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兰
(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玉林,53700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属于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患病者在发病早期以骨量流失、骨密度降低和骨小梁微结构改变为主要特征,而随着疾病的发展,患病者逐渐以继发性脆性骨折为主要特征[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年化问题的加剧,OP 的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的现象,据调查发现,我国40 岁以上的人群中,有近1.12 亿人罹患该病,故而对于OP 的防治已刻不容缓[2]。经研究发现[3],在OP 退行性病变的过程中,根据其所处阶段的不同,发生的病理改变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治疗方式和处理措施方面也会存在不同。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主要思想内涵是在疾病未发生前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从根源上对疾病加以控制,进而达到阻止疾病发生,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的目的,根据中医的辩证思想可将其主要精髓分为“未病防发”、“已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阶段[4]。基于此点,笔者检索大量文献资料,从上述三个阶段出发总结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防治策略,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OP 是脊柱骨折发生的主要因素,合理有效的抗OP 治疗对降低骨折发生有重要意义,同时鉴于其可防、可控和可治的特点,注重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和识别,通过药物、饮食、运动等多方面进行防治可以有效预防骨折的发生。
1.1 早期筛查和识别因OP 造成的脊柱骨折病变过程较长,但其作为人体生物力学特性反应最好的结构,骨量丢失的特征会更加明显,故而早期筛查对预防骨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目前,通过患者症状体征、生物标志为的监测和骨密度的测量即可诊断OP,特别是对骨密度的测量更可以早期识别骨折形式的发生[5]。在庄高峰的研究中[6],骨密度测量方式可分为双能X 线骨密度测量和超声骨密度检查两种方式,二者在骨质疏松的筛查中均有较高的特异度,但前者明确诊断方面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而在邹佳瑜[7]研究中发现,在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检测中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检出率为20.9%,定量CT 骨密度测量检出率为56.4%,后者的诊断价值明显更高于前者。综合上述研究方式可以发现,骨密度测量是骨质疏松症筛查的主要手段,其中双能X 线骨密度检测具有精密度高、电离辐射小、操作简单和费用低的优势;定量CT 骨密度检测可以不受患者身高和体重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可以有效避免因脊椎退变,血管钙化而产生的假阴性,加之其对脊柱侧位定位图可以有效展现椎体是否发生变形,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更推荐采用定量CT 骨密度测量。
1.2 运动及饮食干预骨量的流失是OP 主要的发病机制,也是造成脊柱骨折的主要原因,故而提高骨强度、调整骨代谢失衡状态是骨折防治的重要措施。在朱晓峰[8]的研究中,47 例观察组患者通过开展有氧运动(快走),抗阻力量训练(深蹲、负重转体、坐位举腿和仰卧起坐等),平衡、灵活性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运动锻炼在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方面的优势。而在中国营养学会骨营养与健康分会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9]中提出,对于骨质疏松症高风险患者应确保膳食的多样化、保障谷薯类、蛋白质的摄入,足量饮水,减少含糖类饮料、咖啡和碳酸饮料的摄入,保障饮食的清淡,少食高盐和油炸食物,烧烟熏或腌制的食物,戒烟戒酒;同时在能量摄入方面更应适量增加钙物质和维生素D 的摄入。在吴佳寅[10]研究中证实,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饮食行为干预后其骨密度值、AKP、血磷及血钙水平均得到显著的改善,有效控制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状。综合上述研究发现,运动和饮食的干预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控制骨质疏松症的继续发展。
1.3 药物治疗对于OP 的治疗可分为中医和西医治疗两种,其中西医治疗常见的药物包括双磷酸盐钙、甲状旁腺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等,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基础上有效抑制骨吸收和促骨生成。经王岩[11]等研究证实,双磷酸盐类药物伊班膦酸钠作用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后可以有效改善其骨代谢异常现象,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单一的西药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远期疗效并不理想;相比之下,中医治疗OP 患者更加注重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调控激素水平,抑制氧自由基的过度生成来增强骨密度和骨硬度。经宗耀华[12]研究证实,对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双磷酸盐、碳酸钙维生素D3 片治疗基础上继续给予芪薯糖骨汤剂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强其骨密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对OP 患者的药物治疗因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注重个性化治疗,可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式减少单一西药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加强患者的用药监测,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当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后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对缓解患者的早期症状,改善其预后情况有重要意义。而目前,临床对于该类疾病患者的治疗普遍遵守先保守在微创手术治疗的阶梯治疗原则,充分掌握各种治疗方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多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此外,对于稳定性脊柱骨折和不伴有早期并发症的患者也可采用保守治疗。卧床休息是保守治疗的前提,在此期间可采用仰卧腰部垫枕法进行复位。但该方式劣势较多,长时间的制动会直接加剧患者的骨量流失,还容易引发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临床还配合理疗和中医方剂加速骨折的愈合,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在高恒[13]的研究中,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外固定器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椎体高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单一的保守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配合理疗等其他方式联合干预更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
2.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且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脊柱微创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其临床效果更得到广泛的认可。经门新刚[14]研究发现,与常规保守治疗相比,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Barthel 指数,缩短术后下床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促进其脊柱功能的恢复,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而经赵咪[15]等研究证实,与常规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多发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加速骨折端的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即便如此,脊柱微创手术治疗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骨水泥渗漏,它不仅容易近端脏器静脉栓塞的风险,也容易造成脊柱整体力学失衡,增加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因此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不容忽视。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经系统治疗初愈后,患者腰背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症状虽得到有效的改善,但多途径的抗OP 治疗仍需贯穿脊柱骨折防治的始终;通过饮食、运动等多种方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日常防护,加强对腰部的保护,循序渐进的开展康复锻炼,定期复诊评估骨密度情况,及时调整术后康复方案,预防骨折的再发生。
综上所述,OP 患者整个病变过程缓慢而隐匿,当其发展至中后期阶段极易引发脆性骨折,其中最常见的则是脊柱骨折,该骨折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残、致畸和致死风险。而中医“治未病”思想经数千年发展已在骨科疾病中形成完整的体系,将其贯穿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充分遵守防治并重、防重于治的理念,并采用中西医结合后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情况。