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佳
(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江苏 张家港)
对于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自理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等各方面相对薄弱。基于此,幼儿园在开展各项教学任务中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着手,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进而不断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幼儿能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全面推进,对幼儿园教育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推动着幼儿向更高目标发展。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应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进一步提高小班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有关自理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幼儿掌握一定的基础技能和知识。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幼儿园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做出了改进,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创新,幼儿教育工作得到了提高与增强。但在实际中,一大部分幼儿园还存在培养模式单一的情况,对知识方面的教育比较重视,忽视了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在小班年龄段幼儿中,大部分繁杂的事务是由本班教师完成的,没有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空间和独立空间,没有将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全面渗透到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中,幼儿缺少展示自我的机会,导致幼儿缺乏参与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自主性,对幼儿教师具有依赖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幼儿享受的物质条件愈加优越。在大部分家庭中,家长和老一辈对幼儿的成长格外重视,把幼儿看作家庭的中心,竭尽所能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爱,给他们洗衣,为他们做饭,帮助他们清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导致很多幼儿在幼儿园中不能独自完成穿衣和吃饭。幼儿家长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将幼儿教育完全交给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模式得不到有效建设,这些都是影响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给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阻碍[1]。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裕的生活条件和父母过度的宠爱,使大多数幼儿缺乏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比较差,再加上现代居住区越来越注重住宅周边绿化质量的提升与户外游憩设施的完善,而幼儿作为居住区所服务人口中重要而特殊的人群,他们的需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幼儿活动空间不足,缺乏共同玩耍的伙伴,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刚进入幼儿园时,大部分幼儿需要生活教师或保育员帮忙,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对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提升幼儿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成为幼儿园小班年龄段幼儿的首要任务。在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时,幼儿教师除了在理论方面加强教导外,还要多元化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动手和动脑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例如,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穿插一些教学游戏或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相关活动,使幼儿通过小组间的密切配合与团结协作,充分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幼儿对幼儿园生活和学习有了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之后,能够为培养和提升幼儿自理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幼儿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日常生活,为他们创造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采用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掌握一些基础的生活技能。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小班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自理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幼儿教师应从小班幼儿吃饭、穿衣、睡觉等小事入手,将培养自理能力与寓教于游戏或儿歌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例如,开展“我是自理小能手”的趣味叠衣服比赛,从小事着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四组,幼儿迅速叠衣服时按照教师教的技巧和口诀进行:衣服宝宝要睡觉,对齐门襟门关好。两手放胸前,像把娃娃抱,弯腰看一看,衣服叠好了;叠裤子,很简单,展平裤子在前面。裤腿兄弟心贴心,裤腰裤脚面对面,叠平裤子摆整齐,妈妈夸我真能干[2]。
除此之外,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还应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对小班幼儿来说,吃饭、穿衣等方面的生活技能掌握得不够熟练,需要教师予以耐心的引导,幼儿在模仿和学习中能够有效提升自理能力。如,为了增强幼儿的卫生意识,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幼儿教师在开展小班健康课洗洗手活动中,可以在播放洗手小视频时,一边教儿歌一边向幼儿演示洗手的方法: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上肥皂搓呀搓,清清水里冲一冲,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净。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不仅能够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家长既然交了学费,那么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等都是幼儿园的责任。但是一个孩子从婴儿时期成长到幼儿时期,家长才是孩子人生课程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幼儿在家里生活和学习的时间是最长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幼儿以后的发展状态。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两大环境。所以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和学前教育、家庭、幼儿园密不可分,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家园协作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关心和注意力全都放在这一个孩子身上,生活、学习都照顾得体贴入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妈妈帮你挤牙膏”“爸爸帮你穿鞋子”“爷爷来背小孙子”等现象普遍存在,长期受到家长溺爱的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幼儿园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时候,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回到家中把自己脱好的鞋摆放整齐,做完家庭作业时自己整理书包,睡前自己穿睡衣睡裤等。幼儿老师根据最近的工作内容可以对家长做出要求,如每星期向幼儿家长发放“自理能力发展情况统计表”,及时为家长反馈幼儿的自理能力与发展情况。幼儿教师在收集和整理幼儿在家中自理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时,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应为幼儿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充分展现个性化特点,将家园共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此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通过幼儿教师的辛勤培育,加上家长大力的配合,能够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3]。
小班幼儿的情感特别脆弱,做事情有很强的畏惧感和依赖感,幼儿每天都在进步,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进步,教师都应加以重视,鼓励并引导他们大胆表现。如,在幼儿独立穿衣服时,幼儿在系纽扣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位置系错的情况,教师这时应对幼儿的独立意识进行肯定,对幼儿进行表扬:“自己能系上扣子,特别棒,奖励你一朵小红花。”之后进行耐心纠正:“只是有一颗小扣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我们帮助它找到自己的家好吗?”在循循善诱下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进而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理能力。此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在开展评比中加强幼儿的自觉性,如,开展“我有一双小小手”专栏,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开展评比活动。如自己吃饭、洗手、收纳玩具、取放水杯等。各项内容都可以用图画进行表示,如果有幼儿完成某项要求后,教师则在相对应的地方画上一个小爱心,哪个幼儿得到的小爱心多,就证明他的小手是班级里最能干的。由于幼儿都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因此有表扬和物质奖励的评比活动,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努力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4]。
小班年龄段幼儿有关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教师通过开展趣味性较强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快乐、自主地学习与健康成长,降低幼儿的依赖性,帮助幼儿掌握基础的生活技能。通过开展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进而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