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心雨
家长不能贪图一时省事,把孩子交给“不负责任”的电脑、电视、手机进行“托管”,而应当深度参与孩子的童年,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陪伴孩子。
寒冬腊月,窗外天寒地冻,房间内却是一派温暖祥和的景象——灯光温柔,在暖和的床上,妈妈抱着孩子正在讲睡前故事,讲啊讲啊,孩子溜圆的眼睛渐渐变得睡意朦胧,于是妈妈轻轻亲了亲孩子的额头,说了一声:“宝贝晚安。”这是一个幸福家庭的温馨写照。
幼儿时,很多孩子都是伴着父母的睡前故事入睡的。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是很多家长哄孩子入睡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平和地进入梦乡,做一个甜甜的好梦,而且有助于促进和谐的亲子关系。然而,“讲故事”不应仅是哄孩子入睡的一个环节,家长还应将其作为亲子互动的常态,让“听故事”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故事与童年是分不开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有缺憾的童年,“讲故事”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故事在儿童成长中的意义与价值,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多讲故事、讲好故事。
现代生活的节奏虽然越来越快,但是儿童的成长却应该“慢”下来。幼儿时期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在头脑中构建世界的关键阶段,这个世界有太多事物对孩子而言是新奇的,又有太多事情对孩子而言是未知的。面对世界,孩子即使目不暇接,也应当“慢”下来,集中注意力,一点点去探索体会,平静地进行情感表达。然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发现一些家长在生活中选择用让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等方式安抚孩子的情绪,这么做的确能让孩子安分许多,可孩子却不能从这些娱乐活动中有所收获。吵吵闹闹的动画片、短视频,网络上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不仅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了视力,而且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变得暴躁易怒。
家长不能贪图一时省事,把孩子交给“不负责任”的电脑、电视和手机进行“托管”,而应当深度参与孩子的童年,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陪伴孩子成长。
听故事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与视觉媒体托盘而出、缺乏想象空间的特点相比,听故事是循序渐进、有因有果且留有想象余地的,孩子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故事的全部内容,就需要耐下心来,跟着作者的思路去前进、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躁动的心会静下来,注意力被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紧紧抓住,长此以往能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以及专心致志做事的良好习惯。
如何“拯救”一个焦躁的孩子?给他讲故事吧。幼儿园中班的小胖(化名)曾经是一个“急脾气”的小男孩,想要的东西必须立刻得到,想做的事情也要立刻去做,稍有不顺心便会躺在地上哭闹打滚,让家长非常头疼。有一天,小胖想去公园玩滑梯,可那天风雨大作,爸爸说:“等天晴了,我们再去。”谁料小胖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嚎啕大哭,一边哭还一边喊:“你们让雨停!让雨立刻停!”小胖的妈妈按照我的建议,在小胖哭闹打滚的时候,给小胖读故事。一开始,这种策略好像没有任何效果,小胖依然在声嘶力竭地喊,可妈妈坚持心平气和地读,渐渐事情有了转机——小胖哭泣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竟然不哭了,他扭捏地坐在妈妈身旁,又愧疚又好奇地瞅着图画书,妈妈停下来看了小胖一眼,小胖竟然抽抽嗒嗒地说:“然……然后呢?然后小白兔怎么了?”这句话一下子把大家逗笑了,小胖也绽放了笑容。后来,每当小胖发脾气,爸爸妈妈就采取同样的方式开始讲故事,渐渐地,小胖平静了不少,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还培养了喜欢听故事这一爱好。
童年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有时家长会被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搞得不厌其烦,对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攻势无力招架。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也是创新的源泉。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作为家长应当在孩子幼年时期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发展,为日后培养创造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想象的基础往往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依托现实生活,二是对听过的故事进行延伸。因此,讲故事对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小兔子掉坑里啦》这个童话故事中,小兔子掉到深坑里去了,它的朋友们非常焦急,想出了好多救它出来的办法,然而其中很多方法都没有实用性。当家长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时,孩子会随着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进行思考,为了帮助小兔子脱离困境,孩子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去森林里找大象伯伯帮忙,让它用长鼻子救小兔子上来!”还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用绳子绑住篮子,把篮子放到深坑里,然后拉小兔子上来!”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提出了不少有趣的策略与方法。
生动有趣、情节精彩的童话故事带给孩子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给了孩子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也促进了孩子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
幼儿时期的孩子天真浪漫,往往因为“不谙世事”而犯下一些错误,有些小朋友喜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便会动手去抢,有些小朋友喜欢幼儿园里的玩具便会偷偷带回家,以上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还未形成所导致的。
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就不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但生硬的说教不仅不会让孩子理解,而且会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常常是“左耳进,右耳出”,使教育无法达到实际效果。这时,家长就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与其生硬地给孩子灌输,不如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行领悟并且欣然接受。
例如:在我们幼儿园中曾经有个叫福星(化名)的小男孩,他喜欢随手乱丢垃圾,老师与家长多次制止,他依然我行我素,告诉他保洁员搞卫生的辛苦,他却充耳不闻。于是在一次课上,我给大家讲了《瓜瓜吃瓜》的故事。故事里,瓜瓜因为乱扔垃圾给他人与自己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在故事的结尾处,我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我们一定不要和瓜瓜学习哦。”这时,我看到坐在小板凳上的福星眨了眨眼睛,低下头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从那之后,福星真的不随地扔垃圾了,看到其他人随手扔垃圾还会主动跑过去制止,甚至给他们讲一遍《瓜瓜吃瓜》的故事。
讲故事是亲子教育中的一件小事,却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大事。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讲故事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与影响,从而把讲故事的教育效果发挥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