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对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生产关系的调适论析

2022-11-25 22:14刘文健刘景岚
关键词:资本家陈云工人

刘文健,刘景岚

(1.东北师范大学 学校办公室,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中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直接领导的。因此,关于陈云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思考理路、所做的决策、重要节点发挥的作用等内容,成为陈云研究的一个热点。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陈云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述评中,作者将相关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陈云同志文稿选编》《陈云文选》等重要文献的出版成为掀起前两个阶段研究热潮的重要原因(1)王骏:《陈云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述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研究组,《陈云研究述评》(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但是在《陈云文集》《陈云年谱》(修订本)等重要文献出版后,对陈云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研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本文充分利用《陈云文选》《陈云文集》《陈云年谱》(修订本)等相关文献,对陈云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调适生产关系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955年下半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快速推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提出了加快速度的要求。在1955年10月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从农业合作化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加快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287页。。同年12月初,毛泽东直接作出指示,要求“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414页。。随后不到半年时间,资本主义工商业就在一片“敲锣打鼓声中”于1956年3月末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卷),第422页。。快速实现的全行业公私合营除了因准备不足、相对粗糙而在清产核资、企业改组、生产安排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外,还在生产关系方面存在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国家与资本家的关系、资本家与公股代表的关系、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的诸多矛盾中。作为这项工作直接领导者的陈云如何认识并处理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当时的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甚至国家命运。下文将从陈云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对以上诸多矛盾处理的角度,分析其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适。

一、包袱还是财富?陈云对资本家与国家关系的调适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是否保证资本家的利益、是否安置他们工作、如何认定资本家的政治身份是资本家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事关工商业改造能否平稳过渡、生产能力能否提升、统战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陈云对这些问题有着清醒认识。早在1954年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的指示中,他就提出了“前进一行,安排一行”的办法,主张将工商业资本家接收下来。1955年末全行业公私合营开始推行后,陈云又主张“所有的资方实职人员,应该全部安置”(5)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他认为公私合营后企业内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不再是靠剥削工人赚取剩余价值的剥削者;而他们所具有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经验正是国家建设、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陈云认为资本家的财富既包括机器,也包括他们所具有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并且后者的重要性“不下于机器”,明确指出把这些人接收下来“决不能讲是包袱,而应该讲是财富”(6)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1页。。因此,陈云主张在对资本家进行改造的前提下,要确保他们保持较高的收入水平;发挥他们在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工作安排上做到“有职有权”;通过教育、学习等途径将之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一)在工作安排上“有职有权”

作为党内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国家领导人,陈云深刻地认识到“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深知通过革命斗争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人才缺乏的困境。因此,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陈云将有技术、有业务经验的资本家看作国家的财富,将“运用资本家的技术和经验”与“发动群众”作为搞好生产的两个重要条件,力主安排资本家在企业内继续任职,甚至主张吸收他们到业务管理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继续发挥他们在生产中的作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一部署体现了陈云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的战略视野,但同时也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阻力。破除阻力最重要的是做好各级政府人员和合营企业内部工人的工作,打通他们的思想。为此,陈云强调,“把资方人员安排在原企业当经理,这是政府的政策”,“他们(资本家)中有的人有技术,有业务经验,国家也需要他们”,“政府安排资本家并不是对资本家特别好,而是因为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好处”(7)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302—303页。。他进一步从政治角度强调工作安排的合理性:把资本家拉进来“唱对台戏”,以促进我们在业务方面提升自己,不忘“干革命”(8)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329—331页。。在实际工作中,陈云指示“不应该让有经营能力的资方实职人员坐‘冷板凳’,而要尽可能地使用他们”,真正发挥他们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9)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287页。。不仅做工人和各级政府人员的工作,陈云还向中央领导做工作,以推动中央统一认识的达成。1955年10月下旬,陈云两次陪同毛泽东与工商界代表人士谈话,并在第二次座谈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关问题提出了六点意见,其中一条专门阐述了“全行业合营条件下,需要有适当的计算利润的方法,需要对资方人员有适当的人事安排”。毛泽东对他的发言表示赞同,号召资本家“安下心来”,并做好对同行的宣传教育工作(10)金冲及、陈群:《陈云传(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69页。。这两次谈话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资本家的人心,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二)主张资本家的政治身份随生产关系变化而变化

实行公私合营后,根据企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前提,陈云对资本家在企业内的角色和身份进行重新界定:“他仅是和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参加工作一样,不能像从前那样以资本家的身份来管理工厂了。”(11)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288—289页。他认为由于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资本家的工作目的也发生了本质改变:“过去为利润工作,现在为国家工作。”在这样的前提下,对资本家进行改造成为可能:“把他们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干部。”(12)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302—303页。“劳动者”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是一个与“剥削者”相对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般是属于“人民”的范畴。也就是说,陈云认为“资本家”并不是一个终身的标签,他们通过改造就可以融入“人民”之中,甚至还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干部”。对于安排资本家职务高低的标准,陈云认为就是“工作态度好不好,积极不积极”,只要“工作态度好,有本领”,即使现在安排得低了,将来也会得到纠正。“工作态度”在这里不仅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还包括工作的目的是剥削剩余价值还是为人民服务、是不是拥护党和人民政府等政治因素。因此,陈云特别强调资本家在改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政治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实现政治身份的转变。

(三)经济利益上保证他们的收入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原来的“四马分肥”利润分配形式逐渐被定息所取代。陈云认为,实行定息后企业内的生产关系、国家对企业的关系、资本家对企业的关系都会发生本质变化:资本家通过定息可以保持“在一定时期内的定额利润”,而企业可以“基本上由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来经营管理”(13)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288页。。根据1956年2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4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在公私合营企业推行定息办法的规定》,按照国计民生的需要和各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等因素,私股定息的息率在一厘到六厘之间。在经过五个月的施行后,陈云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统一将年息定为五厘,并且对于现行超过五厘的“照旧支付,不予降低”。在核产清算过程中,陈云通过签发指示要求将“不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呆滞物资,要适当估价,尽可能不列作待处理财产”(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卷),第427页。,有效保证了资本家的利益,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工资是资本家的另一个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定息是根据资本家的资产情况进行分配的,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小资本家来说,定息的数量是有限的,甚至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工资的多少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在1955年11月召开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会议上,陈云明确指出,对资本家的工资实行“一般地(不是所有的人)不降低”,即使他们的工资比国有企业的标准高,也可以采取暂时保留工资的办法,以保证资本家的收入(15)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287页。。此后,陈云又多次强调对资本家不予降低工资,并推动将这种工资体制制度化。1956年10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新公私合营企业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第五条“关于私方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明确指出:私方人员的工资待遇,应该按照对职工工资的同样原则处理。在评定工资的时候,除了按照资本家现任职务和工作能力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的经验,并且适当照顾他们的现行工资水平(16)《国务院关于新公私合营企业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日报》,1956年10月17日,第二版。。确保资本家较高的收入水平并不是一味地政策照顾,而是综合他们“工作能力”“技术能力”“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诸多因素,体现了陈云在收入分配上以能力为标准、多劳多得的原则。

二、外来的主人与曾经的主人——陈云对资本家与公股代表关系的调适

根据1954年9月政务院通过并实施的《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在对私营企业进行财产清理估价、清理债权债务后,向企业派出公方代表,同私方代表共同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快速推进后,公私双方的共事关系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建立,并且双方都缺少共事的经验,公私关系必然会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经历了1952年的“五反”运动后,资本家对于政治运动已经非常敏感,而1955年末又恰好处于“肃反运动”时期,综合考察当时的政治环境与企业发展情况,可知公私双方在不同方面处于高度“不对等”状态:在政治上,公股代表作为国家政权派驻企业的管理人员具有绝对优势,而私方代表作为“专政对象”则居于绝对弱势地位;在生产技术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一般情况下私方代表占有优势,而公股代表相对较弱。在一些公股代表以阶级斗争为理论指导、私股代表以股权比例为管理依据的分歧下,双方产生矛盾势必不可避免。双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公股代表对私方代表的疏离:一些公股代表认为“同资本家打交道就是立场不稳,因而远而避之,甚至对资本家的积极建议,也置之不理”(17)《认真办好公私合营企业》,《人民日报》,1955年5月25日,第一版。。甚至在一些合营企业中“只有公股代表,而没有私股代表”,私股代表实际上“已成为附属与陪衬”(18)张忠民:《公私合营研究(1949—1956)》,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322页。。这种矛盾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也必然会产生影响。

陈云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指出在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公股代表与私方代表共事得好不好,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发挥资方人员在生产中的作用和能否有效地把资方人员改造成为劳动者的重要问题(19)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314页。。针对公私双方的矛盾,陈云首先从提升公股代表业务能力的角度,指出“公股代表的工作是公私关系好坏的关键”,因此要求公股代表“要提高本领,不懂就要学习,否则就站不住脚”(20)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288页。。他要求不仅要对私方人员进行思想改造教育,也要对公股代表进行教育,尤其要进行业务教育。双方出现矛盾时,在承认资本家具有业务优势的前提下,公方代表应做好“经常听反对的话”的准备和资本家同公方人员“抬杠”的准备。其次,对各地政府处理公私双方关系提出明确要求。陈云要求各地党政机关应该领导业务部门总结公私双方共事的经验,并据此制定出公私双方共事的制度和办法。在具体工作方面,他要求各地党政机关分别召集公股代表和私股代表开会,收集双方的意见,对双方进行教育,解决公私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他还主张地方政府与当地的工商联、同业公会等组织共同解决企业中公股代表与私方代表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由这些组织加强对资本家的教育和解释说明工作,并建议这些组织与公股代表处理好关系(21)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第19页。。最后,及时消弭公开场合出现的资本家与公股代表之间的矛盾,营造公私双方良好的合作氛围。1955年11月举办的全国工商联执委会第二次会议上,一些工商联的公方代表向资本家示意要“挖思想根子挖得深些”,造成了参会资本家思想紧张、会议气氛凝重。陈云了解情况后主张资本家不能只有自我批评的一面,还要有批评公方的一面,并通知参会的公方代表“不要去勉强那些不愿在大会上做自我批评的人去做自我批评”,扭转了大会出现的紧张氛围(22)金冲及、陈群:《陈云传(下)》,第971页。。

除了这些基础性工作,陈云还对两项具体工作即定期邀集工商界人士举行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和组织业务(生产)改进委员会进行了部署。1956年7月初,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中央级座谈会。在会议总结发言中,陈云指出座谈会的作用在于听取工商界人士对国家相关政策、企业运行发展等方面的意见,为企业内公私双方开展工作构建大的和谐环境;“按行按业”设立的业务改进委员会以中共为领导,吸收资方人士、非党人士参加,主要目的在于发挥资方人士在业务方面的优势,就业务问题进行讨论。陈云对于通过组织业务改进委员会促进公私双方改善共事关系尤其重视。他表示,为了发展生产,“我们不这样做不行,要这样做没有资本家也不行”,甚至还提出了“向资本家学习”的任务(23)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第50—51页。,有效缓解了公私双方矛盾,推动了正常生产秩序的建立。

三、公私变化后企业的内部矛盾——陈云对资本家与工人关系的调适

新中国成立后,私营企业工人在“五反”运动中通过检举、揭发资本家的“五毒”,逐渐形成了与资本家的阶级斗争意识,广大工人甚至在运动中剥夺了资本家对企业的财产所有权、生产管理权和人事雇佣权(“三权”)。运动过后,工人群体继续在工会和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了监督生产小组、企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有很大的权力,普遍产生了“工人当家做主”的意识。这种情况加上国家对资本家“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导致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这也是为什么中央吹响公私合营号角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一个重要原因。

私营企业的工人对公私合营怀抱诸多期待:从经济利益角度,他们期待通过合营成为“国营工人”,进而实现涨工资、提高劳保待遇等;在政治地位方面,他们期待企业性质转变后进一步提升在工厂内的地位。但在公私合营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工人发现最大的变化是“说话不算话了”、权力没了,监督生产小组、企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在公股代表进入企业后也基本失去了作用;而涨工资、提待遇等经济利益也需要一个过程。相反地,资本家群体在国家政策的安排下,“过去是经理,现在还是经理”,并且工资待遇保持不变。这种情况很难让工人心理平衡。

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陈云一直非常关注公私合营企业工人的情绪,注重发挥工人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明确职工“是我们的依靠力量”的重要地位。在1956年3月底全国范围内刚刚大体完成公私合营时,陈云即指出“政府的政策是要提拔一部分工人干部为企业的领导人”;对于安排资方人员在原企业担任领导,他强调要向工人解释清楚前后的变化(24)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302页。。在不同场合,陈云多次强调“必须向职工群众进行教育”,向他们说明团结资方对于发展生产、实现工人自身利益的重要意义。他还要求资方人员、公股代表共同做好职工群众的团结工作。但此时工人群体的不满情绪已经扩散,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他们对于工资水平不能与国有企业看齐、在企业内没有提高地位等情况的不满,要求政府给予调整。对此问题,陈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照顾工人情绪,加强教育

陈云要求加强党、团、工会等组织在处理资本家与工人关系中的作用,开展对职工的教育工作。第一,使工人知道“改造资本家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对工人阶级最有利的事”,因为如果资本家阻碍企业生产,“实际上对工人也无好处”(25)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第69、72页。。第二,让工人认识到过去的工人监督生产与现在“定息之下的国家管理生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企业发展的进步。第三,资本家在公私合营后“有职有权”,是他们以国家公务人员的身份行使企业管理工作,与之前的资本家身份具有本质的不同。为照顾工人情绪,陈云要求资本家以“适当时机和方法向工人作自我批评,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工作”,但在资本家向工人做自我批评时,“要帮助他们过关,不是形成一次‘五反’”(26)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第67—68页。,以此来缓和双方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他还要求工会和党团组织作为工人代表与资本家多接触,充分了解双方的诉求。

(二)充分肯定工人对于经济利益的诉求,要求公股代表重视职工福利

陈云对公股代表为了完成生产任务而忽视职工福利的情况提出批评,要求公股代表应该认识到“我们革命和提高生产的最后目的,是为了工人生活的改善”(27)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第70页。,指示给未办理劳动保险的公私合营企业职工及时办理保险。在为集中解决工人工资问题而召开的全国新公私合营企业工资会议上,陈云提出,对于合营后工资标准比国有企业高的不予降低,标准比国有企业低的逐步增加,困难行业也要进行工资改革,增加工人收入。陈云还曾专门做出批示:“资本家工资不减,怎么能减少工人的工资呢?”(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卷),第430页。陈云还要求公股代表的工资绝不能超过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有了公股代表的工资参照,工人感到非常满意:“到底是共产党的干部,不为名,不为利,为民着想。”(29)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编:《走近陈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在肯定工人利益诉求的同时,也通过公股代表的示范作用降低了工人的心理预期,提升了他们的政治认识。

(三)在公私合营企业中恢复和建立企业管理委员会

由于企业内已经派驻公股代表并组建党、团、工会组织,因此对于恢复管理委员会一事公私双方均表示不能理解。陈云指出,恢复管理委员会并使之“有相当权力”,其主要意义在于改善资方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资方人员和职工关系不改进,资方就不能得到融洽的工作环境”(30)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第128页。。恢复和建立企业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就在于为双方实现有效沟通搭建平台,推动双方关系和谐发展。

(四)要求资本家为改善双方关系做出努力

公私合营后,资本家对于与工人的关系并没有足够重视,许多人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应付态度处理与工人的关系,甚至有少数人挑拨职工与公股代表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陈云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向工商界代表指出,改善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要估计到历史遗留下来的对立情绪,要大家共同努力来转变这种情况,资方人员尤其要采取“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即“避免一切不利于团结的言论和行动,要纠正少数私方人员不正确的行为”。他还要求全国工商联拟出几条标准作为对资方人员的要求,比如“对职务方面要守职尽责;对职工方面要靠拢工人;对学习要积极努力;贡献经验、贡献能力,又要改变旧思想旧作风;对人对事,一切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等内容(31)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第128—129页。。

四、合理的限制与改造——调适生产关系的基本前提

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方针。在随后的公私合营过程中尤其是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向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完成了初步改造。但是对资本家的利用、限制和改造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陈云力主对资本家“全部安置”,并通过定息、工资等形式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通过安排实职保证其在工厂内“有职有权”,其目的在于发挥他们在生产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作用,主要是突出对资本家的“利用”方面。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陈云同样认识到对资本家限制、改造的必要性。他指出,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还没有发生完全的变化”,“在和平改造中,给我们工作也带来消极的因素,资产阶级的毛病(资产阶级思想作风等)带到工作上来了”,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我们会犯右倾的错误”(32)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第66页。。对于吸收资本家进入业务部门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个人主义行为、投机倒把的资本主义经营思想、贪污盗窃等,陈云都有清楚的认识(33)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336页。。事实上,对资本家合理的限制与改造正是陈云对生产关系进行调适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形式。

(一)在经营管理权方面的限制与改造

虽然陈云一直强调安排私方人员要“有职有权”,但前提是私方人员要经过充分的思想改造,而不能再像原来的资本家那样行使他们的经营管理权。对他们经营管理权进行限制和改造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专业公司限制改造资本家。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夕,为加强对私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的管理、安排全行业的生产和进行行业内部的改组,在陈云领导下各行业根据企业数量成立了专业公司。陈云明确指出,专业公司既要承担经济任务,也要承担政治任务,即在“管理加工订货,管理生产,指导技术改进”的同时,还要“设立政治机构,对职工和资本家进行教育”,负责对企业和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4)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290页。。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随着企业的改组整合,专业公司的作用愈发明显,管理权力也明显扩大,通过专业公司限制改造资本家经营管理权的功能也愈加突出。例如针对一些人认为上海市资本家担任正厂长数量较多、比例较大的问题,陈云表示“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我们定的,但是“我们抓专业公司,这是不能让步的”(35)陈云:《陈云文集》(第2卷),第681页。。二是在企业内部限制改造资本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公股代表、党组织、工会和工人已经对资本家形成了“绝对优势”,甚至出现了让资本家坐“冷板凳”、不愿意用资本家的现象,表现出“限制有余,但改造不足”的情况。陈云强调,一定要在工作中改造资本家,“对资本家不使用,就不可能把他们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36)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339页。。他多次提议要与资本家搞生产竞赛,提高生产效率,其本意在于通过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发展速度,使工人和资本家认识到社会主义经营管理的先进性,从而实现对资本家在思想上的改造。

(二)对资本家经济收入的限制

从“四马分肥”到提倡实行定息,以及一直强调保证资本家的工资收入,甚至一度提议对资本家的家属进行安置,陈云这一系列确保资本家利益措施的前提是他们要为社会主义工商业发展服务,目的是发挥他们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维护这一群体的稳定。陈云对资本家支付定息政策是在经济总量上进行计算的,当时全国工商业资本家总资产共计33亿元,按5%定息计算,一年共1.65亿元左右,“用这点钱,便把中国的资本家统统包下来了”(37)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289页。。但是对于资本家收入过高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陈云是有清醒认识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的。针对一些资本家资产较多、获得定息数量较大问题,陈云表示可以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等形式限制他们过高的收入,“这样一些办法,都可以成为政府手里的一种约束资本家收入过多和对他们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手段”(38)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289页。。另外,他还提议对少数工资过高的资本家在公私合营后“生活也不会发生问题”的前提下进行降低工资处理。

(三)注重以疏导形式进行限制和改造

陈云的相关著作和言论绝少见激烈的言辞。正是这种稳中求进的风格,使得陈云对资本家的限制改造也是以疏导为主,而不是采用激烈的斗争方式。如上文提及的定期邀集工商界人士举行座谈会和组织业务(生产)改进委员会,既是改进企业内部公私关系的重要载体,也是陈云以疏导的方式限制改造资本家的重要手段。陈云指出:“任何一次座谈会,都必须预先通知,预告座谈内容,让工商界方面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意见。”(39)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第58页。“预先通知”“充分准备”正是一个对资本家进行改造的思想酝酿过程。由中共方面领导、资方人士参加的业务改进委员会对资本家的疏导、引导式限制和改造作用亦非常明显。他还特别强调:“会议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固然要注意方式,但主要应提倡百家争鸣,有意见大家讲。”(40)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第67页。既要充分发挥资本家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优长,又要实现对其有效的限制改造,同时还要照顾工人情绪、创造稳定和谐的公私双方合作共事的环境,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的指导下,陈云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资本家的限制改造采取了有效的疏导方式。

五、结 论

由于缺少国家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未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影响,但一直没有放弃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自己的建设发展道路。陈云等中央领导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对国家与资本家的关系、资本家与公股代表的关系、资本家与企业内工人的关系的认识与处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更体现了陈云作为一名优秀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与胆略。

(一)将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陈云将资本家看作“国家的财富”,主要是基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他认为,私营工商业者对改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是有经验的,对工商业的管理是有优势的。在对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不仅要在公私合营企业中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在国有企业中也应该充分加以运用”。他指出,应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中“一切有用的东西,看成是民族遗产,把它保留下来”(41)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314—315页。。可以看出,陈云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与资本家的政治身份分离,只是将之作为提高生产能力的工具。在对资本家进行教育改造基础上,陈云将企业内部公私双方的关系定性为“生产业务中的公私关系”,把推动生产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灵活运用,是在对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准确认识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决策,尤其在当时很多人对资本家有“否定一切的粗暴态度”的环境中,陈云做出这样的论断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二)对生产关系变化准确把握

陈云多次指出,在实行公私合营和资产定息后,企业中的生产关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此条件下,资本家已经具有国家公务人员的性质。他认为,资本家在经过“埋头苦干的工作考验”后,即可将之看成劳动者,也就是说“资本家”并不是一个终身的标签。在企业内部,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矛盾随着资本家身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再是主要矛盾,工人、公股代表和私方代表应该团结合作,发展生产。这种对生产关系变化的准确判断是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准确把握,是对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斗争思维转变为国家建设思维这一正确趋势的顺应。对资本家的合理限制与积极改造,既是对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也是正确处理资本家与国家、公股代表和工人关系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形式。

(三)不忘共产党人初心

陈云坚持认为,进行公私合营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力,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民谋幸福,“公私合营企业、合作企业的职工和从业人员的劳动收入,不应该比社会主义改造以前降低,而应该在努力生产、改善经营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增加”(42)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320页。。为了提高公私合营企业生产水平,他一再要求公股代表要听取资本家在生产方面的意见,而不要一意孤行,“我们是做官,还是干革命呢?不要官做久了,做大了,忘了干革命”(43)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第330—331页。。“干革命”在陈云当时的语境中,就是正确掌握国家政策,允许资本家指出生产中的错误,提高生产能力。

猜你喜欢
资本家陈云工人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My plan for new term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陈云令人起敬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