会等级层面的概念隐喻映射为[4]:社会地位或等级高为“上”,社会地位或等级低为“下”。然而不同宗教背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对“等级”的划分不一致。比如佛教信徒认为,有些人虽然在当下这个世界里实现了丰功伟绩、声名显赫,在佛的世界里却并非如此。这种观念与我们当下主流社会相悖。当然在佛教信徒看来,地位高也是“上”、地位低亦是“下”。这说明虽然佛教信徒对“等级”的划分与主流社会不一致,他们和主流社会在等级层面概念隐喻的映射是一致的。这种经验感知源自古代社会:在人类早期,人们的社会地位取决于身高块头。身高更高的人在比武中往往会胜出,而胜出者总是会压在失败者的上面。

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往往指社会权力。地位越高,权力就越大。这也呼应了上文“当数量增加时用‘上’,当数量减少时用‘下’”。“上”和“下”在等级层面的理据主要体现在建筑、仪规、宗教信仰、社会规约等方面。

(1)建筑层面:在中国古代的紫禁城里,进入任何一个宫殿都需上很多台阶。在人们的心目中,宫殿象征着皇权,因此通过台阶将其一级级提高。

(2)仪规层面:在中国古代,皇帝总是坐得比大臣们高;在家庭当中,长辈们也总是坐在更高的位置上(或者是坐在人们的心目中更“高”的位置上);人们见到领导鞠躬以示尊敬;罪犯被迫跪下以忏悔他们的罪行。

(3)宗教层面:佛教和道教都认为上层世界高于我们现今生活的这个世界,修行佛教和道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入更上层的世界。

(4)社会规约层面:在列名单时,重要人物或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姓名往往列于名单上方;在体育比赛的颁奖仪式上,冠军总是站得比第二名高。

“上”和“下”在“社会等级”这一目标域的语言体现如下:

上调:由较低的部门调到较高部门工作;下放:干部、知识分子调到工厂、农村等基层工作生活。/上座:受尊敬的席位;下座:末座、末席。/上司:高级官职;手下:部属,下级。/上中农:占有较多生产资料,自己劳动,但有轻微剥削行为,经济状况比较富裕的中等农户;下中农:占有较少生产资料,需要出卖少量劳动力,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的中农。/上流社会:有权势地位的人或集团;下流社会:社会中居于低级地位的阶层。/上情下达:上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下。

三、“上”和“下”表征时间的隐喻义

(一)表示时间关系的横向空间隐喻

“上”和“下”在时间上的概念隐喻映射为[5]:时间倒推时用“上”,时间前推时用“下”。这个概念隐喻赋予了“时间”横向和竖直两个维度,即时间可分为线性模式和循环模式。

线性模式即时间沿水平轴或竖直轴运动。在汉语中,“时间”概念具有“前”或“后”的方向性,其表征主要基于“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前者将时间轴比作传送带,事件在传送带上从将来移向过去,即“将来”向我们走来;例如:去年、以往、过去、当前、现在、眼前、来日、未来、将来。后者指观察者沿时间轴向着未来移动,即我们向将来走去;例如:脚下的路还很长、走过四季、前路、前景、前程。这两种空间表征可合并图解为图3:

图3 “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空间表征

(二)表示时间关系的纵向空间隐喻

在汉语中常用“上”和“下”的纵向隐喻来指时间[6],即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这种纵向认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将时间视作纵轴上一个固定的点,较早的时间位于较晚时间之上。例如: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下元,农历十月十五。上旬,每月一日到十日的十天;下旬,一个月中的下段时间。上次,前次,上回;下次,紧接着本次后的一次。

二是观察者沿着纵向的时间轴从“过去”向“未来”移动,即“未来”在纵向时间轴的下方,“过去”在纵向时间轴的上方,如图4所示。并且观察者也可以从“未来”沿着纵向的时间轴朝上移动回到“过去”。例如:坚持下去、一代代传下来、由此上溯到宋朝、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

图4 “将来”在下,“过去”在上

(三)“时间是空间”隐喻的人类感知理据

“时间是空间”隐喻基于人类的身体感知[7]。人类通过视觉能够感知物体的运动和方位,却无法通过视觉直接感知时间,因而人类是通过物体的运动和方位来认识时间的。

“时间是空间”的隐喻体现:

(1)日历:日历是“时间是空间”的隐喻体现,日历按照时间的推移由上至下排列,即较早的时间印在上,较晚的时间印在下。

(2)礼规:中国祭祀祖先的传统已有数千年之久。早在商朝前朝时期,商王就大规模地祭祀祖先。礼规要求祭台要高出地面几个台阶,其上立牌位,后人在牌位前焚香跪拜。

(3)家谱图:在绘制家谱图时,总是从最高辈分的人开始画,再由上至下地排布出他的子女。

四、“上”和“下”表征状态变化的隐喻义

“上”和“下”在状态上的概念隐喻映射为[8]:状态好为“上”,状态不好为“下”,即“上”和“下”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状态”这一目标域上。它包含如下映射:(1)状态是位置;(2)状态的改变即位置的改变;(3)目的是终点。

(一)“状态是位置”隐喻的人体体验理据

人类和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除了在生病或死亡时处于躺下状态以外,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处于直立姿势。“状态是位置”隐喻基于人类的身体体验隐喻如下:

(1)在肢体语言上的体现:卑躬屈膝、垂头耸肩常与沮丧、悲伤等消极情感相联;昂首挺立、高视阔步则表征人的快乐、喜悦等积极情感。

(2)在宗教上的体现:佛教和道教都认为上层世界高于我们现今生活的这个世界,在上层世界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3)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上的体现: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常以“向上攀登”的形式呈现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例如电影作品《攀登者》《触摸世界之巅》《徒手攀岩》《喜马拉雅天梯》等等。

“状态是位置”隐喻在汉语词汇中主要体现在“意识”“道德”“品质”和“劳动强度”等方面:

在意识层面,潜意识为下,例如下意识。在道德层面,品德高尚为“上”,如上士、上德等,品德败坏为“下”,如下士、下贱等;在品质层面,优品高质为上,次品劣质为下,如上品、下品等;在劳动强度层面,劳动强度大为上,劳动强度小为下,如上课、上班、下课、下班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潜意识”为“下”,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上”,其原因在于“有意识”是人类的常规感知行为,因而无需刻意用“上”一词来标记;“潜意识”是未被觉察的感知行为,因而须用“下”来标记。

此外,“上”和“下”在“状态”这一层次所拓展出的隐喻意义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例如,“道德”也属于品质层面,即“人的品质”,“道德高尚”即是“品质高尚”,都用“上”来表示。另外,“上”和“下”的隐喻意义在不同的目标域之间存在交叠性。如“上”和“下”的隐喻意义在“状态”和“等级”这两个目标域中存在重叠性,例如,“品德高尚为‘上’,品德败坏为‘下’”,与“地位或等级高为‘上’,地位或等级低为‘下’”存在交叠性,因为在中国文化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决定其社会地位——道德修养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

由此可见,人们通过“上”和“下”的意向图示概念来构建“状态”这一目标域,其认知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上”和“下”建构的“状态”域

(二)水平域到竖直域的投射

在汉语中常用竖直方向的位置移动来描述水平方向的位置移动[9]。如“我们南下广州”。虽然广州可能与出发的起点位于同一海拔高度,在汉语中仍然用表示竖直方向的介词“下”。此外,本文通过搜集整理语料发现,在汉语中从竖直域到水平域的映射存在以下规律:(1)前进为上,后退为下,如上前、退下、上到前台、下到后台。(2)靠近观察者为上,远离观察者为下,如:他走上前来对我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3)北为上,南为下,如北上南下。

水平域到竖直域的投射也是基于人体的身体体验理据[10]。当我们躺下时或是当动物爬行时通常是朝着头所在的方向移动。因此,如果将人或动物看作一个容器,其头部便是容器的前面部分,由此延申出了“火车头”“汽车前脸”“飞机驾驶舱”等。此外,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呈前后方向的水平状,他们通常会朝着头所在的方向移动。而当他们站立起来时通常用后腿支撑。由此可见,水平域到竖直域的投射源自人们的身体经验。

Shepard和Hurwitz[11]认为“前为上,后为下”源自人们的视觉感知。因为人在大部分时间处于站立姿势,因而人的视线所在位置高于地面[12]。如果在地面上有一前一后的A、B两个点,这两个点投射到人与地面之间的垂直纵向平面上,B点在垂直纵向平面投射点的位置B'在A的投射点A'之上[13](如图6所示)。

图6 “前为上,后为下”的深层原因

由“前为上,后为下”的原型义延伸出了“出席公开场合为上,私下行为为下”的隐喻意义。因为“出席公开场合”时往往在很多人的前面,而“私下”则通常在很多人之后。此外,“前为上,后为下”可映射至“状态”这一认知域,表示“理想的状态为上,不理想的状态为下;理想的状态为前,不理想的状态为后”。水平域到竖直域的认知模型投射如图7所示:

图7 水平域到竖直域的认知模型投射

然而,上述视觉图示却无法解释“靠近观察者为上”,如“他走上前来对我说”;也无法解释“远离观察者为下”,如“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其原因在于人的视觉感知。当一个物体正在靠近观察者时,在观察者眼中呈现的图像逐渐变大;而当物体正在远离观察者时,在观察者眼中呈现的图像逐渐变小。因为观察者往往将地面作为参照体,因而当此物体正在靠近观察者时,其最上端在观察者的视域里会逐渐升高;而当此物体正在远离观察者时,其最上端在观察者的视域里会逐渐降低。

此外,图6和图7的视觉图示也无法解释为何“北为上,南为下”。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古代社会的人在绘制地图时,通常会将最神圣的地方绘制在地图的上端,如麦加,耶路撒冷等。后来,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及磁罗盘的发明,由地球自转形成的北极和南极成为了人们绘制地图时的参照点。又因全球大部分国家位于北半球,因此相对于南极,人们更倾向于用北极作为“上”的参照点。这同时说明“北为上,南为下”也与前文论及的“等级高为上,等级低为下”相符。

上述水平域到竖直域的特殊认知模型投射可合并图解为图8,图8中的曲线表征不同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

图8 水平域到竖直域的特殊认知模型投射

由这些不同的图示可见汉语词汇“上”和“下”可通过身体体验辐射至很多抽象领域,如“数量”“社会等级”“时间”和“状态”。此外,其概念还延伸出了从水平域到竖直域的投射。这些不同的投射存在着交叠性(见图9)。

图9 “上”和“下”隐喻延申网状图

五、up和down的隐喻义

up和down的意向图示都是表征射体相对于界标沿着竖直轴的运动或射体相对于界标所在的位置[14]。基于这两个原型,up和down在语言使用中用于构建其他抽象领域里的变化或状态。

本文认为,英文up和down与汉语“上”和“下”一样,也主要有以下四种隐喻图示:数量、时间、等级以及状态。在语言中的隐喻用法为:数量增加为up、数量减少为down;地位高为up、地位低为down;状态好为up、状态不好为down。即英文“up”在“数量”“等级”以及“状态”的隐喻意义与汉语“上”一致、英文“down”在“数量”“等级”以及“状态”的隐喻意义与汉语“下”一致。然而,英文up和down在“时间”范畴的隐喻意义与汉语不完全一致。下面本文分别阐述up和down的意象图式在“数量”“等级”“时间”以及“状态”的隐喻扩展。

(一) “up”和“down”表征数量的隐喻义

“up”和“down”在数量上的概念隐喻映射为[15]:数量增加为“up”,数量减少为“down”。即“up”和“down”的意向图示含义纵向地投射到“数量”这一目标域中,在英语中具体的隐喻用法为:(1)增加费用为“up”。如;The costs have been multiplied up many times./减少费用为“down”。如“Is there any way we can prune the costs down still further?”(2)涨价为“up”。如“The dealers bid up all the good pieces, to keep out private buyers.”降价为“down”。如“The price of milk should be down next week.”。(3)通货膨胀率上升为“up”。如“The inflation rate is going up again.”。通货膨胀率下降为“down”。如“The new government promised to bring the inflation rate down.”。

(二)“up”和“down”表征社会等级的隐喻义

“up”和“down”在社会等级层面的概念隐喻映射为[16]:社会地位或等级高为“up”,社会地位或等级低为“down”。这种映射在英文中不是随意生成的,而是有特定的文化和经验基础。“up”和“down”在等级层面的经验基础主要体现在仪规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1)在仪规上的经验基础:在英美社会里,当一个孩子刚出生时,父母都会将其带到楼顶,他们认为这样做会让这个孩子今后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2)在宗教信仰上的经验基础:英美社会里的大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上帝和耶稣在上——天堂;撒旦和恶魔在下——地狱。

“up”和“down”在“社会等级”这一目标域的语言体现举例如下:

(1)Paleo is anupmarket resort.

“upmarket resort”指高档旅游胜地,有权有势的人来这些地方游玩以显示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档次。

(2)Your request will be handedup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句中用“handed up”而非“handed down”是因为董事会的社会地位在“you”之上。

(3)Thedownfall of a dictator

“The downfall of a dictator”指独裁统治者从高高在上的宝座上跌落。

(三)“up”和“down”表征时间的隐喻义

“up”和“down”在时间层面的概念隐喻映射为:未来为“up”,未来为“down”,后文将对这一看似矛盾的映射予以详细解释。这一模型将“时间”看作一直线形运动的物体,既可沿横向坐标移动,也可沿纵向坐标移动。

1.表示时间关系的横向空间隐喻

这一隐喻将时间的流逝看作物体沿水平轴的运动,即观察者不动,时间是相对于观察者运动的物体。然而,如果在这一水平轴上存在两个时间点(时间点1和时间点2),如果时间点2在时间点1的右边,时间点2相对于时间点1便是“将来的时间”;经过观察者的时间是“现在的时间”。例如:

Time is flying by./That time is here./He can’t face the future./On the preceding day.../Let’s put all that behind us./The time has passed when.../The time will come when.../The time for action has arrived./The time has long since gone when.../In the weeks following next Friday.../He is looking ahead to Thanksgiving.

另一种情况是时间不动,观察者沿着水平轴向未来走去,即时间被视作一个可以度量的、有边界的物体。例如:

She arrived on time./He’ll be here in a minute./She stayed there for five months./She passed the time happily./We’re getting close to Teachers’ Day./She’ll have her degree within three years./Her stay in China extended over many times.

在这两种情况中,未来都在观察者前,过去在观察者后。(见图10)

2.表示时间关系的纵向空间隐喻

纵向轴投射到时间喻也分为两种情况:(1)时间被看作是一条竖直轴上的点,较早的时间位于竖直轴的上方。(2)人沿着竖直轴从上往下走向未来。

时间被看作是一条竖直轴上固定的点,较早的时间位于竖直轴的上方,例如:

from 2001 up to 2020/Up to now they’ve had very little to say./from the Middle Ages up to the present day./They were using charcoal right up to my day./Up until the early fifties there was no shortage...

上述例子将时间看作从下往上沿着竖直轴移动的点,但运动方式与汉语完全不同。如图10所示。

图10 时间从下往上沿着竖直轴走向未来

纵向轴投射到时间喻的第二种情况是人沿着竖直轴从上往下走向未来,例如:

Stories his father had passeddownto him./The custom has been carrieddownfrom the 19thcentury./It had been occupied as a palace by all our kings and queensdownto James I./There has been a chapel heredownall the years my family has lived in this house.

由上例可见,人沿着竖直轴从上往下走向未来与汉语一致,如图11所示。

图11 人沿着竖直轴从上往下走向未来

由上可见,英语表示时间关系的纵向空间隐喻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在第一种情况中,未来在过去的上方;然而在第二种情况中,未来在过去的下方,因而无法将两种情况整合于一张图中。本文将“up”和“down”在时间层面的概念隐喻映射总结为:未来为“up”,未来为“down”,其映射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 “up”和“down”在时间层面的概念隐喻映射

为何在汉语中“过去为上、未来为下”,而在英文中“未来为up、未来为down”呢?本文认为这和中西文化有关。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认为“过去比当下更好”,因而在汉语中“过去为上、未来为下”。而在西方社会中,既存在“未来不及当下好”的观念,也存在“未来比当下更好”的观念,因而在英文中,“未来为up、未来为down”。

(四)“up”和“down”表征状态的隐喻义

“up”和“down”在状态上的概念隐喻映射为:状态好为“up”,状态不好为“down”。这是Lakoff提出的“事件结构隐喻”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状态的改变”就是“进入某一种状态中”或“离开某一种状态”。在英语中,“状态”可被视作位于竖直轴上的“位置”,“理想的状态”位于竖直轴的上方、“不理想的状态”位于竖直轴的下方。因而进入理想的状态即是往上“走”。“状态”域可进一步分为三个子域:人的心理状态、物理状态、事情发展的状态。在这五个子域中有如下隐喻义:

(1)人的心理状态

有意识为up,例如:When did you wakeupthis morning?

处于比过去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为up,例如:Now that I’m the mother of three Children,I’mupat 5 every morning.

进入更加成熟的生活状态为up,例如:My uncle broughtupthree Children.

正直的品性为up,例如:He is an upstanding person.

无意识为down,例如:One of the brothers was gunneddownoutside his home in Russia.

处于比过去更加消极的生活状态为down,例如:Tom wasdownwith a cold last week, so he didn’t come to work.

堕落为down,例如:That was alow-downthing to do.

(2)物理状态

气质容貌提升为up,例如:She is going to dressupfor the party.

菜品的味道增加为up,例如:What can I use to spiceupthis dull meal?

紧致为up,例如:Have you tightened all the screwsupproperly?

力度增大为up,例如:The wind isup.

硬化为up,例如:My leg has stiffenedupagain, just when I thought it was getting better.

增厚为up,例如:The mist has thickenedupsince this morning, I don’t think it’s safe to go out now.

变软为up,例如:The special cream will help to softenupyour skin.

力度减弱为down,例如:I hope the wind keepsdown,or the sea will be too rough for sailing.

变薄为down,例如:The paint has been thinneddowntoo much.

(3)事情发展的状态

公开为up,例如:He spoke up in the prayer meeting.

消失为down,例如:She waited until the laughter had dieddown.

关闭为down,例如:Make sure you shutdownthe computer before leaving the room.

私下为down,例如:DeepdownI know he must be very proud of himself.

同汉语一样,英语空间介词“up”和“down”在“状态”这一层次所拓展出的隐喻意义之间也存在着规律性,例如:“有意识为up”,“无意识即为down”;“处于比过去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为up”,“处于比过去更加消极的生活状态即为down”……。此外,英语空间介词“up”和“down”在“状态”这一层次所拓展出的隐喻意义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例如:“气质容貌提升”和“处于比过去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当一个人生活得比过去更加积极乐观阳光时,他往往会更加注重其气质容貌。此外,“up”和“down”的隐喻意义在“状态”和其他目标域中也存在重叠性。例如:“正直的品性为up”与“等级域”中“社会地位或等级高为up”存在重叠性。

然而由上可见,英语空间介词“up”和“down”在“状态”这一层次所拓展出的隐喻意义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现象。例如,“气质容貌提升为up”,“菜品的味道增加为up”,然而本文却未能找到相应的“气质容貌变糟为down”,“菜品的味道变淡为down”。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人们在交流中更倾向于聊褒义的话题,因而“状态好为up”的隐喻义多于“状态不好为down”的隐喻义。

此外,由上例可见,“My leg has stiffenedupagain, just when I thought it was getting better.”一例似乎也与“状态好为up”不符。因为在这一例中,“我的腿变僵”明显是情况在变糟。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语言使用中的隐喻义根植于讲这种语言的社会价值观,使用这一种语言的社会中大多数人持哪种价值观在语言中就使用哪种隐喻义。在西方社会中有两种价值观:“状态好为up”和“数量多为up”。英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更倾向于认为“越多越好”,在“状态”这一范畴里体现为“一个物体的某种特质越多越好”。

总的而言,在“状态”域中,状态好为“up”,状态不好为“down”。这些具有交叠意义的映射共同构筑了“状态”的认知域。其认知模型如图13所示:

图13 “up”和“down”表征状态的隐喻义

(五) 竖直域到水平域的投射

英语与汉语一样,也常用竖直方向的位置移动来描述水平方向的位置移动。例如:“He drove up to X.”虽然X与起点位置位于同一海拔高度,在语言使用中仍然用“up”。本文通过搜集整理语料发现,英语与汉语一样,从竖直域到水平域的映射存在以下规律:

前进为up,例如:Move up, 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front.

后退为down, 例如:She refused to back down.

靠近观察者为up,例如:He walked right up to me.

远离观察者为down,例如:Walk down the street, take the third turn on your left.

五、结语

本文论述了汉语中的方位介词“上”和“下”以及英语中的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图示和理据。本文通过实例探讨分析发现汉语和英语在以下方面很相似:(1)汉语的方位介词“上”和“下”以及英语的方位介词“up”和“down”都主要有以下四种隐喻图示:数量、等级、时间以及状态。(2)汉语的“上”与英语的“up”方向一致,汉语的“下”与英语的“down”方向一致。(3)英语与汉语一样,都常用竖直方向的位置移动来描述水平方向的位置移动。本文认为,两种语言一致的原因在于语言来源于身体对世界的体验,汉英民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因而对世界的感知存在共性,因而语言的意向图示结构也存在一致性。

通过语料分析发现,“上”和“下”、“up”和“down”在“数量”“等级”以及“状态”的隐喻意义基本一致,其主要差异在于“时间”范畴:在汉语中“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而在英语中“未来为‘up’,未来为‘down’”。此外,在英语和汉语中,“理想的状态”都用“上”和“up”来表示,“不理想的状态”都用“下”和“down”来表示。然而,是否世界上其他语言也具有这种特质,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观察者介词隐喻
多普勒效应之新讨论
介词和介词短语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你看不见我”
介词不能这样用
基于Android的智慧竞赛APP设计与开发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