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敦
(福建未来空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12)
为应对市场环境及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不少企业开始注重自身规模的扩大与整体财务实力的增强。在此背景下,企业所遭遇的风险问题愈发复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投资风险,若不对投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成因进行准确识别与科学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企业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投资损失。所以,企业有必要对各种风险进行准确的把握,对其影响因素及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弥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的漏洞,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防范与控制机制,同时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并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将风险控制植入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进而增强自身财务实力,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
流动性风险一般体现在对现金流的控制上,通常会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力。在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果企业市场成交量严重下滑,或者交易对手存在重大管理失误,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出现筹资难、投资资金回收困难以及项目搁浅等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与有效管理,企业很可能会遭遇破产及重组的危机。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投资项目,均会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决策管理层审时度势,冷静应对,从而避免流动性风险所引起的资金链断裂、项目搁浅等问题。
投融资是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的主要内容,当企业存在违约行为时就会遭遇信用风险,导致投融资资金利用率严重下降,进一步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等问题。而当被投资对象及融资对象不按照合同履行其责任义务时,企业也会面临信用危机,遭受信用风险。从目前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绝对信息对称是很难实现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对客户是否存在违约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例如,客户方面给出的经营状况与财务现状信息模糊,企业对其详细信息掌握并不到位,导致重大决策失误,此时企业所遭受的信用风险就会放大。社会信用与企业能否筹措更多的资金有直接联系,对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具有重大的影响,信用风险存在长期性、潜在性、不可控性特征,这会阻碍企业资金筹措与优质社会形象的树立,严重时还会造成企业信用链条紊乱,难以再次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所以,从长足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有必要将对信用风险的识别、防范与控制纳入企业财务管理战略规划范围内,坚守信用,并维护自身社会形象,从而获得行业中的竞争优势[1]。
筹资风险来源于企业资金筹措的过程,是企业必须要应对的一项财务管理风险。当前,受筹资渠道狭窄的影响,不少企业均存在筹资风险。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企业负债率有所上升,再加上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合理与经营不当的影响,企业筹资风险发生概率增大。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局势剧烈变动,新冠肺炎的后疫情时代影响严重冲击着金融市场,导致企业外部市场的资金流动性降低,并引发金融危机,给企业资金筹措带来了巨大困难。所以,对企业而言,应当持续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合理规划筹资比例,从而做到对筹资风险的有效防范。在实践过程中,企业有必要立足实际选择合适的筹资模式,并开展多元化的筹资活动,充分运用已筹集的资金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投资是企业获取资金回报的主要方式之一,当预期收益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时,企业会面临较高的投资风险,但这也意味着高投资收益的回馈。投资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企业应当基于对环境因素的深入挖掘,实现投资风险管控与投资收益提升的统一。在投资风险管控的过程中,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风险识别,这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要做到对投资风险的精准识别,除了做好前期的风险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外,还要加强中后期的风险监控,这要求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如果企业决策者及管理者对风险预警、防范与控制的重视不足,并未围绕风险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制度体系,那么企业就会面临严重的投资风险。例如,部分企业在投资项目建设时,并未经过规范的决策流程,中间论证环节缺失,与合作伙伴间的权责利划分不清晰,企业后期的投资风险控制难度就会加大。而一旦能够实现投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保证投资得当,企业的整体效益就会迅速提升。反之,如果投资风险控制不到位,企业也将承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企业的社会形象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2]。所以,对投资风险的有效控制,应当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
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投资风险是由于客观因素引起的,企业难以完全规避投资风险。可控的投资风险一般产生于投资决策的提出过程中,当企业出现投资决策失误时,投资风险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对此,企业决策者及管理者要基于对投资风险客观因素的深入分析,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建立健全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通过降低投资决策中的主观随意性,实现对投资风险的有效控制。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建立投资风险评估机制,由企业内部专业人员联合外聘专家全面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确定投资依据及预期收益目标。其次,建立专家咨询团队,吸纳财务及投融资等方面的专家科学标定企业投资的具体方向、预期收益、潜在风险及资金回收期限等。最后,规范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决策管理层先提出投资决议,经过专业团队的多轮论证后确定具体的投资方案与投资业务流程,再将其交于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正式开始实施投资项目[3]。
1.加强筹资活动控制
企业筹融资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为了支持企业正产运营,另一方面是致力于满足企业投资的需要。企业在筹融资过程中,应当对融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好融资预算管理工作。在分析融资需求时,企业有必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原则,分析融资期限、复现成本、融资方式以及融资数额等重要内容,确定融资方式符合LPR政策要求,并适当地调整融资比例,同时确定募集资金数额是否充分满足企业未来投资活动的需要。
2.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当前,企业融资主要渠道为银行贷款,具有单一化的特点。为了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企业可以考虑引入保险资金。财产保险公司对企业投资项目有一定的兴趣,与银行贷款相比,保险资金借款期限长、成本低。另外,企业也可以依托集团信用评级进行债券融资,通过发行债券提高资金还款期限与项目投资收益期的匹配度,一方面,可以缓解企业资金的还款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在具体融资实践中,企业除了对资金筹措数量及进度进行充分考虑之外,也应当高度关注筹资成本及其风险的有效控制。
企业对风险的预警、防范与控制效果的高低与否,受人为因素的直接影响。为了能迅速追究重大风险问题的相关责任人,企业有必要建立风险追责制度,达到风险预警、防范与控制的目的,同时规范、约束企业人员的行为。在制度中明确指出企业不同部门及岗位的风险责任归属,细化风险控制权责,并建立权威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确保风险控制的严肃性,充分发挥这一组织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全员参与风险防控的积极性。当企业发生投融资或利益分配行为时,财务人员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深刻践行企业风险控制制度,主动进入业务前端参与决策流程,不是仅将自身工作责任定义为简单的财务核算,而是要发挥自身的财务监督与管理职能,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如果财务人员严重违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伪造财务文件,导致企业面临重大的经济损失,则应自行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企业予以辞退、罚款等处理,并追求其经济责任,从而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确保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4]。
1.合理安排融资结构
根据上文分析,企业所得融资资金一部分应用于投资中。因此,企业对融资结构进行合理安排时,要对企业投资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如规模大小、周期长短、投资资金应用情况等,做好融资与投资的有效对接,防止错配风险的发生。
2.做好资金预算的分析和控制
企业投资风险的主要动因在于对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控制不当,所以,企业在实际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应当做好对资金预算的分析,发挥预算的预测、控制与协调作用,合理控制现金流,确定有效的资金使用节点,规避资金的无效使用情况,从而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从而降低流动性风险。
风险防控是长期、系统性的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提升息息相关,需要全员参与其中。这不仅是财务部门单独的工作职责,而是企业全员的共同责任。企业决策管理层应当在业财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将风险防控贯穿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树立企业全员的风险防控参与意识与全过程管理意识。为了保证风险防控效果,企业需要设置专人专岗承担风险的识别、分析与控制工作,同时协调好该岗位人员与企业其他部门间的关系,通过加强企业内控,将风险防控覆盖到企业业务活动的全过程,挖掘企业的潜在风险问题,并对问题及时处理。除此之外,加大风险防控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全员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看待风险防控,使员工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明确不同类型投资风险的危害,进而主动参与到企业风险防控当中。企业决策管理层要认识到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与企业全员的支持密切相关,应积极培养现有人员的风险防控能力,以便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及时发现、上报潜在风险,确保风险问题的有效处理。企业文化对人员思想的积极影响已经得到充分证实,所以,企业也应当注重从文化角度切入风险防控工作,通过营造良好的风险防控氛围,让风险防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
企业面临的风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一旦影响企业风险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发生巨大变化,企业就有可能面临重大的风险威胁。所以,企业有必要对影响风险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进行准确的把握,建立风险预警管理机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对风险预警措施进行动态调整。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风险预警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在选择、应用风险指标时,要坚持合规性、科学性及可行性原则,以便做好对风险的准确评估与精准应对。例如,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成本、盈利等息息相关,在建立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时,也要将筹融资风险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本控制指标及财务杠杆指标等纳入指标体系中。再如,两利四率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要在指标体系中体现两利四率。在指标的应用过程中,通过风险指标与实际风险控制执行的差异化分析,及时、准确地发现风险并及时应对,以免风险危害的进一步扩大[6]。
1.开展科学、合理的投资
企业投资决策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满足企业长足发展目标,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的确定。在确定投资方向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对国家新经济政策密切关注,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发展优势特点及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最终的投资方向,确保企业投资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一致[7]。基于此,制定未来投资目标,以降低投资的盲目性。对于投资资金的使用,要将其控制在年度投资预算范围内,既要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也要实现资金平衡。
2.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体系
投资管理涵盖投资可行性审查、投资合同管理、重大投资失误止损以及投资目标达成监控等重要内容。上文提到,对于投资可行性的审查,可以通过组建专家团队来实现。对于投资相关合同的管理,一定要严格审核合同的规范性用语和责任义务分配条款,确定合同与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合同范本保持一致。为了做好重大投资失误止损工作,要基于对投资风险的准确分析,确定多个投资退出路径与止损方案,以有效应对重大投资失误。此外,应将投资目标达成与绩效管理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合理的绩效管理手段来检验投资目标是否在规定期限内达成[8]。
当前,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市场环境愈发复杂。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应当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全局视角,以问题为导向,对风险防控的有效措施进行持续探索,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从思想观念转变、制度制定、制度执行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在思想观念方面,应树立企业全员的风险防控意识与全过程管理意识;在制度制定方面,应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与风险预警防控制度,制定风险追责制度;在制度执行方面,应以风险防控为核心,切实贯彻国家经济政策,加大企业制度执行力度,从而提高企业风险防控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