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廷贤消渴病诊治探析

2022-11-25 18:31黄文刘桢陈颖田世祺南昌医学院南昌330052
江西中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知母脉象血虚

★ 黄文 刘桢 陈颖 田世祺(南昌医学院 南昌 330052)

龚廷贤(1522—1619年)字子才,号云林,明代金溪人,是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1]。龚氏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撰写《万病回春》,全书共8卷,论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共计184种,每病均阐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内容,为后世临床实践提供诸多启示。

消渴病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中医内科疾病[2]。龚氏总结前人经验和临床实践,将消渴病从脉象、病因病机、分类方法、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

1 消渴病的脉象探讨

龚氏《万病回春》记载:“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紧或洪数,阳盛阴惫;血虚濡散,劳则浮迟;短浮莫治,数大难医。”[3]378众所周知,消渴病由肝病引起的甚少,从原文“阳盛阴惫”的脉象可推测此病深层原因在于“心肾不交”。笔者认为龚氏可能因“肝肾同源”故写作肝病,此处脉象“阳盛阴惫”应该理解为诊脉时出现尺脉沉取无力(此为阴惫表现),而左寸口脉——心脉滑而微、或紧、或洪数(此为阳盛表现)。濡脉浮细软而无力,散脉浮而散漫无根,均是人体气血极度虚弱的表现。浮脉除了表证亦有虚阳浮越的征象,此处浮脉与迟脉并现乃是虚劳内伤逼迫虚阳浮越所致[4]。“短浮莫治,数大难医”意在说明此两种脉象的疾病已经深入,预后较差。《寿世保元》记载:“消渴脉数大者活,虚小病深厄难脱。”[3]655结合《万病回春》脉象所述,进一步指明消渴病数大脉象非不可救治,而是相对而言难以治疗。

2 病因病机分析

龚氏在《寿世保元》中对此病病因进行探讨:“任情纵欲,饮酒无度,喜食脍炙,或服丹石,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炽,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渴利生焉。”[3]655由此可知,任情纵欲则肾精不固,肾气虚耗,久则伤害肾阴;饮酒无度则湿热内生,喜食脍炙则积热内蕴,导致脾胃运化失司;不当服用丹药则为药过。

龚氏在《万病回春》中对病机进行论述:“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内有湿也。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内有燥也。大抵三消者,俱属内虚有热也。”[3]378亦有记载:“三消者,多属血虚不生津液。”[3]379龚氏运用辨证论治的思维对消渴病小便利或不利、是否口渴等因素进行分析,鉴别消渴病的病机,将此病分为内湿证、内燥证、内虚热证、血虚津亏证等4种证型。

2.1 内湿证

《万病回春》记载:“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内有湿也。”《金匮要略心典》认为:“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于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5]具体而言,湿邪为患不仅与外界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患者肺、脾、肾等脏腑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常,人体水液聚而成湿成为有形之邪。湿邪重浊而黏腻阻碍脾胃运化,阻滞气机活动,影响水液正常输布与代谢,致使患者产生口渴、小便不利。若湿邪在人体内日久化热,将导致湿热内生,使患者进一步口渴,小便短少而黄赤。

2.2 内燥证

《万病回春》记载:“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内有燥也。”龚氏认为消渴病患者若出现小便自利而渴为内燥导致。《伤寒论》载:“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说明小便自利而口渴乃病在少阴肾经。肾主水,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若肾主水的功能出现问题,人体津液输布随之混乱。《普济方》记载:“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为渴也。”同样人体内燥证也是由于人体津液输布失常、津液枯竭等原因导致。小便自利而渴与消渴病多饮多尿的症状是相符合的。

2.3 内虚热证

《万病回春》记载:“大抵三消者,俱属内虚有热也。”此为消渴病共通之证,龚氏认为上消者为肺火——肺虚热,中消者为胃火——脾胃虚热,下消者多为肾火——肾虚热,均为虚热证。消渴的共同症状为口渴。《普济方》记载:“夫渴者喜水,其人必烦,目眩背寒而呕,皆因内虚故也。”综上可知消渴病口渴是由虚证引起。

2.4 血虚津亏证

《万病回春》记载:“三消者,多属血虚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汤为主治之。”消渴病由虚热证引起,病程长久煎熬人体阴血与津液,使得人体血虚津亏。同时消渴病通常肺、胃、肾三脏为病,肺朝百脉功能失调则不能够帮助心脏生成、推动血液;胃为水谷之海,胃失和降则气血津液生化无源;肾主水,肾气亏虚则水液代谢无力,湿浊无以运化,津液无以生成。

3 消渴病部位分类与遣方用药

龚氏治疗消渴病的药方多以病位用药为准绳,其中以上中下三消治疗方药最有特色。《济世全书》记载:“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食而小便赤黄。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3]926在遣方用药方面龚氏针对不同病位作出了对应的治疗方案,例如有黄苓汤宜治上焦渴症,人参白虎汤(《万病回春》中方名)治疗中消,滋阴降火汤善治下焦渴症,缫丝汤和黄连地黄汤治疗三消。

3.1 上消——清肺养阴,气血双补

龚氏认为:“上消者肺火,饮水多而食少也。”上消多因肺热灼烧津液致使肺津亏损,常表现为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因为致病是由于肺热,故而治疗时多采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方法。

龚氏治疗上消采用玉泉丸和黄芩汤,组方严谨、搭配合理,补肺阴同时气血双补,养阴敛阴使得药效事半功倍。玉泉丸以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生地汁六汁入药,提取动植物的津液的精华部分,清补人体肺津亏虚;黄连、天花粉、知母在清除虚热的同时补充人体的阴分;葛根、麦门冬以根药补充人体阴分;人参、当归益气补血;五味子、乌梅味酸主收敛,将上诉补充的阴分牢牢锁在人体内。最后提出“食前清米汤调下”和“忌一切辛热之物”,以确保药效的发挥。 黄苓汤以黄芩、栀子、天花粉清泻上焦肺热;麦门冬、生地、葛根养阴生津;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桔梗载药上行入肺经;白芍、乌梅酸而收敛。

3.2 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龚氏认为“中消者胃火,消谷易饥,不生肌肉,小水赤黄是也”“燥渴者,由热中所作,但饮食皆作小便,自利而渴,令人虚极短气”。当因胃热炽盛导致消渴病时,病人常表现为多食易饥、口渴、尿多色黄赤、大便干燥,日久逐渐形体消瘦、气虚短气,治疗方法采用清胃泄火、养阴增液。龚氏治疗中消时选用方剂为《伤寒论》经典名方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清泻胃火,人参补气,粳米甘草保护胃气。

3.3 下消——滋阴降火,健脾固肾

龚氏认为:“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下消由肾阴亏虚导致的消渴病,患者不仅会出现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乏力、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还兼有肾阴虚兼证,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故龚氏采取滋阴固肾之法治之,代表方剂为滋阴降火汤和肾气八味丸。

滋阴降火汤针对治下焦渴症。该方出自《万病回春》“虚劳篇”,其中还提到,虚怯者,因阴虚火动,用滋阴降火汤,另外与六味地黄丸相兼服之,大补劳虚神效。可见此方对阴虚火盛,脾虚者,有滋阴降火健脾的功效。此方上加白术、天花粉、山栀、葛粉、乌梅、焙炒黄连、知母,在原方的滋阴降火健脾功效上加强了清热、生津止渴和利尿的功效。龚氏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五味子二两,麦门冬三两,命名肾气八味丸,原方功效上加强滋肾生津功效,治心肾不交、消渴引饮。另有缫丝汤性温味甘,适合泻膀胱火,对膀胱伏热的消渴导致的口渴有较好的疗效。

3.4 三消加减用药

龚氏在著作中记载黄连地黄汤、四物汤等消渴通用方剂,对三消不同用药进行加减变化。黄连地黄汤治疗3种消渴病,在加减用药方面记载:“若上焦渴者,加山桅、桔梗;中焦渴者,加黄芩;头眩渴不止者,加石膏;下焦渴者,加黄柏、知母。”李中梓《雷公炮炙药性解》记载:“山栀味苦归心,轻飘象肺。”桔梗入肺经,两者相需共同引药入肺经、清肺火。《中药学》中有言:“黄芩,归肺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石膏,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6]二者都可用于治疗中焦之消渴,但龚氏细分二者的区别,指出石膏更适用于兼有头眩、渴不止的病人。黄柏和知母都是泄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的中药,龚氏将其用于下焦之消渴症,正好对应其病机。

四物汤主治血虚津亏导致的消渴病,在加减用药方面亦十分有特色。患者本有血虚津亏,如果出现上消症状四物汤加入人参、麦门冬补气养津;藕汁、生地黄汁、人乳清补上焦肺阴;如果出现中消症状,加入石膏、知母、滑石、寒水石之类以降胃火;如果出现下消症状加入黄柏、熟地黄、知母以滋养肾水。

4 注意事项

龚氏在《济世全书》指出消渴病要注意防范痈疽一类的并发症,并提出3个注意事项:一是忌饮酒,酒为湿热之物,患者饮酒将加重病情;二是忌过度房事,房事伤精耗气,损伤肾阴;三是忌食用过咸食物,咸味入肾,过度的咸味伤害人体肾脏,加重消渴病的病情[3]926。

5 总结

《万病回春》在旴江医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龚氏在书中悉心分析消渴病的脉象,并从其病因、病机切入对该病的证型进行分类,根据上中下三消病位进行遣方用药,其方药的加减也是寻之有根、治之有理。在临床上许多方剂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总结旴江医家龚廷贤消渴治法可为现代消渴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知母脉象血虚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知母皂苷AⅢ通过OXCT1-AS1/miR-874-3p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干旱地区知母不同栽培模式及优产技术筛选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清热泻火说知母
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研究综述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
冠心病的脉象研究
正交设计法优化当归苦参的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