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机理探析

2022-11-25 22:08臧乃康
理论探讨 2022年1期
关键词:政党权力生态

◎臧乃康

南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党内政治生态建设[1]87-88,强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1]28。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从系统、总体、关联的视角来揭示政治生态的意蕴,对生态的认识逐渐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范畴,“政治生态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生命体的生存状态”[2]。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价值支持、制度安排、环境分析、净化应对等方面,把风清气正作为党内政治生态是否健康向上考量尺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3],探讨和研究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机理,对养成和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着本源性意义。

一、以政治认同为纽带:党内政治生态生成发展的文化机理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归属感。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把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作为治国理政的有效工具和方法。政治组织以政治认同为政治共识前提,在政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中政治认同不可或缺。政治认同是奠定政党生成发展价值基础,政党作为人类政治意识形态发展到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意味着特定利益或价值获得群体或集团的认同,并付诸行动。实践表明,一旦这种共识或认同破裂,其目标路径、主导力量、社会基础则会发生重大改变或重组。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政治认同,把先进文化传导给政党的每一个成员或组织,扩散给社会公众,把党内外的各种积极要素联结起来,凝聚政党、政府、社会等各系统的力量或资源,形成独有的政治生态。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评价党内政治生态、确立政治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诞生、发展、壮大。在党的百年历程中,正是因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奋不顾身,投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来凝聚政治共识,恪守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净化政治生态的价值前提和伦理基础,为无产阶级政党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提供坚定的政治定力和不竭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从源头上净化政治生态,必须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每一个党员和党员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4]132,政治信仰是政治认同的价值资源,“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5],信仰与政治生活中的价值、目标、诉求、期待密切关联,社会成员因不同的信仰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评判或价值追求。政治制度的建设总是围绕着实现和保障一定的价值而展开,并且制度在生成和规范公众行为的过程中,传递和阐释着这一价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夺取胜利是因为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坚定的信仰、统一的思想、强大的纠错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灵魂,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政治信仰,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成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建设积极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将党的价值观的内化、转化、熔铸在政党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1]31。党员干部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辨识取舍主流和支流、积极与消极,聚合引领政党的精神力量,构建净化政治生态的价值指向和文化基础。

(二)营造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是指政党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并被其成员自觉接受和践行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6]。净化或培育党内政治生态,离不开党内政治文化的浸润滋养。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态生成的无形资源,具有引导党员的政治认知和行为取向的价值导向功能和政治教化功能,使得党员在潜移默化中把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苏联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中,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遮蔽或变异了党内民主,特权进入或渗透至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活规则被腐蚀变形、扭曲异化,少数党员干部将手中的公共权力演变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粗暴地破坏和改变了党内政治生态。人们的行动受对事物的预期影响,而预期的形成又受共同的文化影响[7]245。苏共长期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催生纵容了一些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恶性膨胀,变成扫除异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当然,来自权力构架影响力比价值观更为直接,腐败的生成“因为他们的内在价值观不得不与外界压力进行较量,而且这些外界压力往往比内在价值观更有影响力”[7]25。这表明,来自权力构架的外部压力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成因之一。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在党内政治文化中体现为双重组织价值:一方面强调组织纪律和统一意志,倡导党内的包容精神、妥协精神;另一方面,强调党员权利平等和表达自由,主张党内的平等精神、法治精神,从而既保持党的团结统一,也激发党的创新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赋予市场和社会多样化的机会或可能,这给党内政治文化带来影响:一些党员在诸多政治或价值选项面前,出现动摇、怀疑,甚至生成认同危机。政治共识的要义是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诉求的聚合,通过地位相近、利益相似的人们共同诉求,阐明并整合群体的利益与愿望,唤起一致或共同的价值观,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因此,要形成党组织成员所接受的政治文化,才能成为政治动员或意识形态的手段或工具。民主集中制是形成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的价值引领、行为规范、制度安排,“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8]26。

(三)遵循先进的政党文化

“政党文化的本质是政党意识的转化过程”“政党意识的外化形态”[9],所呈现的是整体意义上的政党意识转化和政党形象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烙印、富含中国特色的深厚底蕴,对于国家发展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党内政治文化主要功能在于治党管党,规范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影响党组织成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一般而言,政党文化是政党在长期政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风格和品质,以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行为规范的形态来呈现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工人阶级政党的优良传统,是建设先进的政党文化重要资源,三者内在地融合在一起,贯穿于党的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各种类型的政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不同,对政党现代性产生不同的要求和影响,从而形成差别巨大的政党文化。政党文化与国家权力之间关系密切,政党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权力的获得与运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国家长期形成了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必然对国家权力进行防范和制约,政党政治以在野党与反对党形态保持着政权的均衡性、合法性,议会制下的立法权包括创制权和反对权。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在进行政治构架设计时,将权力分解为立法、行政、司法三大系统,而政党分肥制在于把所有被赋予执行法律权力的官员又置于政党的控制之下,这种政党文化必然是狭隘或私利的党争文化。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党文化不仅要有充分的现实关怀,还要有充分的理想追求,把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高度统一起来,党本身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这样,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超越了一党之利,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动员能力、纠错能力,能够避免西方政党政治下,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相互掣肘的决策与执行困境。权力接受监督是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促进政治清明、保证干部廉洁的重要手段,“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8]67,廉洁高效、接受监督既是净化政治生态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先进的政党文化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的功效与平衡所在。

二、以政治规范为遵循:党内政治生态生成发展的制度机理

什么是制度?“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10],政治规范除了价值层面是不可缺少的灵魂以外,政治制度是其最为重要形态。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圣西门的“实业制度”、欧文的“新和谐公社”,都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规范层面的制度设计。“一国两制”是邓小平运筹帷幄对于国家制度的政治设计和政治规范。

(一)以党章为党内最高行为准则

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党章既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根本依据和基本规范,也是向人民群众阐释和展示政党先进性纯洁性最权威的党内规章。只有强化党章党规意识,让党员干部们时刻意识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不会去触犯党章党规而去破坏党内政治生态。

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党内政治生态的基础性、资源性要求与条件。无论是党章的总纲,还是条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党章在党的组织制度的阐述中,从统一整体角度展现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要求,保持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才会有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态。

政党系统的诸要素间是相互关联的,某一要素的异常会带来政治系统的紊乱,引起系统内的连锁反应。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养成优化、调整完善。对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而言,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规章制度的完善和遵循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完善党内规章是制度治党的重要之举,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规范性约束,“从而使党有铁的纪律,并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1]。

党章是党内最高行为准则,作为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判断党的组织和成员的行为规范、优化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标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自律准则》)是党在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彰显着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的元作用和元功能。党章作为党的总章程,作为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对党的组织制度、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起到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若干准则》强调,“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这里有关党内政治生活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在党章中找到源头和依据,这实际上把党章中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实现具体化、细致化。

比较党章对党员及党员干部要求,《自律准则》指向更为明晰、规范更为细致。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党内廉洁自律规范,要求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和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夯实制度基础。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

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约束力量,只有把严格的制度约束牢固建立在思想自觉和道德自省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把制度的威力与魅力激发出来。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党内规章制度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涵,“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4]131-132,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政治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特色和独特组织优势。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重要功能是通过对党的政治关系的规范和引导来聚合统一全党的政治目标、政治言行、政治过程,如果任由破坏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现象蔓延泛滥,就会紊乱党内外政治关系、恶化党内外政治生态,诱发“颠覆性”错误。

现阶段,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能够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破坏党内外政治生态的行为,诸如不讲政治、不顾大局、立场动摇、言辞出格、执行迟缓、作风漂浮等,给党的形象和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和恶劣影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范事关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行为是损害党的形象、削弱党的力量、恶化政治生态的行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

现代政治规范设计内在地具有防范人性自私而引发的权力为恶的功能设计,由此奠定了以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法律制约权力的基本思想,这构成现代西方制度中权力分立与制衡政治设计的思想基础。当然,现代西方政治制度设计存在与生俱来、无法超越的内在缺陷,即缺乏张扬人性中内蕴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忽略了公共组织的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能力。事实表明,如果不切实解决好政党自身的问题,不严格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从严治党管党无从谈起,甚至有可能危及党的执政地位乃至党的生命。因此,正视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存在的严重危险,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深入解决权力“任性”、纪律涣散、规矩懈怠等突出问题,成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最重要任务。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党内政治生活是指党内各级组织和党员按照党章及党内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的各种政治活动的总和。党内的思想文化活动、党内领导决策活动、党内关系调适过程、党内行为规范状态等,都属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范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奠定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法规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若干准则》,从而把严肃党内生活、净化党内生态放在突出位置。新时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12]。因为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自我修复、自我发展、自我革命的基础和载体。一些国家在共产党执政后,由于背离民主集中制而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扭曲、异化、失败。“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13],调适或解决民主不够与正确集中不够、执纪不严与活力不够的矛盾与冲突。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以严肃、科学、制度化的党内政治生活为基础的,直接影响党的自身建设能力和水平的综合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生活,最根本的是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要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促使全党同志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4]352这对于党内政治生活现状很有针对性、普适性,一些地方、部门往往会把行政决策的习惯带到党的生活中来,使规定的程序流于形式,极易出现家长制、“一言堂”。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由于在组织制度上不能切实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沦为空谈,在组织结构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致使党内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的组织活力湮灭,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当下,要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和监督制度,把民主与集中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党生政治生态的优化和净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判断,以极其客观务实的态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把多方面的意见建议和诉求表达有机集中为统一的方针和战略,党内思想达到空前的统一,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党作为政治组织自我调整、自我革命的活力。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强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杜绝“一言堂”,实现民主和纪律相统一;增强干部选拔竞争力,使党内民主具有更多制度安排和制度保障。推进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组织生活可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素养、深化政策学习,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14],让党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净化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制度创新的核心就是对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系统性调整和优化,这种对政治生态的一种新的平衡和发展能够充分激起人们创造性、主动性,促进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领导方式,全党的思想统一、政治团结、行动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共同构成党内政治生态的政治规范和制度安排的考量要素和衡量指标[1]29。实践证明,制度创新实现政治生态新的发展和新的平衡是对现有体制和关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的有效方式。

三、以政治系统为考量:党内政治生态生成发展的平衡机理

党内政治生态是由政党组织及其成员,通过一定的形态和机制产生的党内外关系、政党风气的整体反映,综合显现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大氛围、大环境。其构成要素包括党规党纪、运行机制、组织架构、党员个体、政治文化等,这里的每一种要素蕴含着许多变量,要素与变量耦合生成党内政治生态。

(一)平衡党内政治系统与政治环境的关系

政治生态是指政治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共生演化,反映的是政治共同体的生存状态。执政党的党内政治生态则是执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共生演化在政党领域的综合呈现,反映的是执政党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执政党与其他诸如国家、社会系统之间协同共进的整体状态。执政党的政治生态状况不仅会对党内成员产生导向性影响,而且会对整个国家政治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成熟“主要表现为其理论和政治道路均能回答并解决革命中的问题乃至建国方向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何理解中国的认识论、建设什么样性质的国家(国体或政治道路)以及如何组织政权(政体)”[15]180。在国体和政体确定后,成熟的执政党的重要标志是对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把握和驾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民众对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预期和要求都发生了新变化,在教育、就业、环境、健康等民生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创新和调整社会发展的使命和任务以回应人民期待和诉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映射了社会外部环境的变迁,这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不确定性中,坚定崇高理想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坚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信心和毅力,锻造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血肉联系。

如何实现政治创新与政治环境的平衡?以改革路径实现政治创新与政治环境的平衡,“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向前推进的”[16]10。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日臻完善,日益呈现出比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发扬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上的巨大弹性和灵活性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对推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大大提高,要注重改革的关联性与耦合性,把握全局,注意协调,力争最大综合效益,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16]49-50,以创新—平衡、再创新—再平衡,动态实现党内政治生态净化与优化。

(二)涵养党内政治生态的执政环境

“中国是一党执政而非西式多党制国家,才能得避免西方政党政治所加深的或制造出来的社会阶级分裂,使得国民的‘人民性’即整体性成为可能”[15]197。中国现阶段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较为普遍存在权与法、人情与制度的矛盾冲突,即使有了很好的制度与法律,也仍然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问题,引发制度虚置、政策悬空、效率低下等问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按章办事的意识淡薄,拍脑袋、想当然;在制度执行中搞变通,留暗门、开天窗,选择性执行;追究责任“对下不对上”,致使制度效力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这会损毁或变异党内政治生态中原有均衡,阻滞新的均衡和体系的生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其优秀的一面,但也存在重视国家权力轻视个体权益、看重人情往来忽略法治功能的消极面,容易生成具有人身依附倾向的忠君意识和权力崇拜社会文化环境。这种负面环境显然不利于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文化变迁可进一步巩固反腐的社会准则,由此使腐败行为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并更为社会所不容”[7]273。

由于各种类型的政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同,党内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差别巨大,从而对政党现代性产生不同的要求和影响。西方国家具有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文化,在权力设计中形成了对国家权力进行防范和牵制的政治文化。在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中,特别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于国家之外。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外来侵犯。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在进行政治构架设计时,将其国家权力体系进行了分解、制约、平衡。

一国政治体制都必须回应如何有效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以卓越的发展成就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这必然牵涉决策与执行模式建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重要优势在于能够以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意志的重大发展方略和重大决策部署,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避免出现西方政制中党争引发的相互掣肘、相互否决的决策与执行的陷阱。在中国如何将制度优势如何转化发展效能?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为了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和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以及体制机制需要改进和完善,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一过程的推进,实际上就是营造了涵养党内政治生态的依规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塑造完美的执政党整体形象

政党形象不仅是政党内的所有成员个体形象的叠加、聚合以及升华,更是人民群众对这个政党的总体认知和总体评价。“从事实关系来看,政党形象的优劣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政党自身的表现如何”[17]。向好的政党形象不仅有利于提升政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而且在实践中更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和赞赏,民众渐进的生长出对政党的认同和信任,政党对于民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会因此而唤醒和激发,党的群众基础得到巩固和拓展。近代政党形成或发展历程表明,人民群众政党形象的认同,有助于形成政党自信和道路自信;政党成员的忠诚度、纯洁度,有助于形成团结包容、和谐进步的氛围和环境,推动政党的自身发展和自我提升。

完美的政党形象是在长期的党内政治生态逐步累积中形成的,政党形象对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生成和发展不可或缺。一是从执政绩效维度看,在现代政治生态下,民众关心执政绩效与执政结果,即政党执政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执政过程与执政绩效并驾齐驱,执政方式、执政能力、领导干部的自身素养和作风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形象本身,牵连着对执政绩效的认同。二是从成员风貌维度看,政党形象要素包括政党领袖与领导集团、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自身的言行举止所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其中,政党领袖与领导集团,权威性、辐射性、展示性、影响性强大,民众对政党形象的认同和赞赏就是对政党领袖与领导集团的形象认同和赞赏。

在网络信息时代,社会大众总是通过各种传播的信息去认知甄别、聚合凝练,生成政党形象和政党评判,这一过程受到媒介传播导向、传播价值的影响。对于政党组织整体而言,形象是对政党的理念、绩效、风貌的一种生态性、表征性聚焦折射,尽管这种反映和体验带有主观色彩,但是政党形象所生成和存在载体是客观的。政党的主张、方针、政策、行为、作风和对党员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评价和印象,具有主观属性,但作为整体的评价和印象,却是客观性的聚焦和提取。在国家整体政治架构中,执政党掌握着核心政治资源,居于中心地位,而政党形象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对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有着标杆性意义。

四、以政治监督为约束:党内政治生态生成发展的净化机理

政治监督既是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权力行使过程的控制和约束的过程,也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自我革命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政党的政治目标,实行党内政治监督是现代政党建设的通行做法。“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1]70,政治监督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形态。

(一)加强党内监督机制建设

任何执政党都始终面临着与腐败行为斗争的艰巨任务。防止权力腐败变异和根治腐败,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和严峻考验。

公共权力天生就有脱离监督和挣脱约束的内在倾向,当政党获取公权力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防止执政党因掌握公共权力而阻断了与民众联系的通道。如果政治监督的“防火墙”不够坚固或严密,就容易改变政党的初心和使命,执政党一旦远离民众,政党官僚化就容易异化政党功能,就会攀越紊乱国家治理体系,占据社会的空间,越界替代、缺少制动、包揽一切。公共权力存续和运行规律表明:一切公共权力都离不开监督,绝对的权力会带绝对的腐败,掌握公共权力的执政党更是离不开监督、制约和约束。中国共产党内监督制度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党内监督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重点解决党的领导弱化、从严治党不力、管党治党松软问题,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权力监督体系是互联和整体的,不是零星和碎片的,党内监督要同强化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形式中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但如果不同有关国家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就不能形成监督合力”[18],在公共权力运行保障体系中,党内监督、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互联互通、融为一体;同时党内监督还要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协调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有效彰显监督体系在制约公共权力、净化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导致党内分裂,叶利钦独立竞选俄罗斯总统,苏共失败的大门开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和台湾也败于党内分裂,党内派系斗争一直伴随着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也不能存在党内同党外相互勾结、权钱交易的政治利益集团。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就是防范和清除这种非法利益关系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影响,恢复党的良好政治生态”[19]。重建和恢复党内政治生态、正常党内政治生活、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最为重要的是清除非法利益、小圈子利益、既得利益。“中国即经历了上百年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历史,权威的集中制无疑是一种必需品。但是集中过度会导致的社会自由、社会创造力的窒息以及党内民主的阙如而导致的政治灾难”[15]265。“制度不仅影响到组织的结构,还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和规范体系”[20],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既代表人类终极关怀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又容纳诸多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社会力量吸引到党的事业上来,党内政治生态生成和发展的价值选择也基于此。

(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是要消除阶级差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非止于夺取国家权力。只有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权力的垄断性质才能消灭,权力才具有真正的公共性意义,即权力复归人民和社会,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统一。

当前,权力体系之外的社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有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国家权力体系上呈现出线性结构,专职监督机构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内部机构。用制度来约束、限制、规范权力产生、权力运行、权力监督,限制或消弭权力内在的扩张倾向十分必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把权力置于制度管控之下,管党治党的笼子更为扎实紧密,党的免疫防御能力更为强大。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纪律、规矩和制度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环节,把党内政治生活纳入制度的轨道,是党内政治生态健康有序运行的可靠保证。因而,要彰显制度以及规则的力量,以党章党纪为根本,使党内各项政治纪律真正成为党的每级组织、每个成员都敬而畏之的“高压电”。党的政治监督要大处统筹,小处发力,自上而下,不断扎紧扎实制度的笼子,促进党内优良工作作风和政治风气的形成。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会让制度的笼子更为严密扎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8]26。思想建党旨在解决好每个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始终保持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思想建党具有正本清源、立根固本、祛邪扶正、激励鞭策的作用,功效在于改造党员主观世界。

制度治党主要包括的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两个方面:一方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运用制度法规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来调解党内矛盾、解决党内问题、规范党员行为。制度重在对党员外在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发挥着规范引导、控制约束、警戒告诫、惩罚威慑等功效。

思想建党是制度治党的价值前提,只有将党的指导思想融入制度治党的全过程中,制度治党才能符合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的整体思想水平能影响或决定制度建党、制度治党的实现程度。思想建党的价值、理念、要求,需要有制度的力量来约束和规范,确保思想建党规范化、稳定态、持续性。制度的功效和优势在于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长期规范、持续推动,任何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运行和使用都要受制度约束和制约。制度治党就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开展党的建设,促进党内各项事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于党的组织而言,制度是使其正常运行、有效运行的根本支撑和可靠保证;对于党员个体而言,制度是使其消极因素得到有力抑制、积极因素得以充分调动的强制性力量。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制度以及纪律、规矩是根本保障、刚性约束、基本规范。因此,只要坚持制度建设放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同向发力就一定能达到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目标。

(三)推进政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党内系统内部要素、外部要素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党内政治生态呈现出不断变化、能量交换的开放性和平衡性特征和要求,党内政治组织、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不仅构成闭环系统,而且形成不断与外界发生交互联系的开放系统。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要获取活力离不开与外界的联系以及政党外部各种政治力量的广泛沟通所赋予新能量、新动力、新平衡。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旗帜,打破固有思维禁锢,加强不同的意识形态交流和对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以各种社会思潮中的进步和积极元素为补充,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价值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环境变化,在保证自身优势的同时又充分融入世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价值观和思潮相遇、碰撞、共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一个政党想远离或脱离相互关联的世界并不可能。宗教、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有着各自的立场和认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明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等各家学派都强调个人修为的重要性,崇尚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仁者爱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修养体系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党内民主和平等是党内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属性和要求。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总受到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和干扰,扭曲着正常的党内关系,上下级关系被异化为人身依附关系,平等融洽的党内关系难以确立和维护,党内政治生态和基础性政治关系变得脆弱。在今天社会大变动大转型、经济大发展大转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构建党内政治生态是经受考验、抵御风险路径选择。

“自我革命既受政党现代化的制约,也对政党现代化具有调节作用”[21],破解困局、迎接挑战,引导党内政治生态趋向清明,政党现代化是必然选择。在政党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与腐败、浪费和效率低下行为作斗争,还要找到产生这些行为的政治与经济因素,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7]172。因此,要更广泛地吸纳社会力量进入政治监督体系,努力使得专门监督机构成为巩固党的领导权的有力工具。在增强专门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和实现政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同时,强化对党和国家政权内部各个政治监督主体的统一领导。建立权力监督的闭环和完整责任链,建立起现代政党—国家治理结构,改变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中于党委“一把手”领导体制,建设高效、民主、法治、廉洁、自律的党内政治生态和社会政治生态。

猜你喜欢
政党权力生态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民营金融权力榜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权力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