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梴炼脐法的传承与热敏炼脐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2022-11-25 18:20成锐朱延祯彭桂秀应文强张波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灸法腧穴神阙穴

★ 成锐 朱延祯 彭桂秀 应文强 张波(.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炼脐法初见于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内集卷一·针灸炼脐法》[1],是对神阙禁针宜灸理论和脐疗隔盐灸法、隔药灸法等疗法的拓展。其后,在明代医家龚廷贤《万病回春》[2]、《寿世保元》[3]以及杨继洲《针灸大成》[4]等书中创立了不少新的炼脐药方,扩大了临床适应病证,推动炼脐法的发展和应用。然而在之后的传承中,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炼脐法逐渐失传。

陈日新教授[5]提出“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的热敏灸理论,强调艾灸必须激发经气感传,辨敏施灸、敏消量足。由此,审视炼脐法的操作方法,其中灸感反应及灸量要求均与热敏灸理论相呼应。陈日新教授在热敏灸理论指导下,重新解构炼脐法的操作要点,创立了热敏炼脐术,重现炼脐法的神奇灸感反应及疗效。

1 李梴炼脐法

脐又称神阙穴。《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以示显贵。”炼脐法之所以能取得可观的治疗,与神阙穴的特征不无关系。其一,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足太阴之筋……上腹结于脐”“手太阴之筋……循臂下系于脐”“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小肠后附脊……外附于脐上。”《难经》认为:“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传统中医脏腑经络理论认为,脐归任脉而过冲带脉,与十二经相连,与脏腑相联络,能平衡阴阳,畅运周身气血。其二,龚廷贤在《万病回春·卷之四·补益》认为:“凡在其内,四门皆闭,九窍不通,唯有其脐则与母气相通。母呼则呼,母吸则吸。”李梴也认为神阙穴是禀受先天父母精血的通道,与人之先天根本直接相关,故炼脐正是治本之法[6]。其三,吴师机《理瀹骈文》[7]有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脐上用药治疗效果不亚于常规汤药内服,药粉在体外通过艾热感温被促进吸收,避免内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酶的干扰甚至是破坏,从而达到用量少、起效快的作用。此外亦减少了药物对于脾胃功能较差者、口服药物不便者,如老人、小儿、孕妇等的不良反应[8]。

炼脐法的操作首见于李梴《医学入门》中:“用白面作条,圈于脐上,将前药一料分为三分,内取一分,先填麝香末五分入脐眼内;又将前药一分,入面圈内,按药令紧,中插数孔,外用槐皮一片盖于药上,艾火灸之”,并灸至“百二十壮”,取得“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身热透。患人必倦沉如醉,遍身大汗,上至泥丸宫,下至涌泉穴”的神奇灸感,“则疾必痊”,若“以法熏脐”,便可行“骨髓内风寒暑湿,脏腑中五劳七伤,尽皆拔除”之效,甚以“益气延年”。其后龚廷贤《寿世保元》和《万病回春》也有发挥:“其法,先用面作一圈,将药一料分为三分,先以麝香入脐,后以面圈置药在内,按紧,以槐皮盖上,以蕲艾灸之”,灸至一百壮可见“热气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一身热透,大汗如淋”,配以“益府秘传太乙真人熏脐法”和“彭祖小接命熏脐秘方”等可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病症,尤其在以虚证、寒证为主疾病的治疗当中,体现出炼脐法独特的优势和不俗的疗效[9]。

由上可见,炼脐法的操作技术特点在于通过以药物填脐取其药性,同时增加神阙的敏感性来进行灸疗,并且在适宜的温度和体位下,可施以“百余壮”充足的灸量,取得“一身烘热、一身微汗、一身轻松”的经气激发效果。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炼脐法的弊端也不难被发现:相对繁琐的物品准备过程,缺乏一个明确的量效标准,炼脐法治疗效果由于不能精准把控灸量和灸温等因素而可能存在浮动,使得完全按照炼脐法来进行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

2 从热敏灸理论解读炼脐法

2.1 灸位

热敏灸又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是以腧穴敏化理论为指导,操作上定位热敏腧穴、施予充足饱和灸量,激发经气感传,以达病所,使临床疗效得到明显提高的疗法。腧穴敏化理论认为:人体腧穴是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状态上切换的,当人体发生疾病时,体表对应腧穴产生敏化,进入敏化态,在腧穴进入敏化态后,对外部特殊刺激表现出“小刺激大反应”的腧穴特异性。经实践发现,神阙穴是我们人体天然的热敏点[10],这意味着在艾灸热刺激之下,神阙穴更容易产生喜热、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敏反应,并且在药物和艾热的刺激之下,脐部皮层下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激活状态,以此改变人体的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系统,提高免疫能力[11]。在灸位的选择上,热敏炼脐术继承了炼脐法对神阙穴的选择。两者不同在于,在进行脐部的间接灸之前,热敏炼脐术的治疗步骤加入了在脐部进行悬灸探查激活,诱导脐部或其周围进入敏化状态,待神阙穴出现热敏化现象再予以后续的隔物灸治疗。

2.2 灸法

药物填脐、隔物灸法是炼脐法在灸法操作上的精髓,热敏炼脐术填脐药物以李梴的“彭祖固阳固蒂长生延寿丹”处方为基础,根据临床病证进行组方加减,施灸神阙穴进入敏化态而后进行隔物灸法。热敏炼脐术还在对面圈和槐皮制作、灸温的把控方面进行改善,以脐灸筒替代面圈,以姜渣和特定波谱红外芯片替代槐皮和把控灸温。使得治疗过程更加现代化,适用性更强。

2.3 灸感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可见,得气之于针刺的重要性在此不言而喻。陈日新教授曾发表专文《灸之要,气至而有效》认为艾灸确能像针刺一样高效激发经脉感传并以此提高疗效[12]。热敏灸临床实践发现,对患者体表对应热敏化腧穴以艾热刺激,可引发一个或多个非局部和(或)非表面的特殊灸感如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等,甚至出现酸、胀、压、重、痛、麻等非热感,而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被施以热敏炼脐术治疗的患者更易出现整个腹腔氤氲温热流动的感觉。陈日新教授根据《医学入门》中对灸感的描述,将这种与热敏灸强调的经气感传相似的灸感反应归纳为“一身烘热、一身微汗、一身轻松”的特殊灸感。

2.4 灸量

《医宗金鉴》曰: “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不同于现代《针灸学》教科书中描述艾灸治疗的灸量为“一般每次灸10~15 min,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热敏灸的灸量则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即“敏消量足”,并将产生灸感到灸感消失这一段时间的灸量定义为饱和灸量。只有探查到热敏腧穴,施以饱和灸量并且达到足够的灸疗疗程方能做到“火足”,只有激发经气感传,气至病所方能达到“气到”[13]。不少医生在临床进行灸疗时只考虑灸位而对灸量的重要性未予足够重视。周楣声教授《灸绳·灸不离宗赋》[14]中提出:“夫灸者久之用也,久者灸之法也。灸必须久,效由久生。”灸者从火从久,不仅是以艾热温煦,也包括了足量不熄。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能出现“一身烘热、一身微汗、一身轻松”的特殊灸感所需要的灸量常常在1.5 h左右,结合热敏灸理论中“敏消量足”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种特殊灸感的出现是达到饱和灸量的体现。

2.5 灸效

热敏炼脐术继承了旴江医学炼脐法选择神阙穴进行施灸,发挥了穴位的作用,同时结合了热敏灸重视热敏探感、消敏定量的特点,使其在操作上更加灵活,适用病症更加广泛。热敏炼脐术在临床上常针对虚证、寒湿证、气滞血瘀证等证型,用于胃肠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腰膝疼痛等疾病[15]。热敏炼脐术不仅适宜疾病种类广泛,其基于外治法的机理对不便、不喜服药的患者更为友好,拓宽热敏炼脐术的受众群体,其无痛、便捷、有效的特点得以进一步发挥。

综上可知,热敏灸理论认为艾灸能得气有效,关键在于在合适的腧穴部位施以稳定、充足的灸量以激发经气的感传。通过对炼脐法的挖掘解构发现,其操作理念在灸位、灸量、灸感等方面均能与热敏灸理论相呼应。因此,为重现炼脐法的神奇效应,提高脐灸临床疗效,现在热敏灸理论指导下,对炼脐法的灸法操作进行改良,提出治疗的量效标准,弥补其原有的局限性,使其能更有效的在现代临床得以应用。

3 热敏炼脐术的建立及操作

在热敏灸理论指导下,对炼脐法药物填脐,隔物灸法,重视灸感,施足灸量等精华进行继承学习,改善炼脐法原有的不足,建立热敏炼脐术。

3.1 药物及器具准备

以炼脐法填脐药物丁香、乳香、木香、小茴香、没药、白附子、附子、五灵脂等为基础,随证加减组方,将药物碾末取粉,加麻油、姜汁调制,搓揉成适应脐部大小药丸备用。制备适量姜渣,平铺于脐灸筒底部,中间放置特定波谱红外芯片1片(厚度及大小与5角硬币相同),微波炉加热备用。准备适量艾绒,合适纱布3~4块,10 mL注射器抽取少量95%酒精备用,青盐或粗盐少许备用。

3.2 神阙穴敏化腧穴的激发与探查

以热敏灸探查手法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或神灯治疗仪照射腹部,配合轻手法松解脐周浅部筋膜,提高神阙穴的经气激发效率。

3.3 进行隔物灸法

将药物填入脐中,轻轻压实,以少许青盐或粗盐撒覆其上,与脐平。将加热后的脐灸筒放于脐部,内平铺少量艾绒,用注射器均匀喷洒少量95%酒精于艾绒上,点燃;待艾绒燃烧至8成左右,再加入适量艾绒覆盖其上,保持艾绒持续燃烧,依此法艾灸,保持温热而不烫,灸至患者热敏感消退。

3.4 技术关键

首先是神阙穴经气激发技术,神阙穴经过灸前准备提高敏化效率是治疗的前提。其次是辨证取药进行填脐发挥药物作用,以及特定波谱红外芯片的热敏增效效应维持神阙穴的敏化状态。最后是热敏炼脐术过程中时刻关注患者热敏灸感反应,以完成灸感感传、气至病所为灸量标准,通常1.5 h左右出现特殊灸感,达到“一身烘热、一身微汗、一身轻松”的状态。

4 验案举隅

4.1 中医淋病案例

患者虞某,男67岁,于2019年3月5日就诊。主诉:排尿不畅40 d。患者诉40日前因脑梗死手术拔除尿管后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每次排尿后患者自我感觉膀胱内剩余尿量有2/3,每晚小便8~10次,小腹下坠感明显,严重影响睡眠,白天精神疲惫,受凉或者食用生冷食物后即腹泻。当地人民医院诊断为前列腺肥大、脑梗死、睡眠障碍,进行过多种中药、西药治疗方案,效果均不满意。刻下症见:患者尿频、尿急、尿不尽,伴小腹下坠感,夜尿每晚8~10次,患者精神疲惫、情绪低落,舌淡苔白腻,脉沉而无力。西医诊断:前列腺肥大。中医诊断:淋病,阳气虚证,予热敏炼脐术治疗。第1次治疗:艾灸神阙穴区探查后出现有透热灸感,给予热敏炼脐术治疗,灸至15 min左右,感中极穴区域透热、扩热,且热感渗透腹腔,腹腔内感温暖舒适,下坠感缓解,40 min后,感热流向腹股沟区呈带状传导,后沿大腿前侧继续下行,70 min左右,感热流下行至足底涌泉。持续灸至100 min左右,下肢传导灸感开始减弱且缓慢回缩至下腹部,腹腔内持续有热流渗透感。继续灸至100 min左右,渗透热感消失。灸后患者小腹下坠感基本消失。第2次治疗:按照第1次治疗方法给予热敏炼脐术,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持续时间为90 min左右。治疗2周余,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明显减轻,每次排尿后尿液剩余约1/5 ,夜尿每晚3~4 次,下腹下坠感消失,睡眠质量和白天精神状态皆有所改善。

4.2 中医痛经病案例

患者吴某,女,40岁,主诉:小腹疼痛伴重坠感3 d。现病史:患者诉缘于3日前正值月经来潮,进食生冷,食后小腹出现不适,不适感继而转为疼痛伴有下坠感,当天自觉月经量减少,次日腹痛症状未见缓解且疼痛范围更大,以下腹部位甚,疼痛拒按,得温稍减,二便可。刻下症见:患者痛苦面容,腰不得伸,小腹部肤温冰冷,压痛甚且拒按,未触及明显包块,触诊肝脾未及,舌黯红苔淡白,脉沉紧有力。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型。予热敏炼脐术治疗。第1次治疗:探及神阙穴有透热灸感,行热敏炼脐术治疗,30 min后患者感觉有热流从脐部向腹部深部渗透,且腹部疼痛缓解,持续施灸60 min,始终感觉腹腔内温热舒畅,少腹痛感缓解,90 min后,感热流从腹部直达腰骶部,并有热流呈带状分流向两侧腰部环形传导至腰骶部。停止加艾绒,继续余温施灸30 min左右,感全身温热,腰背部微微汗出,身心舒畅,腹痛症状基本消失。次日行第2次治疗。患者诉下腹部自昨晚开始又有轻度胀痛,但月经量增多,排出较多瘀血块。艾灸探及神阙穴依然有透热灸感,按照第1次方法给予热敏炼脐术治疗,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患者全身汗出,腹部胀痛症状消失停灸。本次月经持续6 d,未再有腹痛。月经结束后,继续给予热敏炼脐术治疗,连续10次治疗后,患者诉全身轻松,精神好。连续观察2个月经周期,未再出现痛经症状。

5 小结

热敏炼脐术在继承了李梴炼脐法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热敏灸理论和技术,拟定科学灸量,维持稳定灸温,从而达到“一身烘热、一身微汗、一身轻松”的灸效。热敏炼脐术技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势体现在病症适用性较广、经气高效激发、患者的依从性高、操作简捷、有效节省人力资源、方便应用推广等方面。热敏炼脐术的建立和应用,为中医灸疗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参考,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且未成体系,所以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灸法腧穴神阙穴
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防治阿奇霉素致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旅途止泻按脾腧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九蜣两虫散熨贴神阙穴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胃肠胀气的理论探讨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长寿名穴保健康——神阙穴:揭开“命蒂”的奥秘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
神安镇静膏外敷神阙穴在36例儿童骨科术前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